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生成性教學資源的認識
生成性教學資源就是化學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可被用來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各種教學因素,如:學生學習中的學習狀態、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合作情況、發表的觀點、 提出的問題或是錯誤的問題和解答等。 它具有以下特點:1.非預設性,生成性教學資源是教學活動之前不能預設的,因此,它不同于教材、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基礎性教學資源, 它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瞬時捕捉。 2.潛在性,生成性學生教學資源并不是現實的課程要素和條件, 它隱藏于學生個體或群體之中。 3.情境性,生成性學生教學資源產生于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 其生成的內容與教學情境緊密相關。 教學情境是生成性教學資源生成的平臺,脫離了具體的教學情境,生成性教學資源無法生成。 而必修課程是為全體高中生開設的課程, 選取必修課作為生成性教學資源的開發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二、必修1中的氧化還原反應配平中的生成性教學資源
(一)問題的提出在介紹氧化還原反應配平時, 用化合價升降法配氧化還原反應: 從反應物中找到化合價升高的元素, 在生成物中找到此元素升高到幾價, 再在反應物中找到化合價降低的元素,在生成物中找到此元素降低到幾價,然后用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使化合價升高的總數等于化合價降低的總數, 這樣就找到含化合價變化的元素的物質的系數, 而所含化合價沒有變化的元素的系數用觀察法按照元素質量守恒配平。 在練習了幾個簡單的氧化還原反應配平之后, 我告訴學生要準備挑戰一下難度,練習以下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KM-nO4+H2O2+H2SO4---K2SO4+MnSO4+O2+H2O 因為此反應是一個較復雜的氧化還原反應,用時較長,有一學生說出了正確答案:2KMnO4+5H2O2+3H2SO4=K2SO4+2MnSO4+5O2+8H2O . 本以為可以結束, 這時有學生說還有別的配平系 數 , 比 如 :2KMnO4+H2O2+3H2SO4=K2SO4+2MnSO4+3O2+4H2O,2KMnO4+3H2O2+3H2SO4=K2SO4+2MnSO4+4O2+6H2O 等 . 一 個普通的氧化還原反應怎么會有這么多個配平系數呢?
(二)問題解決過程一個氧化還原反應是否配平, 不僅要滿足元素化合價升高和元素化合價降低總數相等,還要滿足質量守恒定律,所以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不能只滿足質量守恒定律。 在初中化學學習時,學生學得是觀察法配平,學生就會有這樣的認識, 用觀察法配平了就是配平了, 殊不知氧化還原反應配平的本質是元素得失電子數相等, 特征是元素化合價升高和元素化合價降低總數相等。 本題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后兩個答案雖然滿足質量守恒定律,但 KMnO4中錳元素化合價降低總數不等于 H2O2中氧元素化合價升高總數。 比如,第一個,Mn 元素化合價降低總數是 10,而 H2O2中氧元素化合價升高總數是 2, 化合價降低總數和化合價升高總數不相等。 第二個,Mn元素化合價降低總數是 10,而 H2O2中氧元素化合價升高總數是 6, 化合價降低總數和化合價升高總數也不相等。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 學生無法正確地用雙線橋分析元素化合價的變化,那就用觀察法直接配平,沒有抓住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 所以元素質量守恒不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所以此反應只有一個正確的配平系數, 只能用元素化合價升降法配平。
三、必修2中的乙烯化學性質中的生成性教學資源
(一)問題的提出在圓底燒瓶中加入乙醇和濃硫酸 (體積比約 1:3)的混合液 20ml,放入幾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熱時暴沸。 加熱混合液,使液體溫度迅速升到 170℃,將生成的氣體分別通入高錳酸鉀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正確結論是乙烯氣體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并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有的學生質疑:燒瓶底部有黑色的碳, 單質碳和濃硫酸加熱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產生 CO2和 SO2氣體, 會不會是 SO2氣體使溶 液 褪 色 ? 加 熱 時 會 產 生 C2H5OH 蒸 氣 ,C2H5OH 會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嗎?
(二)問題解決過程經過師生討論認為:1.先驗證有沒有 SO2氣體雜質產生。 在乙烯發生裝置后直接接盛有品紅溶液的試管,觀察品紅溶液是否褪色,結果是品紅褪色,說明可能有 SO2氣體,然后再在乙烯發生裝置和盛有品紅溶液的試管之間連接一個盛 NaOH 溶液的洗氣瓶, 觀察除去 SO2氣體,CO2氣體和 C2H5OH 蒸 汽后 , 乙烯氣體能否使品紅褪色, 結果品紅溶液不褪色,到此就可以說明使品紅溶液褪色的是 SO2氣體。 2.驗證 C2H5OH 蒸汽能否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往盛有高錳酸鉀溶液的試管中加入足量 C2H5OH 液 體 , 觀察是否褪色 ? 結果是C2H5OH 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了 ,所以乙烯氣體通入高錳酸鉀溶液之前要除去 C2H5OH 蒸氣,防止 C2H5OH 干擾乙烯的性質檢驗。 所以乙 烯 與 溴 的 四 氯 化 碳 溶 液 反 應 前 通 過 濃NaOH 溶液 , 結果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仍能褪色,說明是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而乙 烯 與 高 錳 酸 鉀 溶 液 反 應 前 也 要 通 過 濃NaOH 溶 液 , 既除去 SO2氣體干擾, 又除去C2H5OH 蒸氣的干擾,才能說明乙烯氣體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四、對生成性教學資源的幾點思考
(一)關于教師角色的思考按照新課標理念, 教師不應只作為課堂教學知識傳授的傳統型教師, 教師要重新定位,教師要做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信息的“重組者”.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敏銳地捕捉到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并隨機有效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給學生創造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 引導學生依靠自己的自主建構來完成對知識的真正“接受”. 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真正呈現出動態生成的創生性質。
(二)關于生成性教學“度”的思考強調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并不反對教學預設, 把預設和生成有機地結合起來才符合新課標理念的要求。 為了達到這種要求,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和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但是不能漫無目的地探究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內容。
本文選取的氧化還原反應配平和乙烯性質內容中生成的教學資源不超范圍, 均是圍繞教學中心內容展開的。
(三)關于教學目標的思考新課標理念之一要求鼓勵每一個學生走向成功, 那么現在課堂教學的目標不應該只是考試,不應該把學生培養成考試的機器,教學目標應該是豐富的、多元的。 本文選取的氧化還原反應配平和乙烯性質內容中生成的教學資源體現思維的過程,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 學生學會了質疑和探究,培養了發散思維,個性得以彰顯,同時激發了教師的創造性, 學生和教師的價值得以實現。
總之,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能漠視生成性教學資源的存在, 認識生成性教學資源的價值并與預設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相整合,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才能更好地鼓勵每一個學生走向成功,這符合新課標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