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希爾斯撰寫的《文化知識:每個美國人需要知道的東西》一書,一經問世便引起了美國教育界的極大關注。由于書中對“文化知識”這個概念進行了重新的闡釋,由此掀開了“核心知識課程”改革的浪潮。雖然希爾斯的理論針對的是美國中小學的課程改革,側重于普及普通的文化知識,但其中所體現的教學理念,對我國的音樂教學亦不失其借鑒和指導意義。美國核心知識課程教學模式“以某一主題進行知識綜合”的教學思路及跨學科的學習和研究,對我國當前高師音樂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可借鑒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以彌補學生專業素質和文化素質發展不平衡的缺陷。
一、 “共享背景信息”下知識結構的多元化
核心知識課程所說的“背景信息”不僅僅指的是一些機械的技能,它還要求學生擁有一套在作家或演說家看來是當然的背景知識,包括歷史、宗教、風俗、藝術、科學、地理、人文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與傳統的分科教學不同,美國的核心知識課程更重視主題教學和跨學科教學。那么,就我國高師音樂教學現狀而言,片面地追求專業性似乎已成為毋庸置疑的教學目標,但因此導致的是學生專業和綜合素質發展的不平衡。尤其是文化基礎薄弱、知識面狹窄更成為不容回避的現實,不僅談不上對邊緣學科知識的了解,就連本專業內不同研究方向的課程知識也不甚明了。而作為未來的師資儲備,這樣的“人才”是否能真正適應素質教育呢?因此適當借鑒美國核心知識課程“以某一主題進行知識綜合”的教學思路,對彌補當前教學中的這一缺憾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 《音樂核心知識教學模式》的特點
《音樂核心知識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價值在于消除了以往教師分科教學、學生分科學習所造成的諸多弊端。要求學生必須具有跨學科的綜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通過各類探究方法,關注社會生活,以學科的多元化、綜合化特質將教學成果進行整合。
《音樂核心知識教學模式》的實施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創造條件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嘗試,更好地發揮個體創造潛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教學模式,亦即以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為模式載體,以學生獨立研究、合作研究為實施方式,在學習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題的選擇、確定,資料的收集、分析,報告的撰寫、答辯,成果的整理、展示等,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并體驗自己所需的信息材料,從而拓展了精神視野,加深了人文修養,充分激發了想像力、創造力和思辨力。
《音樂核心知識教學模式》創造了讓學生充分發揮創新潛能的寬松環境,其學習成果主要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在整個過程中創造力的提高,是知識、能力、人格的有機融合和促進,是人的一種潛能的喚醒和激發。
《音樂核心知識教學模式》的學習評價改變了以往評價的單一性、片面性,而趨于多元性和社會性。在評價方式、標準等方面,鼓勵學生主動、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表現,而專家、教師組成的評價指導小組也應給學生必要的指導、幫助,也可進行跟蹤評價,以避免學習過程的失控。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倡“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注重個性發展”,“學科綜合”。它要求學習者從生活世界中自主選擇主題并對主題進行主動探究。這些都促使音樂教育者要從“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出發,重新審視、定位我們的音樂教學,摒棄傳統的“接受學習、機械記憶、被動模仿”的境地,循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創立“促成學生發展”的新教學模式,促成學生能力思維發展和人格個性發展。
姚振華山西晉中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