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整合點
本設計以“日”的時間觀念的建立為核心,整合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兩個知識點,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用于度量長度的“尺子”(直線條),以及一天鐘表要轉兩圈的生活常識,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直觀地呈現了24時計時法的原理。我們運用轉化策略將彎曲的鐘表刻度“拉直”成像尺子一樣的“時間軸”,由兩條“12時尺”變為一條“24時尺”,這種動態形成的“時間尺”能讓學生有效地突破認知難點,順利實現兩種計時法之間的正確轉換。
教材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數學》第六冊第五單元《年、月、日》例3,是學生在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以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事物為素材,目的是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其主動探索24時計時法的規律,發現和理解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在兩者之間進行互換。我們通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來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鼓勵學生收集相關知識內容,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學情分析
在?W習24時計時法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時、分、秒等和時間有關的知識,他們對鐘面、經過的時間等問題均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有所接觸,這就構成了學生學習本課的知識基礎。然而,學生雖然知道24時計時法的一些知識,卻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仍然需要認識許多新知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24時計時法,正確區分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認識24時計時法的過程中體會它在生活中的應用,并逐步培養運用轉化的策略靈活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日”這一時間觀念,體會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1.生活情境導入,誘發認知沖突
教師出示12時鐘面。
談話引入:我們在二年級時就已經學會了看鐘面上的時間。你知道現在這個鐘面上是幾時嗎?那12時我們在干什么呢?(出示兩幅場景圖:吃飯和睡覺)
質疑啟思:同樣是12時,為什么有的在吃飯,有的在睡覺呢?
2.復習鐘面,認識“一天24小時”
追問:一天怎么會有兩個12時?(讓學生略有思考時間,帶著問題,看一段視頻)
播放視頻,介紹“一天24小時”的由來。
質疑啟思:一天有24小時,但鐘面上只有12個數,時針轉兩圈才是一天,所以一天里就有兩個12時。那你知道一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嗎?再來看一個視頻吧?。úシ糯和?點倒計時視頻)
談話:當夜里12時的鐘聲敲響那一刻,新的一天就開始了。這時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都指著12,也就是夜里12時。夜里12時就是新一天的0時,那時我們一般在干什么?(睡覺)
想一想,一天24小時我們分別在干什么?其實,一天的時間很短暫,同學們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3.引入時間軸,運用普通計時法
(1)點撥引導
如圖1所示,如果把這條線看成是時間長河,1小時用一小段來表示,那一天要分成多少段呢?對了,是24段。哪個點表示中午12時?哪個點表示夜里12時?
(2)區分兩個12時
談話:一天有24小時,時針在鐘面上走兩圈。圖1中,從什么時間到什么時間是時針走的第一圈?對了,是深色的那一段。從什么時間到什么時間是時針走的第二圈?對了,是淺色的那一段。第一圈會出現1~12這些數,第二圈還會出現1~12這些數。因此,為了把第一圈和第二圈的時間區分開,我們在說時間的時候,要在時間的前面加上“時間詞”。
(3)在時間線上找指定時刻
談話:你能在圖1中找到兩個不同的“8時”嗎?哪個點表示“上午8時”?哪個點表示“晚上8時”?你找對了嗎?
4.創造并認識24時計時法
談話:如果說時間時每次都要加上時間詞,會不會覺得有點麻煩呢?如果不用時間詞只用數字,能不能將一天的24小時準確地表示出來?(課件同步動態演示)第一圈的時間不變,“凌晨2時”還是“2時”,“中午12時”還是“12時”。當時針走到第二圈時,“下午1時”就是“13時”,“下午2時”就是“14時”,那“夜里7時”是幾時呢?對了,是“19時”?!耙估?2時”就是“24時”了。像這樣用1~12這些數,還需要時間詞幫忙的計時方法叫做“普通計時法”,而只有0~24這些數來表示時間的方法,就叫做“24時計時法”。
對比啟思:比較一下這兩種計時法(如圖2),你能發現它們有什么不同嗎?對了,“普通計時法”使用時間詞和1~12這些數來表示,而“24時計時法”是用0~24這些數,不用再加入時間詞。兩種計時法各有優點,人們平時習慣使用“普通計時法”,但在一些正式場合都使用“24時計時法”。
5.學以致用,對比強化,拓展延伸
(1)根據情境圖判斷兩種計時法
談話:學習完新的知識點,一起來看一下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之間有趣的故事。如圖3所示,這兩個時間中哪個是“普通計時法”?哪個是“24時計時法”?
(2)根據現實問題情境,延伸對下一個知識點的思考
談話:小頭爸爸和大頭兒子在外面看到路牌上的禁行時間是上午9:30~下午3:45。這兩個時刻是什么計時方法呢?對了,是“普通計時法”。如果想把這兩個時刻轉化成“24時計時法”,該怎么做呢?這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新內容。
教學反思
《24時計時法》主要包含“24時計時法的認識”“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換”“解決簡單的求經過時間的問題”三個知識點,而其中“日”這個時間觀念的建立是學生學習24時計時法的難點,是后續學習“兩種計時法互換”與“求經過時間問題”的重要基礎。所以本設計在導入環節由兩幅生活場景圖引發認知沖突,從而使“普通計時法”的不足和探究“24時計時法”計時原理的認識需求得以有效凸顯。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所以本設計緊扣學生關于一天的現實經驗,強化其對“一天有24小時”的認識,建立“日”的時間觀念,并使其借助經驗感受一天的時間很短暫,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從而實現對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由于時間看不見、摸不著,教師和學生都容易忽視時間的可度量性,僅僅把“鐘表”當作“時間”的代言人,因此,本設計充分利用了學生熟悉的用于度量?L度的“尺子”(直線條),以及一天鐘表要轉兩圈的生活常識,并運用轉化策略將彎曲的鐘表刻度“拉直”成像尺子一樣的“時間軸”,由兩條“12時尺”變為一條“24時尺”。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設問和追問澄清了學生認識的誤區或學生從來不曾有意識關注的問題,清晰區分了兩種計時法的不同。
● 設計亮點
本微課程教學設計是基于對學生認知難點與數學學習心理特點的準確把握和充分尊重,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探索新的信息技術手段與教學難點突破方面的有效融合。
1.基于認知難點,彰顯微課價值
在時間有限的微課中選定一個認知難點作為其內容是彰顯微課價值的必然選擇?!?4時計時法》一課中有“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換”“解決簡單的求經過時間的問題”兩個知識點,學生之所以容易出錯,其根源是他們對“24時計時法”的原理不理解。因此,在設計中,我們選擇了建立以“日”這一時間觀念為核心的“認識24時計時法”這一認知難點作為微課內容,以便更好地彰顯微課顯“微”闡幽的獨特價值。
2.基于核心知識,培養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要基于數學核心知識的學習過程,所以微課內容除了要關注認知難點外,還應關注知識點序列中處于承前啟后,能對后續學習起到關鍵作用的知識,即核心知識。在《24時計時法》的知識點序列中,借助“日”這個時間觀念的建立理解“24時計時法”的原理,恰恰是能否順利進行后續學習“兩種計時法互換”與“求經過時間問題”的關鍵點。學生能在親歷“一天24小時”的由來、借助時間軸運用“普通計時法”、創造并認識“24時計時法”這一過程中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3.基于兒童立場,助力個性成長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蘭登塔爾曾說,“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而不是把知識直接告訴學生。微課程教學法正體現了這一特點,它適用于課前自主學習、課內自主或合作學習及課后輔導。學生可以在課前利用微視頻進行自主學習研究,也可以在課上以4~6人為一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還可以在課后自主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本設計還通過“別忘了將答案在QQ群中和老師、同學們交流”的溫馨提示,為學生提供了更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個性化的設計,有助于學生個性化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