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招聘中洞悉應聘者的核心特質最為重要。然而,通過何種手段才能夠做到這一點呢?他向記者舉了一個軟件公司的校園招聘例子:
招聘經理為了給前來應聘的畢業生找一個最合適的職位,給他出了一個題目:“我有一個魔方,你將它弄成6個面6種顏色,時間一周?!?
這位經理設想了以下幾種情況:
如果他把魔方拆開,再一個一個裝上去――說明他敢作敢為,可以從事市場開拓方面的工作。
如果他用漆把6個面刷成6種顏色――說明他很有創意,可以從事軟件開發工作。
如果他今天下午就把魔方拿回來――說明他非常聰明,領悟力很強,可以做我的助理。
如果他在三天之內,把魔方拿回來――說明他請教了別人,很有人緣,可以從事客戶服務工作。
如果他在三天之后,把魔方拿回來――說明他踏實肯干,可以從事低級程序員的工作。
如果他最后把魔方拿回來,說還是不會――說明他比較誠實,可以從事保管和財務方面的工作。
如果他不把魔方拿回來――那就愛莫能助了。
第二天上午,這位大學畢業生將魔方交給了這家公司的招聘經理――他到商店購買了一個新的魔方。經理欣喜若狂:“小伙子,你真是一個難得的人才,絕對是一個做盜版的好材料?!?
張成說,是否真的發生過這樣的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招聘故事給所有HR的啟迪:軟件公司經理的目的很明確,根據應聘者的性格特質,安排與之相適應的職位,希望應聘者能夠在工作崗位上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其思維方式獨特,在游戲中發現人的特質,挖掘人的潛能;在輕松而愉快的環境中,尋找與職位勝任能力相匹配的人。
張成認為,企業選人其本質是尋找與目標職位勝任特質相匹配的應聘者。換言之,就是希望應聘者在被錄用之后能夠勝任工作,完成任務,實現目標。這就要求面試人員在充分了解職位所需的任職資格、知識技能等情況下,在面試過程中,洞悉應聘者的核心勝任特質。
如何在較短的面試時間里,做到這一點?
一、真實職位預視
真實職位預視,就是面試人員把企業現狀,發展前景以及與招聘職位相關的信息告訴應聘者,使之有所了解。一方面,通過面試人員的介紹,可以減輕應聘者的緊張情緒,緩和氣氛,有利于應聘者相對真實地表現自己,為后續的面試打下基礎。另一方面,真實職位預視能夠讓應聘者進行自我篩選,如果他認為自己的能力與職位所需條件不一致,或認為自己不勝任該工作,應聘者會自行退出招聘過程,這比進入了企業后離開,無論對企業還是應聘者本人來說都要好得多。再者,通過真實職位預視就像給應聘者打了“預防針”,當員工進入企業后,發生了某些問題時,也不會有太大的反應。還有更深層次的一點:真實職位預視,顯示了一種和諧的勞資關系,在所有應聘者中會留下良好的印象,對企業形象的塑造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二、應聘者陳述演講3分鐘
當應聘者聽完面試人員對公司現狀、發展前景及應聘崗位的相關信息后,會立即在自己的腦海里搜索與面試人員所講內容相關聯的信息,并把自己最適合招聘職位的、關聯度最高的內容有選擇地、用他認為最恰當的方式表述出來。
因此,面試人員可以通過應聘者3分鐘的陳述看出應聘者的基本內涵、從業經驗和資歷背景。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應聘者的知識總量、思維寬度、速度、深度、精度、語言組織能力、邏輯能力、概括總結能力、化繁為簡能力、應變能力等。而這些是在簡歷、筆試和測試中很難體現的。即使經驗、資歷和背景在前期翻閱簡歷時都看過了,但看應聘者寫的和聽他說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測試角度。所以,一個經驗豐富的面試人員通過應聘者3分鐘的陳述,基本上會有一個清晰的看法和判斷。
三、詢問應聘者行為性事例
應聘者陳述結束后,面試人員應主動發問。問什么?不要問些老生常談的話題,不要問簡歷中已有答案的話題,不要問應聘者在3分鐘陳述清楚的話題。應該問應聘者在陳述中和簡歷相矛盾的地方,問在簡歷及陳述中沒有敘述出來的問題,問陳述的事實與應聘職位不相符的地方,問過去具體的案例。
提問時,盡量少用或不用“理論性問題”(比如:你認為一個領導應如何鼓勵下屬)和“誘導性問題”提問(比如:和客戶打交道,需要很強的溝通技巧和服務意識,你在和客戶打交道時是如何做的?)來提問,盡可能用“行為性問題”提問。所謂“行為性問題”,就是指所提的問題都是關于應聘者的行為特征,且其行為特征是其目標職位所需要的(比如:你能否給我們講一次你跟別人的觀點發生激烈沖突的時候,你是怎樣解決的?結果怎樣?)。所以,對應聘者在陳述過程中的一些非行為性事例,面試人員要有敏銳的眼光,將其識別出來,并且用相應的方法將應聘者的講述引入到行為性事例中來。比如,應聘者講:“我時?;〞r間了解客戶的需求,而且客戶很滿意?!泵嬖嚾藛T可以這樣提問:“你能否具體講一下你拜訪客戶的時間安排?”
上述三種方法,是一次完整面試的幾個重要環節,而通過這幾個環節,應聘者的核心特質,可以說清晰地展示在面試人員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