一、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是高效課堂教學的法寶
莎士比亞曾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毙抡n程改革提倡讓每一位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態去認識多姿多彩的化學世界,而達到這一目的的前提條件是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它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催化劑,同時也是調動學生學習自覺性的一種內在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想提高化學實驗的教學效率,就要先為學生創造有利的學習條件,讓他們對化學更有興趣,進而主動地去學好化學知識。
1.巧設實驗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化學知識或者現象需要在實驗的過程中來講授,在實驗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化學教學效率。如在教學“溫度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一節知識點時,對于每個實驗,我都先提出相關的問題,創設情境,讓學生帶著相關的問題去實驗,并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來預測實驗的結果。這樣,既能增加學生的實驗興趣,又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等到實驗完成后,很多問題的答案也就一一攻克了。此外,實驗的結果也可以跟他們之前的預測結果相對比,加深學生的記憶。
2.有效地開展演示實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實驗通過教師的演示,現象會更加明顯,實驗效果也會更好。比如學習“氧化鈉和水”的反應的相關內容之后,我事先把“過氧化鈉”放在棉絮上,讓學生用玻璃管去吹來觀察棉絮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通過觀察很自然會產生一些疑問:二氧化碳也會有反應嗎?緊接著筆者通過學生的疑問,設置相關的實驗情境;“清水九變”“口吞烈火”“冰點爆竹”等,學生的興致一下子就被點燃了起來,在這種興趣的激勵下,他們會主動地去學習相關知識,從而有效地掌握相關化學知識。
二、適時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實驗教學
化學教師在做實驗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盡量讓所教內容能以“動靜結合、聲色搭配”的方式充分地展示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
1.有些實驗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險性,這些實驗是不適合進行現場演示的,對此,我們不妨借助于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如要做“濃H2SO4”的實驗時,可通過多媒體展示濃H2SO4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熱量,使H2SO4液飛濺現象的視頻,這既能保證學生的安全,避免過去傳統實驗演示過程中的一些安全隱患的問題,又能使學生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實驗,可以增強實驗過程的可見度,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開展化學演示實驗,其目的是通過實驗讓全體學生觀察到物質變化的全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在進行“金屬鈉和水”反應的實驗時,過去傳統的實驗演示是利用鈉和水在大燒杯中進行反應,現在我們則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中的投影改在方型試管中進行,同時向盛有滴加酚酞的水中加入金屬鈉,通過多媒體清楚地進行演示,從而讓學生清晰地觀察到“浮、球、游、消、紅”等現象的發生,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
三、通過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化學現象不僅是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首要條件,也是一切科學成就的開端。因此,化學實驗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1.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觀察實驗現象的順序,提高實驗成功率?;瘜W實驗過程中,會有很多實驗現象發生,因此在實驗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能力。如在做“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可讓學生分組來進行。在實驗開始前,我在黑板上列出了需要觀察實驗現象的順序提綱:(1)化學實驗過程中,反應的顏色、狀態分別是什么;(2)實驗過程中的反應條件是什么;(3)反應中的試管內物質的顏色又有哪些變化呢?(4)試管口有哪些化學現象?通過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會形成正確的觀察順序,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概念,加深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從而有效地使他們鞏固化學知識。
2.引導學生在邊學邊做中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如在學習“甲烷”的內容時,我指導學生邊學邊做“甲烷”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掌握“甲烷”的性質,讓他們在仔細觀察“甲烷”的焰色反應的基礎上,對甲烷反應物的結構模型進行有效探討,在邊學邊操作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化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培養他們的操作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想方設法地為學生創造各種有利的條件,讓學生去主動地參與實驗,做到學中做、做中學,從而真正提高他們的實驗能力。
參考文獻:
[1]饒福明 .探索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策略[J].民營科技,2011(10).
[2]朱海龍,張根葆.機能學實驗報告中的問題分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4)
[3]于鴻艷.淺議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習興趣 提高學習效率[J].教育教學論壇,2012(17).
[4]宋文強.淺談化學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J].濮陽教育學院學報,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