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推動素質教育進程的載體,它可以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態度均有所發展。在新課程改革浪潮的推動下,教師教學方式變的多樣化,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在不斷提高,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變得生動具體了。為了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以學生為主體,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和前提,因為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主要采取的是“灌輸式”的單向教育,忽視了小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認知規律,很難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盡快樹立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在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自由,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例如,在講到“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完全可以打破教材和習題的限制,設計“10+20=? 30-5=? 25+7=? ”等題目,然后將學生靈活地分成幾個小組,小組人數分別為10 人、20 人、7 人……,然后讓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題目自由的進行小組的拆分和組合,并在拆分與組合地過程中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如此以來,不僅可以有效集中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注意力,還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對現實問題和數學問題的認識與理解,實現數學素質的不斷提高。
二、教學知識有效化,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取決于教學知識的有效性。就學生來講,新概念、新觀點(他們不理解的、不曉得的)學后奏效的內容,都屬于有效教學知識。知識的屬性和學生的狀態對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有著直接影響。
1.有效知識量決定著學生知識的增長。 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2.有效知識量決定著學生智慧的發展。 教學的第一要務就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智慧的形成取決于知識的遷移。在學生知識的海洋里并不是全部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只有學生內化的、熟練掌握的知識才能運用自如,隨時提取,這就是學生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學生智慧的標志。
3.有效知識量的大小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必要條件。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所獲取的、能夠融匯貫通靈活運用的內容,也就是有效知識。
4.有效知識量決定著教學的心理效應。 教學中,學生通過獲取知識產生輕松愉悅的心理效應,這樣的知識才是教學活動的動力源泉,才是有效的知識。
三、培養實踐能力,激發主動參與
讓學生手腦并動是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通過自己去動手操作、猜想驗證,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己去嘗試解決新問題,探求新知識,力求做到凡是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都讓學生自己解決。久而久之,學生便能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不僅能學到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例如,我在進行“分數除法”一課的教學時,沒有把法則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更加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動手機會,搭建了很多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發展。教學時允許并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即使學生的觀點或方法不得當或是不正確,我也尊重他們的想法,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使學生得到思維的碰撞,進一步弄清算理。
研討過后,我并沒有馬上告訴學生計算法則,而是讓學生繼續練習,口算完成做一做,仍舊鼓勵學生采取自己喜歡的方式做題。在此基礎上,我組織學生探究得出“分數除以整數,當分數的分子能整除整數時,用分子除以整數的商作分子,分母不變”.這是分數除以整數中的一種形式,方法較簡便。還有一種形式是分子不能整除整數的情況,我同樣鼓勵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算法,最終得出“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等于分數乘這個整數的倒數。 ”整堂課雖然沒有圍繞著計算法則進行教學,但是學生通過探究、嘗試得出了算法,明白了算理。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教學活動生活化,提高學習興趣
抽象是數學知識特有的性質,而數學學習的過程往往又是枯燥無味的,尤其是計算方面的知識,更是令人乏味。因此,本人結合學生及教材特征,將教學內容融入生活,采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者情景引入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采用謎語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小小一本書,一天看一頁,看完這本書,大家過新年! ”然后讓學生猜謎底,這樣學生的好奇心霎時間就被激發了出來,他們很快就猜出了謎底---日歷。這時候,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濃厚興趣的驅使下,興致勃勃地學習新知識,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又如,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教學,我采用“文具店”購物的形式展開教學。學生扮演售貨員,我做顧客,我來到文具店里買文具時,問道:“一支鉛筆多少錢?一塊橡皮多少錢? ”售貨員回答:“鉛筆0.3 元每支,一塊橡皮 0.5 元。 ”“我買 5 支鉛筆3 塊橡皮,一共多少錢? ”我問。 然后我又來到了另一個商店買尺子和鋼筆。我就這樣在各家文具店里轉了一圈,然后請各商店匯報我應付多少錢,并告訴我是怎么算出來的。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生算得得心應手,敘述得也是井井有條。以此為契機,我要求各商店列出綜合算式,并說一說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學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學到了新知識的同時還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總之,教學中只有教師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客觀規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營造輕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才能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