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在領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提出了系列關于科技創新的觀點、見解和論斷。誠然,就已掌握的文獻來看,鄧小平并未使用過“科技創新”一詞,而是常常運用諸如“變革”、“更新”、“創造”、“突破”等詞表達類似的意思。但表達形式的差異并不影響鄧小平科技創新思想的豐富內涵。
21世紀的今天加強鄧小平科技創新思想研究,不僅有助于進一步把握其內容體系,對于推進我國當前的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鄧小平科技創新思想中蘊含著許多精辟的觀點和見解,其中之一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275。這一論斷是鄧小平科技創新思想中許多重要觀點形成的理論支撐,因為正是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才會進一步思考如何推動科技創新的問題。馬克思曾經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2〕94,“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3〕698,充分肯定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鄧小平根據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進一步深化了馬克思對科學技術作用的認識,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275的重要論斷。這一論斷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全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這次科技革命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不僅科技本身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而且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顯現。鄧小平用敏銳而深邃的眼光看到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這些新特點、新趨勢,因而強調:在當今時代僅僅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1〕275?!翱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斷不僅是對科學技術功能的高度評價,也是對科技創新作用的高度肯定。因為“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4〕36,科學理論與技術發明本身就是科技創新活動的產物。承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某種程度上也就肯定了科技創新對于生產力發展的第一推動作用。
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斷已近30年了,這期間世界的巨大變化越來越證明這一論斷的真理性。當今世界,科技實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強弱的決定性因素,一個科技水平落后的國家不可能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能夠擁有今天這樣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與我國科學技術的迅速進步是密不可分的。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應當認真餞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真理,繼續推進科教興國戰略,進一步發揮科學技術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作用。由于我國科技發展起步晚、起點低,雖然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整體實力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們既要積極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科技,又要著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樣才能打破科技發展中的爬行狀態,努力實現科技趕超。同時,要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使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結合更加緊密,加速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使科技創新真正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2、發展科學技術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
在充分認識科學技術巨大作用的基礎上,鄧小平高度重視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鄧小平看來,為了盡快改變我國科學技術的落后面貌,既要重視學習和引進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又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鄧小平指出:我國古代在科學技術方面曾經創造過輝煌成就,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進步起了偉大作用,但是當前“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創造,同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地位是很不相稱的”〔5〕90。鄧小平的論述表明我國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1985年他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就軍隊裝備的現代化問題強調:“可以從外國買,更要立足于自己搞科學研究,自己設計出好的飛機、好的海軍裝備和陸軍裝備?!薄?〕129。他認為:從發達國家取得先進技術是很不容易的,因為總有“一些人還是老殖民主義者的頭腦”〔5〕406,不希望看到我們的發展和強大,所以推動我國的科技進步必須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必須發展我們自己的創造,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5〕91。
這些論述充分體現了鄧小平敢于自主創新的巨大勇氣。
與鄧小平時代相比,當前我國科學技術的整體實力雖然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差距,但終究已經取得巨大進步,而且在一些領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應當說我國已基本具備展開大規模自主創新的條件。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更應當發揚鄧小平的創新精神,大力推進科技自主創新。當然,自主創新并不是閉關自守、故步自封,我們依然要積極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全面了解世界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從而提高本國科技創新的起點。
但與此同時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世界上有些最先進的技術是買不來的,“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只能依靠自主創新來獲得”。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科技發展就會長期處于跟在別國后面爬行的狀態,就會在關鍵技術、核心技術上受制于人,直接影響到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和民族的興旺發達。因此,我們必須從創新文化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科技體制改革等方面著手,推動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邁上新臺階,使我國如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
3、在推動科技全面進步的同時特別重視高科技發展
在發展科學技術的過程中,鄧小平既注重整體推進、全面進步,又重視發展高科技。鄧小平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各個領域的科技發展都十分重視,指出:“各個領域都有要研究的問題,理科、工科、農科、醫科都有”〔5〕53,甚至出口商品的包裝,“減輕戰士身上帶的東西的重量,同樣有科研問題”〔5〕20。因而他要求各行各業、每個部門都要重視科研工作。不僅專門的科研機構,而且高等院校、企業、軍隊也要加強科學研究。與此同時,鄧小平又特別重視發展高科技。他強調,中國當今能成為有重要影響的大國,能夠擁有目前這樣的國際地位,與20世紀60年代以來“兩彈一星”偉大成就的取得是密不可分的。正因為看到了高科技發展的重大意義,所以鄧小平強調:“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1〕378,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1〕279。他指出:在我國經濟并不發達的情況下搞高科技,“是從長遠發展的利益著眼,不能只看眼前”〔1〕279,因而盡管國家窮,也必須積極向高科技進軍,要不然很難趕上世界的發展。
鄧小平關于發展高科技的論述啟示我們,在推動我國科技全面進步的同時,要站在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努力向高科技進軍。所謂高科技,是相對于常規科技和傳統科技而言的,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尖端科技、前沿科技。高科技的重大突破,對于一個國家影響力的提升和一個民族士氣的鼓舞,往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高速鐵路、載人航天、載人深潛、探月工程等高科技領域取得的一個又一個重大突破,無不讓世界驚嘆,無不令國人備受鼓舞和無限自豪。隨著世界科技革命的日新月異,各國科技實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高科技的較量,實質上也就是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較量。一些專家預測,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大幕又將開啟。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贏得主動,我國應該全面分析和準確把握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在有可能出現革命性突破的前沿領域加強前瞻布局,致力于取得原始性突破,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戰略制高點,從而加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4、重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并充分激發其工作熱情
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人才。為此,鄧小平高度重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系列關于人才發現、培養等方面的精辟見解。鄧小平認為發現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對科學事業可以起重大作用,發現人才“本身就是一種成就,就是對國家的貢獻”〔5〕96。他說我國已經有一批自己培養的人才,但“好多人才沒有被發現”〔5〕265,因而不能發揮他們的作用。與此同時他又指出:我國的科技人才數量太少,“只有20多萬,還包括老弱病殘,真正頂用的不很多”。因此,選拔和培養科技人才的任務十分艱巨。他特別重視教育在科技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強調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而辦好教育,關鍵在教師。為此,他要求辦好師范大學,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并要求采取多種措施大力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此外,為了選拔、培養好科技人才,他還主張設立學術和技術職稱,認為“在學術上,只要有創造,有貢獻,就應該評給相應的學術職稱,不能論資排輩”。
為了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在現代化建設的作用,鄧小平提出了系列激發他們工作熱情的方針政策。
恢復知識分子名譽?!拔幕蟾锩笔陜葋y期間廣大知識分子受到“四人幫”迫害,被稱為“臭老九”。為了重新激發知識分子的工作積極性,鄧小平大力為知識分子平反,指出我國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強調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為科技人才安心工作創造必要條件。主要包括按照輕重急緩的程度逐步解決科技人員住房、生活等方面的困難,保證他們的科研時間,并為他們科研搞好后勤工作等。
在科學研究中堅持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倡學術交流,互相尊重,反對壓制討論、互相封鎖。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反對搞平均主義,“對干得好的、干得差的,經過考核給予不同的報酬”。實行獎金制度,對發明創造者和有特殊貢獻者給予獎金。
重視提拔和使用年輕科技人才。鄧小平認為,年輕人腦子靈活,記憶力強,世界上的很多科學家在30歲左右成名,因此要重視提拔和使用年輕人。重視發揮科技人才的專長,改變“用非所學、用非所長”的狀況,避免人才浪費。
鄧小平關于科技人才的論述啟示我們:“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必須大力加強創新型科技人才建設并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一方面,應該抓好創新型科技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工程。人才培養的基礎在教育。要通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思維。在抓好教育的同時,還要積極實施諸如“百人計劃”、“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造就一支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另一方面,必須采取各種措施大力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熱情。要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使一切創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創新舉措得到支持、一切創新才能得到發揮、一切創新成果得到肯定”。要建立健全鼓勵人才創新的分配制度,真正形成崗位靠競爭、報酬靠貢獻的激勵機制,讓優秀人才得到豐厚報酬。此外,應當寬容科技人才創新中的挫折和失敗,減輕他們創新中的心理負擔,鼓勵他們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續前進。
5、善于領導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要順利推進,多出成果,離不開卓有成效的領導。鄧小平指出:我們黨對于如何領導好社會主義的科學事業,“還有很大的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因此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研究和掌握科學技術工作的客觀規律,逐漸由外行成為內行,領導我國人民攀登世界科學高峰。
為了組織和領導好科技創新,鄧小平強調首先要加強領導班子建設。他指出:“科研工作能不能搞起來,歸根到底是領導班子問題”,因為領導班子是作戰指揮部,指揮部不強,作戰就沒有力量。在選好領導班子的基礎上,鄧小平主張科研機構建立技術責任制,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認為這種做法“既有利于加強黨委的領導,又有利于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他還提出各級黨委既要抓好專業科學研究機構的工作,又要廣泛開展群眾性科學實驗活動,實現專業隊伍與群眾隊伍相結合。此外,他還強調科研領導中要實行群眾路線,在學術論文評價、研究成果鑒定等方面,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傾聽有關專家的意見。
不僅如此,鄧小平還十分重視科技體制改革,這是其科技創新領導思想的最大亮點,也是最具深遠影響的內容,有關論述主要集中在1985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他指出:“經濟體制,科技體制,這兩方面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p管齊下,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有可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p>
這些觀點對于加速科技創新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以及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具有指導重要意義。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還強調,改革科技體制他最關心的是人才,他希望每年能夠給知識分子切實解決一些問題,并努力創造一種“使拔尖人才能夠脫穎而出”的環境,正是在鄧小平上述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序幕漸漸開啟。
鄧小平關于科技創新領導方面的思想給我們的最重要啟示,就是要將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向前推進。應當說,我國科技體制改革自拉開序幕以來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科技與經濟相脫節的情況有一定好轉,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斷增強,而科技創新本身也獲得了更大動力。但與此同時應看到,我國目前的科技體制中仍然存在諸多弊端,如: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仍然不夠緊密,科技創新成果多,但轉化率低;科技資源配置欠合理,未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科研項目申報和科研經費使用的有關制度不完善,滋生了科研腐敗現象。
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創新驅動戰略的推進。為了解決這些弊端,應當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有關精神指示,進一步深化鄧小平開創的科技體制改革。要真正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減少政府的不當干預,使科技創新真正體現市場的需求。但這并不意味著弱化政府的宏觀管理,政府對“市場失靈”的基礎性、公益性科技創新的投入應進一步加大力度。要健全科研項目申報、科研經費使用的管理制度,嚴懲科研項目申報中的虛假問題,以及科研經費使用中的腐敗問題。要完善科技創新的評價機制,將科技成果質量及科技人才水平的評價權交給社會、同行和市場。
此外,還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密切合作的協同創新機制,增強創新合力,加速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胡錦濤.在慶祝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11-08.
〔7〕胡錦濤.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胡錦濤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J〕.中國青年科技,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