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教師總是善于提煉自己的教學經驗,提煉自己的研究經驗。每一位教師都應當在理解科學原理,認識思維模式的基礎上,不斷提煉自己教學和研究的核心經驗。
我自己提煉的20條教學經驗和20條研究經驗,經歷了50年的提煉過程。在參與教學和研究的實踐活動之中,我開始有幾條零星的經驗,慢慢才有了幾條核心的經驗,進一步總結出比較系統的經驗。特別是在理解科學原理,認識思維模式之后,較快形成系統的核心經驗。
每一條經驗作者都采用“微博”式的寫法,都在150個字以內。早在20年前,當時還沒有“微博”,作者在制作講課的投影片時,發現每一張投影片字數在120字左右,很有利于聽眾觀看和理解。2012年和2013年,作者的《教學的20條經驗》和《研究的20條經驗》,分別成為福建省教師培訓的遠程開放的“網課”。
教學的20條經驗
備課的經驗
1.備課時要比較三套不同的教材
備課時要對三套不同的教材來回比較,從而選擇確定一種較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方法。70%左右要適合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縱橫滲透,綜合整合,作相關發揮。備課有三備:一備教材,二備學生,三備問題。提高備課質量,是上好課的前提。
2.備課要遵循整體原理
在假期中把新學期的課完全備好,包括各次考試的題目,要有一個整體的備課框架,然后才上課。最好的教學策略是按照“整體→部分→整體”進行教學。教師要盡量通讀學生已經學過的教材和將要學習的教材。備課一定要“整體備課,縱橫聯系”。
3.備課要明確精講與不講
備課要掌握教材的整體結構,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現狀與需求。廣泛搜集相關資料,合理取舍講課的內容。只能講授學生可能懂的內容,不能講授學生無法理解的內容。詳講、略講、精講、學生自己講,都要交替靈活應用。
4.用課后的反思提高備課質量
每次上課后,要及時記下自己成功之處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學日記”,隨時總結經驗,自覺進行反思。要及時將教學經驗上升到模式建構,從個別上升到一般。隨時聽取學生對于教學的意見,提高備課質量,及時改進教學。
上課的經驗
5.掌握上課通用的技術與藝術
上課怎樣開頭,怎樣結束,要反復推敲。開頭要激發興趣,結束要讓人回味。開頭結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帶水。板書演示要清楚明了,重點關鍵要突出鮮明。重點難點一定要突破。掌握通用的技術與藝術。堅決守時,決不壓堂。
6.要激發學生,要“因材施教”
上課要關心每位學生,要使絕大多數都能真懂。在讓學生思考、操作、討論時,優秀生和后進生應有所區別,體現出“因材施教”。要使優秀生感到有一定困難,要使后進學生感到在進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耙虿氖┙獭苯⒃诔浞终J識學生的基礎上。
7.有“憤悱”狀態,才是啟發式
要善于提出恰當的問題,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操作的時間。一堂課要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嚴肅有笑聲。要讓學生達到“憤悱”狀態,才是“啟發式”。每一節課的精華之處,一定要放慢速度,讓學生能銘刻在心。啟發與創新密不可分。
8.上課要有節奏,要換“節目”
教學過程的關鍵是“交流―互動”。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活動。學生的聽、說、讀、寫、議、辯、練、評,要交替進行。一節課內,平均5分鐘左右要一個“換節目”。要培養學生快速閱讀、快速理解的能力。
考試的經驗
9.增強每位學生的自信心
千方百計要讓成績差的同學考出好成績。一定要增強每位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地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要讓學生能思考接受、活動探究、情感體驗、合作交流、整合頓悟的進行學習。學習方式多樣,學生自由選擇。
10.鼓勵才能留下美好的回憶
要從“邏輯”、“操作”、“藝術”、“交往”這些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行考試??荚嚨姆绞揭鄻踊?,應當讓學生主動選擇。要讓每一位學生在一學期中都曾有獲得前三名的經歷,對你的教學留下美好的回憶。教師的教學要做到: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動之以情、傳之以神、創之以新。
11.讓學生知道:“不進則退”
對成績優秀的學生,真正有效的促進方法,是讓他們深切地知道:“不進則退”??荚囈屗麄兏惺艿揭欢▔毫?,保持必要的張力。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避免他們盲目自滿,但不能傷害他們的自信與自尊。學生身體心理健康這是第一重要的。
12.學習要“趁熱打鐵”及時反饋
每次考試后,應立刻將正確答案公布或發給每位學生。要學生“趁熱打鐵”,修正錯誤,鞏固正確,打好基礎。當天知道作業正確與否,對于有效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荚嚦煽儾灰琶?,但要公布全班成績的分布圖像。
提問的經驗
13,設計教案的核心是設計問題
設計教案的核心是設計問題。問題要深淺適度,利于啟發學生;問題要有生活背景,能激發興趣;問題要有實際意義,為今后學習奠基;精選問題,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問題解答要及時反饋,真正鞏固。
14.用四種思維方式提出問題
問題、思維、知識,三者緊密聯系?!斑@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嗎?還有其它解決辦法嗎?”增加思路;“如果那樣做,會出現什么情況呢?”要有預見;“出現這樣的結果滿意嗎?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嗎?”嘗試體驗;“別人怎樣看這個問題?別人會有怎樣的感受?”設身處地。
15.學會提問比學會解題更重要
教師更重要的任務是要求學生在預習和復習中提出問題,以及在生活中廣泛提出各種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提出的有價值問題,讓學生思考。學會提問比學會解題更重要。提出有意義問題和解決未知的問題,都是創新。 16.系統研究學生問題,回答要有針對性
要鼓勵學生提問題。要將學生的問題集中起來,進行系統研究?;卮饐栴}要努力做到針對性強,切實幫助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卮饘W生的問題之后,能讓學生“眼睛一亮”,心領神會。從問題到問題,學無止境。
綜合的經驗
17.表揚與批評的技巧
對學生好的言行,要及時給予肯定的回應;對學生不好的言行,及時給予否定的回應。大多數應是“肯定回應”;“否定回應”只占少數。在肯定或否定時,語音、語調、手勢要親切、真誠、自然,這些,常常比語言信息本身還更重要。表揚與批評,一般在私下進行。積極正面地給學生寫評語。
18.提高教學的藝術性無止境
每一學年都要調查統計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教師。力爭在自己最弱的一項上,有所改進。教學生動有趣,機智幽默,不可缺少。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重在提高教學的藝術性,體現出“審美和立美”,藝無止境。
19.要設想全人類都在傾聽你的課
每上一節課,要設想全人類都在傾聽,要認真負責、實事求是、力戒偏見。有其他成人聽課,要很自然的與之溝通,目中有人。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來上好一節課,讓學生如坐春風?!吧褪姑?,價值統一。優秀教師十年努力,即可成才。
20.知識、能力、審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要珍惜時間,努力提高教學效率。不說廢話、空話、假話,力爭以較少的時間,讓學生掌握較多的知識,培養較強的能力,學會獨特的審美,發展良好的人格。知識、能力、審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研究的20條經驗
選擇研究課題的經驗
1.選題要有新穎性
選擇研究課題非常重要。我認為研究課題的選擇應注意以下3點:①社會需要;②自己可能;③別人尚未研究。應該從以上3個“集合”的“交”中,選擇研究課題。選題要有新穎性、前瞻性、科學性。
2.發現有意義的問題
從查閱近期核心書刊中經典文獻、廣泛被引用的文獻、查閱各國大百科全書的相關條目、從聆聽專家和官員的重要報告中,發現社會關注的問題,以及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上網瀏覽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從中發現有意義的問題。
3.要敢于批判質疑
在自己所從事的專業中,深入鉆研世界公認的“經典著作”和“傳世力作”。從邏輯結構、操作應用、藝術審美、社會傳播等不同視角,提出新問題,發現新思路,確立新課題。要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敢于批判質疑,勇于挑戰權威。
4.了解同行的研究動向
關注全國和省市一級正式公布的有關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軟科學等的“課題申請指南”。將抽象的大課題分解為具體的小課題。根據對自己和所在團隊的估計,確定研究課題。要了解國際上同行的研究動向,從中發現新課題。
具體“做”研究的經驗
5.作“古今中外”的歷史考察
科學研究是一個“系統”,是一個“過程”。需要明確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首先要對研究的問題,作“古今中外”的歷史考察??纯辞叭藨眠^什么方法、取得了什么成就、尚未解決的是什么。撰寫出較詳盡的按歷史發展的“研究綜述”。
6.要不斷調整去逼近目的
要明確研究課題的“最終成果”是什么,是建立較普遍的“理論”,還是建構解決問題的某種“模式”,還是發現或發明解決問題的“操作”方式,通??梢猿蔀椤皩@??!白觥毖芯?,就是通過各種“嘗試”,“反饋”調整,去逼近目的,完成最終成果。
7.必須領悟創新的原理
科學研究,重在有創新,特別是要有自主的、原始的創新??茖W研究這一“系統”要發展、進化,必要條件是:①系統開放;②內外大漲落;③遠離平衡態。這是“做”研究時,必須領悟的原理。要寫出好詩,功夫在詩外??茖W研究中的創新,同樣如此。
8.有新的整體結構才有新的整體功能
對研究的課題要有“整體把握”,從而牢牢抓住要攻克的“核心問題”。從“整體結構”出發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新聯系”、“新思路”、“新途徑”。創新的策略是:“整體”→“部分”→“整體”。形成了新的“整體結構”,則會生成出新的“整體功能”。
選擇各種合作的經驗
9.“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很好地知道他人,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茖W研究需要不同類型的“合作”。首先,是直接參與課題研究的“合作”。要明確各成員的長處和短處,盡量揚長避短;要明確各成員所處的環境是順境,還是逆境,盡量將逆境轉化為順境。
10.要學會“站到巨人肩上”
與課題相關的各門類的專家,都是科學研究廣義的“合作”。我們要虛心向他們請教,尋求啟示。階段成果要請他們評估,從而確認或更新研究路線,較早較好地完成課題研究的任務。要尊重權威,不要迷信權威。一定要學會“站到巨人肩上”,從而看得更遠。
11.要重視廣義的合作
課題成果的直接和間接的使用者、評論者,也是科學研究的廣義的“合作”。要耐心地向他們講解,研究成果是怎樣得到的,有什么應用的價值。并認真地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把他們視為重要的合作。
12.科研成果的轉化與傳播意義重大
科學研究的管理人員,以及廣大的新聞媒體,也是科學研究的廣義的“合作”。管理人員直接為科研人員服務,促進科研課題早出成果。廣大的新聞媒體及時地、求實地、持續地宣傳科研成果的意義,對科研成果的轉化,意義重大。
發表科研成果的經驗 13.成果的發表時間很重要
提出了新的原理,這有較重要的理論意義。對于“原理理論”的研究成果,應當力爭在最高層次的學術刊物上發表。例如,《中國科學》、《中國社會科學》、英國的“Nature”,美國的“Science”。重要成果的發表時間很重要。
14.模式建構要理論聯系實際
針對問題的解決,建構了新的“模式”,這通常表現為“建構性理論”?!澳J浇嫛碧幱凇霸砝碚摗焙汀皩嶋H應用”之間?!澳J浇嫛钡奶攸c是要理論聯系實際。應當力爭發表在全國或省一級的專業核心刊上。
15.充分重視“知識產權”
對于有經濟價值的各種發明和發現,這應當及時申請“專利”。并通過多種途徑力爭早日將“專利”轉化為“產品”和“商品”,取得應有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要充分重視保護他人和自己的“知識產權”。
16.創新的論文要轉化為專著
在最高層次的學術刊物上能夠發表有影響的、有原創的論文,通常能夠經過充實、整合,形成一本學術專著。在全國省級核心刊物上,能就一個方向的課題,發表5-10篇較有創新的論文,通常也能形成一本有價值的專著。
科研教學相互促進的經驗
17.科研與教學是密切結合的
在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中,科研與教學是密切結合的。首先,科研課題要盡量引導大學生、研究生直接參與。這樣,既能出成果,更重要的是培養人才。探索式、討論式、研究式的學習是高等學校的主要教學模式。
18.科研成果應當及時轉化為課程
“科研成果”根據它是“原理性”的、“建構性”的、“操作性”的,分別作為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的課程。通常這種課程并不是作為相對穩定的“系統性課程”,而是作為生動可變的“案例性課程”。
19.要遵循教學與課程論的原理
形成學術專著的“科研成果”,可能成為高等院校的課程。這里,有一個如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課程教材”的問題。要遵循教學論、課程論的原理來編寫適合于中學生、大學生、研究學生使用的教材。
20.促進教學和科研同步的與時俱進
教學中,特別是基礎理論課的教學中,會引發出一些很有理論價值的科研問題。實用性專業課的教學中,也會引發出一些可能獲得“專利”的研究問題。要善于將“問題”轉化為“課題”,促進教學和科研的同步俱進。
教師們一旦理解了“經驗-故事”背后的科學原理和模式建構,就會促進教師們在總結自己教育和研究的經驗基礎上,自主進行理論創新和模式創新,從而有效提高教育質量。追求優質教育是學校校長和教師們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