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高校的辦學積極性不斷增強,同時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介入,民辦大學以及高等教育機構的日趨成熟,“211工程”、“985工程”、“大學排行榜”等名詞的涌現,預示著我國高校正面臨著激烈的競爭。這些競爭為高校的發展帶來了重重沖擊,迫使高校必須通過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來在競爭中取勝,實現高校的可持續發展。而長期以來,高校普遍存在財務管理目標不明確,財務資源配置不合理,財務績效評價不完善等問題,致使高校的財務面臨愈加復雜的局面。因此,在高校成長和壯大的過程中,核心能力的培育固然重要,但為高校的發展提供財務支持的財務核心能力亦不能忽視。本文基于財務視角提出的財務核心能力對于提高高校財務管理水平,推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財務核心能力概述
(一)高校財務核心能力的內涵 最早明確提出核心能力概念并給予定義的C.K.prahalad和Gary Hamel(1990)從積累觀的角度把核心能力定義為“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各種技術流派的學識”。核心能力是各種能力的集合,是知識、資源、技能的有機整合,是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源泉?!爸R”作為核心能力的本質屬性,為核心能力的計量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朱開悉教授(2001)首次提出財務核心能力并應用于企業,他研究指出,企業財務核心能力是核心能力的綜合財務體現,不論企業的核心能力差異有多大,只要其擁有獨特的有價值的核心能力,必然通過企業的財務能力尤其是財務核心能力反映出來,最終表現在企業的財務指標上。財務核心能力為核心能力的會計計量和信息披露指明了方向,也為核心能力的培育尋求了新的途徑。
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引發了對高校財務核心能力可行性的思考。高校在傳統上被視為純粹的教育組織,與作為純粹的營利型經濟組織的企業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就高校的本質而言,它和企業一樣都是能力的集合體,且高校是一個以知識的發現和傳承為使命的組織,決定了高校同樣適用以知識作為本質屬性的核心能力理論,因此高校也具有財務核心能力。目前,我國關于高校財務核心能力的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對高校財務核心能力理論的形成具有指引性的作用。筆者認為,高校的財務核心能力是高校通過有效籌集和配置財務資源形成財務能力,進而對財務能力優化整合后獲得的最核心的保持高校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高校財務核心能力是核心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能力的提高必然通過財務核心能力反映出來,財務核心能力的增強也會帶動核心能力的增強,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二)高校財務核心能力的特征 高校財務核心能力在具體構成上有別于企業,但究其本質都是一致的,都具有以下特征:
(1)價值性。財務核心能力是將財務資源轉化為財務能力進而協調和整合的產物,是核心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顯著的提高高校資金的運營效率和財務管理水平,保證高校的競爭優勢,促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2)異質性。高校從稀缺的財務資源到財務能力的形成、積累和整合的過程表明了財務核心能力都是高校特定的組織結構,特定的文化理念,特定的高校師生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是高校個性化的產物,是高??沙掷m發展的基礎。如華中科技大學以計算機學科而聞名,江蘇科技大學以船舶學科牽引著學校的發展。
(3)內生性。財務核心能力隱藏于高校內部財務管理中,是在高校長期的發展中形成的,是獨特的知識、技術和資源的綜合。決定了高校財務核心能力難以用言語表示,也不能進行交易,并且其他高校也難以模仿和超越。
(4)動態性。高校財務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隨著高校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其財務核心能力也處于一個變化的狀態。財務核心能力提升的過程就是優化配置財務資源與提高財務能力有機結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有繼承又有突破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高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可持續發展優勢,立于不敗之地。
(三)高校財務核心能力構成要素 高校財務核心能力是由財務活動能力、財務管理能力、財務表現能力相互支撐相互融合的能力體系。不難發現,財務活動能力、財務管理能力、財務表現能力是高校財務核心能力的三要素。財務管理能力居于核心地位,影響財務活動能力和財務表現能力,財務表現能力又反映了財務活動能力和財務管理能力。
(1)高校財務活動能力。其指高?;I集、優化配置和合理運用財務資源的能力,是檢驗高校能否做到“增收節支”的能力,主要表現在財務籌資能力、財務投資能力和資金運用能力三個方面。財務籌資能力是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能力;財務投資能力是指高校對外投資以及校辦產業的管理和收益水平;資金利用能力旨在分析高校資源利用的合理化程度。
(2)高校財務管理能力。其指高校通過決策、協調、控制和組織等一系列過程提高財務資源配置效率的能力。高校財務活動的多樣性和財務關系的復雜性給高校的財務管理帶來困難,因此出色的財務管理能力對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它是高校財務核心能力體系的核心,包括財務決策能力、財務控制能力、財務協調能力和財務組織能力,目的是增強高校的可持續創新能力。
(3)高校財務表現能力。其指在財務報告中將財務活動能力、財務管理能力以及各種競爭優勢的反映出來的能力。它是各種能力的綜合反映,它包含高校綜合財務實力、高校財務運行績效、高校財務發展潛力和高校財務預警。高校的財務綜合實力反映的是高校的經費自籌能力;高校的財務運行績效是基于高校產、學、研反映高校財務運行的效能、效率和效益;高校的發展潛力在于分析高校負債和風險方面的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財務杠桿效應;財務預警能力在于檢查和檢測高校某一特定時期的資金支付能力、資金構成、資金動用程度等潛在的財務風險。
二、基于財務核心能力的高校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財務管理目標不明確――基于高校財務管理能力 長期以來,高校的經費主要依賴于政府撥款,高校的財務管理工作主要停留在“記賬、算賬、報賬”等方面,“重核算,輕管理”的財務管理模式存在于大多數高校中。高校財務管理僅僅為一般意義上的收撥資金、分配資金、使用資金等服務職能,缺乏內部管理的職能。隨著高校辦學環境的變化,財務管理的內容和方法也發生變化,高校的財務管理模式由核算型向以核算為基礎的管理型進行轉變。在此過程中,高校的財務人員對于財務管理目標不夠明確,對于“應該做什么,如何做”也不甚了解,致使高校的財務管理成為制約高??沙掷m發展的瓶頸。
(二)財務資源配置不合理――基于高校財務活動能力 由于政府財政投入有限,學費的上漲空間較小,高校自籌經費的能力不足,高校的經費收入本來就十分有限,可是經濟學上的“公地悲劇”現象卻在高校中屢見不鮮。高校不考慮自身的財力和校情,急劇擴大招生規模,基礎設施上盲目地求大求全,建設豪華型校園,致使高校必須通過貸款負債來實現自身的大躍進式發展。高額的貸款利息成為高校發展過程中沉重的包袱, 造成了流動資金短缺,潛在財務風險增加。 經費分配的不合理造成教學和科研經費不足,嚴重影響了高校的日常運作。財務資源的不合理配置促使經費的緊缺和資金需求量激增的矛盾愈加凸顯,阻礙了高??沙掷m發展的進程。
(三)財務績效評價不完善――基于高校財務表現能力 長期以來,多數高校的管理者認為財務績效評價是財務部門的事情,包含的指標比較簡單,涵蓋不夠全面,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在指標選取上,多采用財務性指標,容易造成高校的管理者注重短期行為所帶來的效益,而忽視長期的規劃對學??沙掷m發展的促進性作用;在內容上,資金運作作為高??沙掷m發展的保證尚未納入到財務績效評價體系中,給高校資源的優化配置帶來一定的難度;在評價過程中,高校的管理者片面的關注財務績效的結果,以便于對相關部門和人員實施獎懲措施,而忽略了事后對財務績效評價進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