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手工制作課作為小學美術課的重要組成,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課型。它的直觀性、形象性、靈活性都比較強。小學美術手工課程對于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特點,從興趣的激發、工具材料的準備、課堂的形式表現以及習慣的養成等方面,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并逐步發展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美術;手工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手工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揮學生的大腦潛力;能使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家鄉的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手工制作是小學美術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課型。它的直觀性、形象性、靈活性都比較強,對于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美術教師,如何更好地在手工課堂中發展學生美術核心素養,需要長期思考踐行。
一、抓住學生心理,培養興趣
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有密切的關系,美術教育是學生身體發展水平、知覺能力、情感態度和生活經驗的自然產物,美術是學生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一種表現。學生需要對事物的認識進行表達時就有畫畫描述的沖動,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會受到鼓舞,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好學生,激發其熱情。手工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從讓學生認識常用的手工工具和材料入手,如小剪刀、彩色紙、橡皮泥、雙面膠、透明膠、硬紙片、彩筆、尺子等。學生認識了這些工具和材料后就很想用這些東西制作出自己喜歡的物品,就會對手工制作產生濃厚的興趣。其次,教師要帶領學生欣賞各種優秀的手工作品,他們看到既有創意又美觀的作品,就會從中受到啟發,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和設計出完美的手工制作。
二、工具材料的充分準備
不同的手工課教學內容,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也不相同,因此,每次手工課之前都需要師生做充分的準備。有的材料需要在商店購買,有的材料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和積累,而且學生搜集和積累的過程就是走進自然和社會,不斷增長知識的過程。要想讓學生能夠在每次手工課上準備齊全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首先,要讓學生對手工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要爭取家長的理解和幫助。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學好文化課就可以了,往往會忽視了對他們的藝術教育。而且美術學習需要購買一些物品,有的家長不愿意花費太多資金,這些原因致使美術課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制作好的作品拿給家長看,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成果和興趣。這樣,家長就會支持和督促孩子帶美術手工課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了。
三、學以致用,美化環境
審美能力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必備的一種能力,而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途徑就是美術教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欣賞美,還要教會他們創造美。在小學美術手工課上,教師應當在教給學生制作方法和技能的基礎上,啟發和引導學生依據裝飾環境的需要,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種各樣的手工作品?[放在臥室、客廳、教室、書房、圖書館等地方,起到裝點和美化環境的作用。比如,教師可以用學生親手制作出的拼圖、具有民族氣息的掛飾來布置教室,還可以用對稱、平移、旋轉的知識設計出各種各樣的圖案來裝飾教室,體現出高雅與整潔。再如,可以用學生制作的風鈴、掛飾和編織品來布置臥室,這樣可以營造溫馨的環境,有助于消除學生一天的學習疲勞。
四、注意整潔,學會節約
小學美術手工課上常用的手工技法有“折”“剪”“刻”“縫”“染”“繡”“鏤”“撕”等。一節課下來,手工課上難免會制造出許多垃圾、廢棄物,這就要求教師教育學生自覺處理手工制作中產生的垃圾和廢棄物。而且,學生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思維能力會不斷提高,變得非常敏捷,審美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在創造美的過程中會不斷發現周圍的事物,例如桌椅的擺放、書籍的擺放、教室環境衛生,以及自己的穿著打扮,從而有意識地進行修飾及打扮,逐漸養成整潔的良好習慣。另外,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學生會積極尋找身邊的物品來完成手工制作,再加上教師的點撥,他們會樹立巧用廢物制作手工品的理念,并能夠形成節約材料、合理利用廢棄物的良好品質。
總之,教育的本質必須回到人身上,教育是一種改造人的活動,而不是傳統的知識技能。作為小學美術教師,我們應當本著教書育人的目標,用自己的熱情、責任心、激情來開展手工教學,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教學內容盡量貼近生活,讓學生通過制作手工作品感受到生活處處有美術,實現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春霞.當代小學美術教師信息素養現狀及其再發展之對策[D].廣西師范大學,2013.
[2]崔美琳.小學美術教師專業知識獲取途徑研究[D].延邊大學,201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