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問題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不論是采取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來進行宏觀調控,最后都與經濟活動中的貨幣量密切相關,而從市場角度來看,貨幣問題的核心是利率問題。但是,真正把經濟增長與貨幣聯系起來的卻是魏克塞爾,之前的學者大體認為貨幣游離于經濟增長之外,將貨幣僅僅看作是經濟的一層面紗。正是在魏克塞爾的基礎上,凱恩斯進行了繼承與發展,他所提出的凱恩斯理論已經成為現代經濟調控的主要理論依據。特別是在當前我國貨幣高達上百萬億的情況下,進一步研究魏克塞爾到凱恩斯的利率理論是有意義的,因為超發的貨幣行為與金融系統的盈利機制是相關的。
一、對經典學派利率理論的批判
凱恩斯與魏克塞爾具有相似的傾向,將馬歇爾以前的經濟學稱之為經典經濟學,以和他的學說區別開來,并且通過對經典利率理論的批判,形成了現代具有影響的貸幣經濟理論。在利率理論上,凱恩斯極其尖銳地指出: “經典學派的利率理論是不足以構成利率論的?!?/p>
相關研究也認為,“直到 1936 年凱恩斯出版《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 關于利率\\) 的這場論戰才暫告平息,然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p>
經典利率理論往往從儲蓄和投資的局部均衡來確定利率,認為利率是資本儲蓄恰等于資本需求時的資本價格,并從這一觀點出發提出儲蓄本身必然能帶來收益。而從一般經濟現象來看,人們儲蓄的資本在將來的某一天必然拿出來購買商品。從這一經濟現象來看,儲蓄是將目前用于購買商品的資本留作將來,即等待將來再購買。經典利率理論正是從這一經濟現象出發,認為利率即等待為留作將來的報酬。凱恩斯在考察了李嘉圖、馬歇爾、瓦爾拉斯、卡塞爾等人的利率理論后,對這種局限于一般經濟現象的利率理論進行了批判,認為這種定于儲蓄量和投資相等的利率是極其局限的,這種利率理論只有在“設所得不變”及“儲蓄量與資本需求量二者,皆隨利率之改變而改變,當前利率所定的點,必為資本之需求曲線與儲蓄曲線相交之點”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成立。但是,在實際中所得是會改變的,因而在所得改變的情況下,經典利率理論就顯得極為有限。
凱恩斯從整個經濟體系出發批判了經典利率理論的局限性。經濟循環在省略了商品交易過程后可表述為這樣一個循環過程: 所得———儲蓄———投資———所得。儲蓄的多少決定于所得,投資決定于儲蓄,而所得又決定于投資。在這樣一個互相制約的經濟體系中,將利率僅僅取決于儲蓄和投資的局部均衡顯然十分勉強。這里,經典學派也正如凱恩斯指出的那樣,暗示了所得不變。在進一步的分析中,凱恩斯明確指出經典理論的一系列假設及分析正使經典利率理論陷入兩難境地。首先,經典學派暗示了所得不變。其次,又認為利率由儲蓄和投資決定,但由于利率是變化的,必然假定儲蓄和投資是變化的,而變化了的投資必然引起所得變化。因此,由前一假設引伸出的分析推理結果是矛盾的。在作出這種考察后,凱恩斯認為經典學派不僅錯誤地“忽略了所得水準變動的影響,而且還犯了分析錯誤”。
凱恩斯在批判經典學派利率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對利率的看法。他認為利率是資本所有者暫時放棄靈活支配資本的權力而獲得的報酬。在這一觀點的基礎上,資本所有者不論是將其資本借出或自己投資所獲得的報酬均可視為利息。凱恩斯提出: “由貸款或投資得到的報酬,有所謂純利率之間并沒有清楚的界線,這些都是甘冒一種或他種風險之報酬?!?/p>
從這一點來看,儲蓄實質上是資本所有者將資本暫時或一段時間借與他人,以供他人投資而分享這部分資本投資風險的報酬的行為。正如??怂顾该鞯哪菢? “所有利息最終都不過只是一種風險的報酬。我認為這就是凱恩斯先生的觀點?!?/p>
從現實經濟現象來看,儲蓄按一明確的利率獲取報酬時,似乎不存在風險,但由于經濟的波動性,儲蓄正在于資本所有者暫時或一段時間放棄其資本靈活性,使其不能獲得其他收益選擇的結果,即凱恩斯所說的不貯錢的報酬。按此,利息實質上產生于兩個方面: 一是資本所有者放棄資本的靈活性,二是投資者將這部分資本用于投資。第二點極為重要,由于僅僅有儲蓄而沒有將儲蓄部分資本用于投資,儲蓄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存在,相應利息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時正由于投資,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風險。從這點分析來看,經典學派將“利息看作是等待本身之報酬”,顯然難以成立。
在確定了利率產生的根本原因后,確定利率變化的原因及規律也就隨之而來。建立在供需局部均衡基礎上的經典學派的利率理論,由于將利率確定為資本供給和資本需求均衡時的資本價格,因而在論證利率變化上也只可能以此求得原因。從這種局部均衡出發,經典學派認為增加儲蓄即減少消費將使資本供給大于資本需求,供需均衡點將確定在一個更低水平上。增加供給將使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在保持資本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將在新的均衡點形成均衡,此時的利率小于之前的利率。而當供給不變時,增加資本需求的結果,將使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在新的均衡點實現均衡,此時的利率大于之前的利率。這種利率理論從基本點來看,仍然建立在供給被完全吸收轉化為需求的條件下。凱恩斯從這點出發指出,供給和需求的變化顯然還存在另一類形式。當供給和需求不存在均衡點,那么,按照經典學派分析來看,此時當不存在利率。然而,這是和現實生活相違背的。因此,這一類情況也反證出經典利率理論在確定利率變化的原因上是存在問題的。
基于同樣原理的瑞典學派的利率理論,將儲蓄假定為可以全部用于投資。在此基礎上,魏克塞爾等瑞典學派經濟學家提出自然利率的概念,以研究利率變化問題。被凱恩斯稱為新經典學派的瑞典學派認為利率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與自然利率的偏離,這種偏離建立在新的貨幣發行等原因上。由于儲蓄\\( 按凱恩斯語\\) 恰好完全用于投資,因而此時投資時,為解決新貨幣投資總量問題,相應地資本利潤必然會發生變化,由此而改變利率。從魏克塞爾的基本觀點來看,由于他將貨幣等同于其他各種證券等資產形式,因而整個貨幣都參與了利潤的分配。當增加貨幣\\( 即凱恩斯的強迫儲蓄\\) 而利潤不變,必然導致貨幣利潤率下降,這時的利率和沒有增加貨幣時的利率必然發生偏離,由此導致利率的變化。
顯然,在新古典理論看來,在各種假設的基礎上,其結果以及邏輯推論都是正確的,但這些假設在現實經濟中卻難以成立。凱恩斯正是從這點出發進一步闡明他的相關利率變化的思想: “傳統分析法知道儲蓄定于所得,但忽視一點: 即所得定于投資,故當投資改變時,所得必定改變,所得改變的程度,乃使儲蓄之改變恰等于投資之改變?!?/p>
從資本利潤改變這一角度批判新經典學派的利率理論,這里有兩層意思: 一是所得改變將使資本利潤改變,在貨幣量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利潤變化后的總值與貨幣變化后的量值的比率即變化后的利率,與沒有改變之前的利率相比較,難以判定購買量是否已經發生變化。
二是由于新增貨幣未必全部轉化為儲蓄,因而也未必全部轉達化為投資,因此,即使存在儲蓄變化量與投資變化量相等,但消費變化并不等于儲蓄量。這一觀點從根本上否定了新經典學派的一個重要結論,即貨幣如同證券等資產形式一樣參與了利潤的平均分配。凱恩斯認為,由于增加貨幣不可能全部轉化為儲蓄,一部分沒有參與利潤的平均分配,因此這一部分貨幣是不能決定利率變化的。在這一利率理論前提下,他將瑞典學派的貨幣與利率的關系作了擴展,增加了不儲蓄因而也不參與投資的貨幣量,而這一部分貨幣是不參與利潤分配的。
從上述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凱恩斯的利率變動理論繼承了魏克塞爾的利率理論,但又有著不同,根本在于出發點不同。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人們一般將貨幣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于靈活機動,一部分用于儲蓄投資,從分析上可以立足這兩部分。但從宏觀整體上看,人們沒有將貨幣明確劃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個部分,因而這兩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整體。在作出這樣兩種不同的分析時,凱恩斯的利率理論和魏克塞爾的理論也就成為既有繼承關系又有不同的利率理論。從概率論觀點來看,由于人們持有一定貨幣量,在某一確定條件下存在一個確定的概率,因而從總體上看,將貨幣分為消費者手中持有部分和為滿足投資所儲存部分是正確的。在這種情況下,投資需求的貨幣量決定于人們持有貨幣的比率。
這只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投資所需要的貨幣量又決定了人們愿意持有的貨幣的比率,這是因為在一個既定的投資量的情況下,過多的貨幣儲存并不能轉化為投資。凱恩斯認為“貨幣數量與靈活偏好二者,乃是特定情況下,決定實際利率之兩大因素”,正是以前面所指出的兩個方面為基本出發點的。
二、基于自然利率的貨幣理論
正是在批判經典利率理論的基礎上,貨幣經濟理論才得以產生?,F代經濟發展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于貨幣經濟理論的發展,而現代貨幣經濟理論正是在魏克塞爾提出和凱恩斯發展的理論基礎上形成的。正如相關研究指出的那樣,“首先創立貨幣經濟理論的是魏克塞爾,而真正使貨幣經濟理論深入人心而為西方經濟學家所普遍接受的則是凱恩斯?!蔽嚎巳麪栒嬲沿泿乓虢洕治?,并闡明了“貨幣對經濟均衡和經濟波動有重要影響”。凱恩斯正是通過繼承和發展魏克塞爾的利率理論,形成了流動性偏好的貨幣理論。正如凱恩斯所指出: “魏克塞爾于 1898 年在德國發表的《利息與價格》,這部書在操英語的經濟學家中所得到的聲譽與注意并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魏克塞爾的理論在內容與意向上和本書的理論十分接近?!?/p>
由此可見凱恩斯對魏克塞爾的肯定,及其貨幣經濟理論對魏克塞爾相關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凱恩斯是從貨幣價值出發來論述利率理論的,他明確指出,只有當貨幣在生產投資品得到的部分與儲蓄量相等時,才有流動消費品的物價等于社會在單位時間內的總貨幣收入單位時間內總商品產量,表明在靜態的經濟體系中全部商品的物價水平保持不變。這與魏克塞爾提出的均衡狀態類似,而正是在均衡狀態下的利率為自然利率。凱恩斯明確提出: “我們給魏克塞爾的自然利率下一個定義,說它是儲蓄與投資價值取得平衡時的利息率……”
而魏克塞爾所提出的自然利率是“如果不使用貨幣、一切借貸以實物資本形態進行、在這樣情況下的供求關系所決定的利率”。在自然利率的基礎上,當貨幣所體現的資本的供求方偏離均衡態時,將出現價格的波動,這時的利率,凱恩斯稱之為市場利率。凱恩斯的市場利率相當于魏克塞爾的銀行利率,因此,凱恩斯在說明利率變動和物價的關系時指明: “市場利率每次偏離自然利率時,都會造成物價水準的波動?!?/p>
同魏克塞爾一樣,凱恩斯將物價變動的原因歸結為兩種利率發生偏差而離開均衡狀態,事實上也就賦予了自然利率的基準性質。這也正如魏克塞爾所指明的那樣: “銀行利率,或者更廣泛些貨幣利率,最后總是要同資本自然率相一致的,或者更恰切些,總量傾向于同不停地變動的自然率趨于一致?!?/p>
而偏離的自然利率累積的結果使價格發生變動?!叭绻释A粼诘退缴?,繼續到一個相當時期,其對于價格的影響必然是累積性的?!?/p>
正如米爾達爾所指出的: “為了弄清魏克塞爾貨幣理論中的均衡觀念,我再次提請注意這一事實,即積累過程被解釋為離開均衡的形勢?!a變動本身的開始和繼續是由于貨幣利率從正的方向或是從負的方向離開了自然利率,這是貨幣失去均衡的標志?!?/p>
對此,凱恩斯認為: “銀行利率的增加會使物價水準跌落之類的說法,除非是同時說明了它對基本方程中的因素發生什么中間作用,使物價水準下跌,否則我們就決不能滿足于這種說法?!?/p>
并且,凱恩斯把它看作是在儲蓄與投資率之間造成擾動或恢復平衡的工具。從這些論述來看,凱恩斯不認為銀行利率簡單的變化會對物價發生直接影響。比較前面凱恩斯提出的投資等于儲蓄時的自然利率相背離才是物價漲落的根本原因,就更能明確凱恩斯認為銀行利率不可能直接影響物價水準。這一觀點和魏克塞爾累積性理論具有相近之處。
雖然凱恩斯沒有確切地表明自然利率的具體含義,但從其理論的論述來看,認為投資等于儲蓄時的利率是自然利率。在他的一些論著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和魏克塞爾自然利率相近似的概念,凱恩斯將之命名為資本邊際效率。他指出: “我之所謂資本之邊際效率,乃等于一貼現率,用此貼現率將該資本資產之未來折為現值?!?/p>
這一觀點與魏克塞爾將自然利率定義為資本在生產中的收益相近似。魏克塞爾認為自然利率即資本在生產中的實物收益,從凱恩斯的一些論述中我們也可以得出這一結論。如他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將資本邊際效率和銀行利率作為相對概念來說明投資和儲蓄的關系,在《貨幣論》中利用投資和儲蓄來說明市場利率和自然利率相背離引起物價變動的狀況。將此二者相比較,資本邊際效率實際上近似于自然利率。其間存在的差異源于凱恩斯將流通貨幣和信貸貨幣、證券區別開來,而魏克塞爾將貨幣、信貸貨幣和證券視為一個整體。魏克塞爾認為,“在現代,銀行業務與證券交易業務已經相互合并,而有價證券則已愈來愈被用作交換媒介和支付手段,特別在國際結算方面是如此?!?/p>
并指出“大量的這類業務,清算時通過權利的移轉和交換完全不使用貨幣”“這一人所共知的事實”。由于這一原因,凱恩斯的資本邊際效率和魏克塞爾的自然利率概念相差一個作為交換用的貨幣量的收益。在林達爾看來,“凱恩斯的說法\\( 關于自然利率\\) 似乎比魏克塞爾的說法較勝一籌?!?/p>
因此,我們認為凱恩斯事實上將自然利率僅僅看作是貨幣價值的一部分,投資收益等于儲蓄時的銀行利率,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然而,不論是魏克塞爾還是凱恩斯,在提出其貨幣經濟理論時,都是把自然利率作為研究的基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物價變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從而將貨幣利率問題更為緊密地與經濟發展聯系起來。特別是凱恩斯的研究,使經濟在投資與貨幣供給方面更為清晰起來,也為宏觀調控提供了可能的理論依據。
三、利率與資本邊際效率的雙向性引入資本邊際效率概念
在凱恩斯的利率理論中是十分重要的,資本邊際效率和利率保持均衡是凱恩斯經濟體系正常運轉的前提條件。他認為: “資本之邊際效率乃表示借款者愿付出之代價,而利率則表示貸款者所要求之代價?!?/p>
因此,在凱恩斯看來,只有當二者達到均衡時即貸者愿貸和借者愿借時,經濟發展才有可能進行下去。
顯然,由于利率和資本邊際效率分別決定于借貸雙方,因而兩者的均衡狀態對于經濟體系的正常運轉是至關重要的。在《貨幣論》中,凱恩斯將市場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時物價不發生改變,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演變為市場利率和資本邊際效率不發生偏離。只要二者不發生偏離,那么,在任何物價水準上都不會發生經濟的波動。他這樣認為: “設利率之上漲,與資本之邊際效率之提高程度相同,則物價上漲預期對產量不發生刺激作用?!?/p>
這種情況實質上表明,當貨幣收益率和資本收益率同比例變化時,以貨幣形式表現的物價上漲,僅僅是貨幣數量表示的物價上漲,而不是商品真實價格的上漲。
也就是說,商品價格只是在利率和資本邊際收益可比上的上漲,這種上漲對借貸雙方來說都不可能獲得更多或更少的收益,因而,經濟體系也就必然按相同比例表現出數量膨脹,而非真實增長。
但是,利率的變化必然影響儲蓄的變化,資本邊際效率的變化必然影響借貸者的收益變化。當利率上漲時,只有收益即資本的邊際效率同比例上漲,才能保證借貸者在同等收益的情況下保證投資的信心,而利率隨物價的提高也就可以保持一個穩定的儲蓄率,使投資者成為可能。因而,資本邊際效率、利率實則更為緊密地和儲蓄率聯系在一起。凱恩斯認為: “以往許多利率學說之錯誤,乃在彼等想從心理上時間優先觀第一種構成分子得出利率,而忽視第二種?,F在我們必須補救這個缺限?!?/p>
按他的解釋,時間優先觀第一種即消費傾向,第二種為經濟人以何種方式持有他從當前所得或過去儲蓄中保留下來的對于未來消費之支配權。因此,論者以為“凱恩斯在貨幣量與價格水平關系的考察中引入的最主要的復雜因素是利率對有效需求的影響”,是十分準確的。凱恩斯利率理論集中在廣義意義的儲蓄上,雖然他認為資本擁有者不是將其資本即刻消費,而是將之儲蓄起來,進而放棄一段時間的支配權,按利率獲取收益,但這種儲蓄必須有相對應的借貸方能為儲蓄獲取收益。因此,凱恩斯認為: “利率不能是對儲蓄本身或等待本身之報酬……利率一詞就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所謂利息乃是一特定時期以內,放棄周轉靈活之報酬?!奔础胺艞壺泿胖刂茩?,換取債票,能夠得到的報酬”。
按此,利率即魏克塞爾所指明的: “意味著較低的邊際效用與較高的邊際效用交換?!蓖瑫r,他還明確指出: “對某些人說來,與利率高昂相比,倒是利率低廉可以起到刺激儲蓄的作用?!?/p>
這點也與凱恩斯所指出的利率不是對儲蓄本身的報酬,觀點一致。但是,魏克塞爾較少論及投資與利率的相互關系,凱恩斯則更為明確地將貨幣的儲蓄與投資結合在一起。正如哈伯勒所指出的那樣: “貨幣是凱恩斯經濟學說的中心概念。
從他的整個著作看來,這個說法似乎沒有什么爭執余地?!?/p>
正是從利率的研究中,借用貨幣的作用,凱恩斯最終形成了他的宏觀調控理論。而“魏克塞爾十分謹慎地著重指出他無意用他的貨幣理論來對商業循環給予全面的解釋。相反地,魏克塞爾認為商業循環的主要原因是引起自然利率的變動的技術變革。不能把貨幣利率調整得和它相適應,自然迫使這一情況成為商業循環”。這一點,凱恩斯在一定程度上也進行了繼承。正如狄拉德所指出的那樣: “凱恩斯并不把商業循環看成是一種純粹貨幣現象,也不主張單純的貨幣補救辦法?!?/p>
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一定程度上,經濟調控在運用凱恩斯理論時已經更多傾向于貨幣化了。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魏克塞爾與凱恩斯在利率問題上具有相似的傾向,他們從均衡點的兩個方面出發,把利率與資本邊際效率看作經濟均衡時的兩個方向,而這兩個方向向均衡點的趨近,決定了實現均衡的可能性。正因為這個均衡點取決于貨幣供需的利率以及投資實現的資本邊際效率,因此,把經典理論中游離于經濟活動本身的貨幣利率問題與實際的經濟活動緊密結合了起來??傊?,正是魏克塞爾以利率為核心的貨幣經濟理論的發展,使貨幣與經濟發展密切聯系起來,從而拋棄了貨幣與經濟相分離的觀念。而凱恩斯在繼承和發展魏克塞爾貨幣經濟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新利率理論,并以此為核心提出著名的凱恩斯經濟學說,從而開啟了宏觀調控的先河,使現代經濟發展有了一只看得見的手來調控。但是,如果不能正確地利用利率理論來對待貨幣經濟問題,必將對經濟發展產生長期而不利的影響。當前中國經濟,就是由于貨幣超發而使宏觀調控無法兼顧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從而使宏觀刺激經濟政策難以付諸行動,進而使經濟增長逐漸低迷。
參考文獻:
[1]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1.
[2]K. 魏克塞爾. 國民經濟學講義[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
[3]約翰·理查德·??怂梗?價值與資本[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2.
[4]盛松成,施兵超,陳建安. 現代貨幣經濟學[M].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
[5]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貨幣論[M]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3.
[6]K. 魏克塞爾. 利息與價格[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5.
[7]K. G. 米爾達爾. 貨幣均衡論[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2.
[8]林達爾. 貨幣和資本理論的研究[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2.
[9]陸曉明. 貨幣供給、貨幣需求與價格[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10]G. F. 哈伯勒. 繁榮與蕭條[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63.
[11]狄拉德. 貨幣經濟理論[M]/ /. 凱恩斯學派經濟學.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