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教研活動中,關于“太陽視運動軌跡”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引起了備課組老師的爭議。有人認為高考未必會考,講了學生也不一定能懂,課堂上一帶而過就可以,不必占用過多的時間;也有人覺得,通過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由此,引發了筆者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
一、什么是地理核心素養
地理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為: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人地觀念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重要價值觀;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是分析、理解自然地理過程和規律、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實踐力是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關系狀況的能力。
二、高考題中地理核心素養考查的體現
全國卷的高考地理試題是如何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滲透到試題中的呢?筆者以2016年全國文綜卷第37題為例進行分析。
陜西南部的秦嶺地區是我國大熊貓分布的重點區域。該地區曾經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區,20世紀70年代開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業在該區內進行采伐作業,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圖(圖略)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該地區大熊貓棲息地范圍的變化。
(1)描述該地區大熊貓棲息地范圍的變化。
(2)分析導致該地區大熊貓棲息地范圍變化的人為原因。
(3)說明協調道路建設與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的主要途徑。
1.區域認知能力的滲透為:第(1)小題以區域為背景,考查學生區域認知素養。解答本題時,學生必須通過文字材料(陜西南部秦嶺地區)及區域定位(?^對定位、相對定位)的知識來認識該區域??忌枘軌驈臅r空角度,運用圖表等工具與適當的認知方式來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與相互關系,比較區域差異并能夠解釋其原因。試題明確要求考生“描述棲息地范圍的變化”,這是對區域時空發展變化認知的一種考查,看似簡單的“看圖說話”,實則對考生的能力要求較高,要求考生對區域變化的規律做出恰當描述,即考查考生“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
2.綜合思維:第(2)小題本質上要求考生分析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一個區域中各個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該設問要求考生運用綜合思維,從整體性角度,分析問題、了解成因,熟知地理環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會運用整體性原理解釋現象,并從時空綜合維度對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演化進行分析。
3.人地觀念:第(3)小題考查考生結合現實中的地理問題,分析人地關系失協的內在原因,針對區域開發中存在的人地關系問題,提出協調人地關系的對策和措施,形成人地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4.地理實踐力:“地理實踐力”是地理核心素養的必備內涵之一,也是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通過“協調道路建設與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這一設問,引導考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實際問題時,能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收集整理資料,分析問題,為實際的工程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對區域發展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夠學有所用。
命題者采用看似不著邊際的素材,實際上巧妙地契合了教育部對高考命題的要求,非常符合高考新形勢。
三、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
1.轉變觀念,重新認知。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正確的教育理念是正確教育行為產生的源泉。地理教師必須事先了解核心素養教育的理念、內容和意義,并用其豐富自身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
2.創設情境,精選案例或提供素材,培養學生地理信息能力。在地理課堂教學內容方面,應選取貼近真實生活的教學情境與案例,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的獲取、分析、解釋和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要引導學生對不同區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進行對比,找到它們的差異之處,提高學生對不同區域特征的分析能力。
4.認清本質,突出重點。高考命題工作嚴格按照教育部考試中心的命題指導思想進行,本質是考查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不僅注重能力考查,同時側重主干知識的考查。
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教學的靈魂所在。然而,由于人的個體差異,不同教師對于核心素養的理解有所不同,它需要在考題中潛移默化地體現,日積月累才能逐步達成目標。
(作者單位:張掖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