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而言,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各有側重,形成了一個層次分明的辯證體系。
關鍵詞:核心價值;榮辱觀;德性;德性倫理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3-0184-02
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首次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來,全國各界紛紛掀起了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高潮。2007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寫入高校德育教材,成為高校道德教育的根本。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大學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是他們走上社會后其才能否為社會所用的關鍵。所以,大學的德育教育,在培育其必備的政治素質之外,更為重要是在道德上使他們具有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界線的能力,在充分提供實踐機會的基礎上,化外在道德要求為內在的德性能力。以便為社會提前儲備人才的德性資源。因此,筆者認為,在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具體層面上,應該以了解大學生的榮辱現狀為突破口,以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具體目標,以培養大學生的德性能力為深層目標,為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一、當代大學生的榮辱狀況及其問題概觀
自從胡錦濤同志提出“八榮八恥”以來,全國各地許多高校圍繞榮辱觀的八個方面,以“當代大學生榮辱觀現狀”為主題進行了一系列具體調查。本文以湖北省、上海市、湖南省某些學者的具體調查為基本素材,概括地說明當代大學生的榮辱觀現狀及其問題。
當代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看法基本上是持贊同態度,認為有必要在大學生中開展榮辱觀教育,大多數同學都知道八榮八恥的基本內容,認為國家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有一定的意義。在愛國主義的調查中,各地調查結果比較一致。當代大學生體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大多數同學都認為,當國家處于危急狀態時,應該挺身而出,“背叛祖國”“搞國家分裂”是最可恥的行為。在服務人民和團結互助兩項上,大多數同學都表示愿意盡量多參加公益活動和青年志愿者活動,并且如果碰到有困難的人,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大多數同學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熱愛勞動,崇尚勤儉。
就調查的現實狀況而富,雖然當代大學生主流是積極向上的,大多數同學有著正確的價值觀,在大方向上能夠明辨是非,對國家、人民和親人朋友有一分責任感。但是,部分大學生中仍然存在不健康的思想和行為,在價值上處于是非、善惡模糊的狀態。面對這一現實,我們一方面對大學生要有信心,另一方面,需要有針對性地思考應對價值誤區的策略,以提高部分學生的榮辱觀念。
那么,如何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榮辱觀呢?這是當下最需要研究的問題。
二、中西方歷史上德性倫理思想的啟示
在筆者看來,要培育或完善大學生正確的榮辱觀,僅僅在形式上強調遵守“八榮八恥”這幾條道德規范是不夠的,更多的是要著力于培養他們合乎道德要求的內在德性。只有將大學生真正培養成為合乎社會需要的合格的“人”,才能夠做出符合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
所謂德性,往往是指個體所具有的一系列品格特征,正是由于個體具有這些品格特征,才會表現出相對穩定的、習慣性的行為傾向,也正是由于這些特征,才會使個體在人群中顯得卓越或優秀。
其實。強調道德原則和道德義務,即強調人的行為要符合道德原則或道德規范是近代以來的事情,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早期的倫理理論探討都指向了“德性養成”這一目標。西方在蘇格拉底那里就指出了古代的倫理學的中心問題,即“我應該如何活著?”。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都是:有德性地生活。他們都將德性視為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德性作為品質,既可以使人執行社會功能,也可以使人完成特殊的人生目標,還可以作為人自我實現的一種手段,一句話,德性就是善。如果說幸福是人追求的目標的話,那么,在亞里士多德那里,要想獲得幸福,人就必須良好地運行\\(即他所說的功能良好\\),良好地運行就是展現德性。如果人能夠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德性,不僅我們能夠成為道德上的楷模,而且,還能夠獲得最終的善――幸福。在中國古代,盡管我們的祖先沒有直接提出“我們應該怎樣活著?”這樣的問題,但是從儒家創始人孔子那里,我們可以看到與亞里士多德等人類似的思想??鬃觽惱硭枷氲暮诵姆懂牎叭省敝赶虻膯柵邞撌牵喝绾纬蔀橐粋€君子。在儒家大師們的視野里,人不是孤獨的,而是具有特定的角色并生活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之中。要扮演好每個角色,處理好每種社會關系,關鍵在于主體是否培養出相應的德性,在孟子強調的“五倫”關系中,講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悌,朋友有信,莫不是強調個體的德性對角色扮演和處理關系的重要性?!洞髮W》中所講的“八德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然最終目的在于治理國家,澤被蒼生,但其基礎卻在于個體的修身,只有個體向內修煉出高潔之德,才能外化為個體之功、天下之功,這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內圣外王”之道。
從道德教育的目標看,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受教育者的行為符合社會倫理道德規范的要求,而更應該是將他們培養成一個個合格的“人”,這個“人”不僅外在行為是合規范的,而且還應該具備一種內在“向善”的心理傾向。以孔子、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德性倫理思想,強調行為者本身,強調行為者德性的培養,這與道德教育的目標是相合的。當以安斯康姆和麥金太爾為首的當代倫理學家在上個世紀50年代復興德性倫理時,他們對近代以來倫理學中的目的論和義務論進行了批評,指出他們只重視道德原則和道德義務,而不重視人及人的德性的培育。從道德教育的角度看,這種批評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向,是要讓受教育者通過對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認識,塑造他們的理想人格。具體來說,雖然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也非常重要,但是,讓受教育者明白道德原則和規范的具體內容和內在合理性,只是道德教育的初級目標,道德教育追求的深層目標是為了使道德原則經由他律轉化為主體的自律精神,成為主體選擇行為的內在穩定傾向。盡管各種道德義務和道德原則不是偶然的產物,但是如果人對道德要求的接受僅僅停留在他律狀態,那么人的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就充滿了偶然性。一旦個體有機會戴上“古阿斯之戒”,有著充足的逃避懲罰的機會,那么,所有的道德原則和規范都失去了意義。因此,如果要保持受教育者從事道德行為的穩定性,只有讓道德教育的內容內化為他們的德性,才能做到無論違背道德是多么具有誘惑,都能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
三、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儲備社會德性 資源
大學道德教育與中小學道德教育的定位是不同的。作為教育對象,從道德發生學角度看,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還不具備相應的獨立思考能力,在知識傳導過程中,他們更多的是接受。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知識累積到一定程度,他們才慢慢開始具備一般的道德思考能力。大學生是具備一定的道德鑒別能力的青年人,他們以往的教育培養結果已經使他們具備對各種理論進行獨立思索的理性基礎。對于大學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而言,重要的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而是需要考慮如何使種種道德理論轉化為他們心中的道德信念,即將外在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轉化成內在的道德品性。
就此而言,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就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和價值傳授,而是應該以榮辱觀的具體要求為基礎,注重大學生的德性養成。如何才能培養出大學生合乎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求的內在德性呢?筆者認為在課堂教育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實踐,具體說來,應該從以下幾點人手:
首先,在榮辱觀教育過程中,要重視榜樣的作用。要從大學校園里,從學生生活中深入挖掘或培養道德典范,使榮辱觀教育的目標實際化。大學校園里的道德典范有別于社會上的“勞?!被颉案袆又袊笕宋铩?,他們應該是最貼近學生生活的德性踐行者。他們不需要始終如一地表現大公無私的一面,亦不需要太多榮譽光環,只要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高于一般學生即可。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到,榮辱觀離自己的生活并不遙遠。
其次,充分利用社會實踐課程,積極引導大學生走出校園,盡量多地參加志愿服務和社會其他的公益活動,使大學生在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中體會榮辱觀的真正價值。如果教育者們也能夠身體力行,那教育效果將會事半功倍?,F在大學校園雖然有些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但是并不是非常普及,且教師參加的更是鳳毛麟角。如果社會與學校再多給大學生創造一些體會德性升華的實踐機會,無疑比簡單的課堂宣講效果要好得多。
再次,形成與社會主義榮辱觀相和諧的校園文化。一個學校的校風不僅對在校學生的影響是明顯的,而且對他們走出校園之后的人生也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從校風、校園文化建設人手,為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提供良好的背景基礎?,F在各高校普遍重視科研,重視各項提升學校水平的技術性指標。但是,各個高校之間卻很少在教師與學生的德性水平上攀比。雖然很大原因是因為德性水平較難衡量,但它并不能夠成為忽視各高校德性比較的理由。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加強榮辱觀教育,需要大力加強師德建設。如今的高校,師生之間的沖突較以往增加了許多,學生對教師的道德信任感有所降低。如果從教者在德性上得不到學生的認同,那么,作為德育工作者,其所宣講的道德價值就沒有任何意義,作為專業課教師,其所講授的知識為學生所接受的量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教育系統應該嚴格掌握教師信息,在篩選老師時不僅要重視才。更要重視其德性,只有嚴把學校教師的人才大門,才能保證師者的德性水平,這樣,國家投入的大量德育資源才不會無益的流失,對學生的教育才能從起點上保證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