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是每位學科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化學教師當然也不能例外?,F行化學教科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只要教師努力挖掘,并積極地收集相關材料,適時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學教學與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教育、意志品質與理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環境保護教育、審美教育。
一、德育教育與課堂教學
《大綱》根據化學學科的特征,強調了德育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明確指出要“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教育,以及環境保護意識和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把這條主線系統地、明晰地貫穿在化學教學的全過程是我們進行德育教育的理論依據。為完成德育目標,我們沿著這條德育主線分別在教材中找到相適應的結合點滲透于每節課堂教學中去,這樣的德育滲透才是系統的、全面的。這要求我們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把握教材的針對性,尋求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將德育內容有計劃地安排在化學教學的全過程中形成序列。
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在講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時,在向學生揭示元素的性質,尤其是化學性質與它們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關系時,采用從量變到質變這一辯證思想作為基礎。強調指出,正是由于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改變,導致其化學性質發生改變。通過講述這些知識,使學生懂得了物質的量變達到一定限度,就會引起質變,沒有量變也就沒有質變這一辯證法則。
通過化學研究的對象與具體物質及物質變化的教學,可以使學生逐步認識世界是物質的、物質運動是永恒的觀點。例如,在分子、原子知識的教學中,通過講述原子與分子雖然體積小、質量小、肉眼觀察不到,手感覺不到,但確實存在,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而且還可以再分來引導學生認識物質運動是永恒的。
三、意志品質與理想教育
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學生學業取得成功的關鍵,也會對學生今后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每位教師都必須在培養學生智力因素時,把學生頑強的意志力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并貫穿在教學過程之中。在化學教育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呢?應該把學生引入實際活動之中,給他們以困難任務,使他們在克服困難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干。
化學課的探索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無論在知識傳授、活躍思維或實驗技能方面都比照本宣科、重復前人做過的驗證性實驗對學生有著更高的啟發。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探索性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具有目的性、頑強性、果斷性和自制性等優良的意志品質。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將化學史上許多刻苦攻關的科學家的事例融會到知識教學中,如居里夫人歷經45個月的艱辛,終于從數噸瀝青鈾渣中成功地提煉出0.1克氯化鐳,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在化學課上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可使他們增強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信心和決心。例如,通過介紹化學與振興家鄉經濟的關系,祖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及科學技術發展的美好前景等,以激發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并教育學生,這些美好的未來,必須依靠同學們扎扎實實地從現在做起,努力去開創。使學生明確自己肩負的重任,從而樹立起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為振興家鄉經濟而努力學習的遠大理想。
四、愛國主義教育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要講國情,講我們民族的歷史,講我們民族的成就。以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為例,我們民族在古代就有造紙、火藥等幾大發明。在近現代,著名的化學家侯德榜,是我國制堿工業的先驅和奠基人。把他的故事講給同學聽,會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這樣,不僅使同學了解到我國化學史上的成績,還把愛國主義和自信心撒播到學生的心田。
實踐表明,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上是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的。
課本中有好些地方提到過環保問題。如:第二章水,結合我國水資源情況、水污染情況、以及本地區的具體情況,談節水的必要性和防治水資源污染的重要性。本節課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給學生創造鍛煉的機會,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因此,環保教育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五、德育教育的實踐心得
化學教學的基礎是實驗教學。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地開展課外小型的科技活動??梢詮慕M織學生課外興趣活動小組開始,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來吸引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具備創新活動的基礎知識。在活動中,教師要進行引導,必要時進行創新實驗活動的提示,充分發揮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實踐中有以下心得:
1.目前的教學目標已經轉向了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結合這一教學目標開展“德育”滲透,對國民素質的提高有積極的意義。例如:在開展課外活動中,可以先安排學生完成課本上的家庭小實驗。并結合課本,適當補充和學習一些課外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教師應有“德育意識”及“挖掘能力”,掌握進行教育的時機、方式,但是不能淡化、取代正常的化學教學。只有擺布好二者的關系、地位才能相得益彰。例如,進行一些趣味性而有實際意義的實驗,并引導學生撰寫科技小論文,充分展示學生的創新才能。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教學活動中。
3.“德育”涵蓋的內容很廣,這里列舉的“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環保教育”、“意志品質”“思想方法”只是德育內容中的很小部分。更重要是注意聯系社會實際,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到工廠、農村、商店等地進行參觀、訪問、調查。寫出專題調查報告,并聯系社會實際,提出改進建議和措施。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科技活動中,不斷地形成實驗創新能力。
4.發掘德育新載體。德育以教科書為載體,局限在校園和家庭環境內。不能使學生感受到社會的需要,不能感受到思想品德與實現自身價值的關系,體驗不到德育成果的快樂;我們要清醒的意識到這些問題,把青年學生的德育工作納入整個社會的大系統、大環境之中,空間上向社會發展,時間上向課外延伸,實行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
總之,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遠大的理想,使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激勵學生奮進,提高學習成績的效果。教師要有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的意識,不僅傳授知識,還要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情感、思想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等方面的發展,育人成材,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這有利于把每一名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