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PBL這一模式的應用下,高中化學教學現狀將會得到較大的改善,這一模式主要是集中體現建構主義思想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將學生作為學習中的主體進行發展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對高中化學教學有著非常大的促進意義。
一、PBL模式的基本概述
(一)PBL模式的基本涵義分析
PBL就是問題本位學習,是一種教學當中的策略或者是以問題作為驅動的學習環境,是將學習放置在一些比較復雜和有意義以及真實的問題情境當中,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合作解決,并形成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技能開展的一種教學模式。在這一教學模式應用下能夠使得學生對高中化學的學習興趣得到充分的激發,對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強化。
(二)PBL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在PBL模式應用到高中化學教學中要能夠遵循相關的原則,如此才能夠將這一教學模式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施展。首先就是主體性原則,這一教學模式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比較重視,在這一環節,學生是問題解決以及意義建構者。另外就是全面發展原則,對其應用要能夠對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問題,并對學生的創造性以及自主性等全面協調發展加以重視[1]。還有就是情境建構性原則和預設性以及生成性相結合的原則,前者就是要能夠將化學內容以及特點作為基礎,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從容創設真實問題的情境,將知識問題化,問題情景化,這樣對學生的理解知識能夠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后者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積極的指導以及引導,推動教學的動態生成將預設和生成得以結合。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對PBL模式的實際應用探究
(一)高中互學教學中應用PBL模式的優點分析
高中化學是學生面臨的一門生活性比較強的學科,高中這一階段學生的認識結構發展基本完整,在認知的能力上不斷的完善,思維能力也逐漸的成熟,在PBL教學模式的應用下,能夠使得學生充分的參與到化學教學課堂中來。能夠將對化學問題的解決過程在相互的協作以及自助思考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并能夠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培養,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
(二)PBL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的實際應用探究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對PBL模式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要分為幾個重要的環節,這樣能夠階段性的將問題得到有序的解決。首先就是在創設問題情境環節方面,要能夠體現出和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問題的情境要能夠對學生以往所學習的知識起到激發的作用,所提出的問題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根據這些特點就能夠對學生進行持續性的研究,對問題的價值也能夠德奧明確[2]。
例如:在高中化學課程中的“鋁和鋁合金”這一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對其進行問題的創設,從而形成主體問題。然后對需要解決的學習問題進行確立,在問題中可以有“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過哪些銀制品?然后推測鋁可能具有的一些性質”“鋁很活撥,可利用鋁熱反應焊接鐵軌,但在生活中一些鋁制品\\(如鋁鍋、鋁飯盒等\\)卻不易誘燭,鋁槽車可用于運輸濃硫酸、濃硝酸,為什么會有這些現象?”“使用鋁制品的時候鋁元素是通過哪些途徑被人體所攝入吸收的?”
根據對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了確立之后,就要對資料進行收集,從而探究問題的解決措施,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在適當的調配之后,進行分組探討交流。與此同時,老師要能夠為學生提供一些有著指導性的信息以及資料,從中幫助學生進行解決疑惑困難。在設計解決問題過程中,老師要能夠觀察學生的表現,對這一過程中的生成信息進行密切關注。最后就是成果的展示以及全面的評價,在PBL模式應用中的評價能夠從一方面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反映,從而促進學習。
例如:在對二氧化硫性質和作用這課程講授過程中,將PBL模式進行應用,首先創設問題形成主題問題,在對酸雨的圖片以及相關的視頻進行播放后提出主題問題“酸雨是怎樣形成的以及怎樣去防治?”然后對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確立[3]。
問題一:什么是酸雨,有什么樣的危害?
問題二:二氧化硫有著什么樣的性質?
問題三:酸雨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去防治?
然后就是收集資料,進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首先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將酸雨的相關資料加以收集,并通過對二氧化硫的性質以及用途等進行了解,找出酸雨形成的原因,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將以往所學到的氧化還原反應和元素化合物等知識得到運行,然后設計探究實驗對問題進行解決,得出結論。
最后就是對探究的成果進行展示,老師在對相關的實驗進行引導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報告的形式進行展示成果,對酸雨的形成以及危害和防治等以科普的形式進行介紹。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能夠進行對學生作出全面的評價。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教育改革的深化階段,對高中化學教學的PBL模式的應用要能夠結合實際加以實施,將學生作為教學中的主體,多方面的對問題進行探究設計,尋找真正適合高中化學教學的方法,這樣才能將高中化學教學質量得到整體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俞林.試論新課改化學教學過程中的素質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2,05.
[2]劉革平.新課程理論下化學探究教學的靈動[J].化學教學,2011,02.
[3]張灼妍,鄧云洲.新課程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教育導刊,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