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變化,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化學知識.
隨著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現在醫學與化學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醫用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它注重化學原理與實際相結合,推動高科技領域在生命科學進展過程中的應用,關注現在科學的發展與對前沿理論知識的介紹,使學生在受教育長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職業能力以及對未來化學科技的發展產生深究和求知的欲望,在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教師如何教好、學生如何學好醫用化學這門課程,對教師與學生都非常重要.在醫用化學的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學評價是教學環節中重要的部分,教學評價方式的選擇越來越重要.長期以來,在醫用化學的教學中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就是單一的終結性考試,以學生的考分多少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從而忽略了每個學生水平、興趣、學習風格的多樣性,簡單地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比較、排隊.過分看重分數,過分強調評價的選拔與淘汰作用,這就形成了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的傳統觀念,結果教師的講授內容受到局限,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不到發展并受到抑制.現行的評價體系已成為醫科院校醫用化學教學改革的瓶頸,制約醫用化學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急需對其進行反思與改進.
1、 形成性評價理論.
美國的評價學專家斯克里芬早在 1967 年提出形成性評價的概念,他認為依據目的的不同,教學評價不僅包括以標準化考試為代表的終結性評價,也包括以學習為目的、注重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在教育活動中,即學生知識、技能及態度的形成過程中檢測學生的進步,監控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評價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最終通過反饋來調整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將它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并賦予它狹義的概念,指在一個新的教育方案、計劃、課程等編制過程中和試驗期間,為了獲得修改、完善所需的反饋信息而進行的評價[1].這種評價方式打破了以往教師滿堂灌的傳統模式,探索的方向是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使之成為主動學習、獨立工作、善于交流、聯系實際、有時代精神的新一代大學生[2].在醫用化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入形成性評價的理念,豐富與發展了教學手段與方法,使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自主性監控和調整成為可能[3].
2、 形成性評價在醫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醫用化學與醫藥學之間的不斷交叉與滲透,體現了醫用化學對醫藥學研究的重要性.由于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和課程體系的改革,目前在醫學院的化學課程教學中較為普遍存在著部分學生化學基礎差.此外這門課具有涉及知識面廣、內容多、課時少、教學周期短等一些列問題,是一門比較難學的基礎課.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科學評價學生的成績,我們在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教學過程中引入了形成性評價,其在醫用化學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如下.
2. 1 課堂問答 課堂問答是一種高效實用的評價手段,也是師生交流的重要途徑.這種依據教學內容設計的問題是教師最常用的教學評價手段,它能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入思考,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課堂提問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及時提供信息反饋,使教師能夠有效地控制教學節奏,提高教學效果.醫用化學的內容多、課時少,在平時的上課中為了趕教學進度,課堂很少提問,學生一般在課下詢問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學生可能不好意思問,使教師不能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
為提高教學效果,我們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全班學生都參與其中,深入思考問題,得出結論,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評價學生的課堂成績.如我們在講解醛和酮類化合物時,就設計了以下問題: 從醛和酮的結構去分析,它具備哪些化學性質,因為具備這些性質它又有哪些用途.全班分組討論并得出結論,教師根據各組發言情況予以評價.再如我們在講解醇類化合物時提問: 酒為什么是陳的香,醫院里為什么常用酒精來消毒.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 2 定期測驗 教師每上完一個知識模塊或者一個單元,采用課后習題或自行設計測驗試題,測試內容要緊密聯系教學內容,內容的難易程度要有層次性,讓學生當堂完成,教師根據測試結果給予評定等級,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教師、學生要分析測試的結果,雙方及時了解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教師及時調整手段與教學進程.
2. 3 實驗能力的形成性評價 醫用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醫用化學中的很多概念都是抽象性的,很多化合物的性質都是通過實驗不斷積累、發現、總結出來的,醫用化學實驗的教學效果、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對醫用化學理論的理解程度.傳統的實驗教學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學生只是按部就班、照方抓藥,實驗課僅僅是鍛煉學生的基本技能,難以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性思維、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對學生的實驗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實驗技能的形成性評價具體方法如下.
2. 3. 1 教師巡視法 教師觀看學生的實際試驗情況,及時指導、糾正學生的操作,當不正確的操作被糾正后,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增強學生做好實驗的自信心.學生遇到問題時可隨時向老師請教,提高實驗的質量.
2. 3. 2 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能反映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步驟的掌握程度,對實驗注意事項的理解.通過學生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體現學生的實驗技能水平.如我們在做醇的氧化性質實驗時,裝有叔丁醇的反應管在加入高錳酸鉀的氫氧化鈉溶液時也發現紫色褪去,與理論課講述的不一致.從實驗報告上就可以看出不認真的學生就按照理論上的結果填在實驗報告上; 但有的學生發現問題后沒有回避,試著分析原因; 有的學生在實驗報告中由于沒有解決這個困惑的問題就不寫了.從實驗報吿上可以看出學生對待實驗的態度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雖然在醫用化學實驗中采用分組實驗,但是我們還是每人發了一份實驗報告表,每位學生獨立填寫,鼓勵學生重視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從而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嚴謹態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3. 3 開放性實驗 開放性實驗在時間、空間和教學內容上完全對學生開放,打破傳統實驗教學的時空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同時通過問題情境的不斷創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實驗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鼓勵學生查閱相關文獻、相互討論; 在試驗取得一定成果時,鼓勵學生整理資料,撰寫學術論文,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2. 4 制定合理的形成性評價的量化指標 本課程考核的項目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 1\\) 平時成績: 占期末總成績的 20 %,主要指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如回答問題、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等.\\( 2\\) 實驗課成績: 占期末總成績的 30 %,主要包括實驗課的動手操作能力,實驗數據的歸納、整理能力,實驗過程中對異常結果的分析能力以及論文撰寫情況等,其中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情況是我們做出形成性評價的重要依據.\\( 3\\) 標準化試題理論考試: 占期末總成績的 50 %,其中在試卷中考核知識的綜合運用以及發散性思維模式的題型要達到60 % ~70 %.主要題型包括選擇題\\( 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考核,將傳統的名詞解釋、填空題、判斷題等全部轉化成選擇題,減少學生的負擔,擴大了知識的考核范圍\\) 占理論考試的 30 %,簡答題\\( 主要考核化學知識在醫學及藥學領域的應用\\) 占理論考試的 50 % 左右,設計題\\( 主要考察學生的發散思維以及創新思維,這類題型沒有固定答案,根據學生的實際作答情況予以評價\\) 占理論考試的 20 %左右.形成性評價的成績不是由教師單方面決定,而是由師生共同合作完成,師生利用形成性評價的結果所提供的反饋信息來調整自己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活動.
3、 小結.
形成性評價的實質在于強調對學生良好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形成,最終得到一定的知識積累與技能訓練.在醫用化學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能夠改變過去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的弊端,不再是一張試卷定終身,而更加注重教學過程; 學生不再是對知識的死記硬背,更加注重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為將要學習的醫學其它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將形成性評價實施到醫用化學的教學中,不僅可以改善教師的教育水平,更是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推動形成性評價在醫學課程領域的應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Bloom BS. Education to Improve Leaning[M]. New York: McGraw -Hill,1981: 98.
[2] 熊陽,來平凡. 形成性評價在藥劑學教學中的應用[J]. 藥學教育,2009,\\( 6\\) : 31 - 34.
[3] 張潤. 形成性評價對學生自主性的促進機制研究[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2009,11\\( 9\\) : 99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