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摘要
一、 引言
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和中國經濟發展
三、證明結論:在我國改革開放中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為指導取得了卓越成效
四、結論及解決對策
參考文獻
內容摘要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科學地揭示客觀經濟規律。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借鑒引導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其中商品的二因素,剩余價值論都與中國經濟發展有相符之處。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也說明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在我國的應用頗有成效。因此,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 中國經濟發展 勞動價值論 剩余價值論 改革
一、 引言:
我在此篇論文中主要研究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某些原理在中國經濟發展 中的應用。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有關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一直對中國建設的不斷探索與實踐的過程產生著重要影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研究國家制度機制之前必須先研究一個國家的經濟問題,解決好經濟發展問題才有能力去研究上層建筑,才能使一個國家更好地發展。 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采用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幾個原理所研究的資本主義經濟問題和中國經濟問題的區別與聯系上來淺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
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和中國經濟發展
1. 我國經濟發展為何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原理為參考?
研究中國近代史,我們會疑惑為什么為什么中國沒有發展資本主義的可能性,而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來拯救中國。歷史的選擇應是一種自發性選擇,它不是幾個偉人、幾起事件所能左右的,從根本上說他都是遵循著經濟原則,尋求最優結果。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也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中國作為一個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避免不了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產生關聯,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的制定也避免不了從這種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中吸取精華。了解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資產階級的確有發展甚至成功的機會,但由于主客觀原因,他們最終沒能把握住。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卻能在相同的歷史舞臺上脫穎而出,這就能說明中共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最大程度上適應和迎合了當時中國的需要。而在政治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近代社會相適應,則在經濟上對中國近代的經濟發展同樣產生的重要的影響。
2. 關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首先闡述一下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它是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解釋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生產、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的分配規律,以解釋和闡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經濟規律為研究任務。物質資料生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 點,因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是在人類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3. 關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論題的論述
下面,我將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幾個理論在中國經濟建設中的應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內容的應用來論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是被實踐檢驗和歷史證明了的科學理論,至今依然閃耀著燦爛的光輝,指導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勞動和勞動價值論應成為指導我國現階段改革的理論基礎。我國現行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F在不少人對私有制經濟發展心存疑慮,認為私有制經濟發展會動搖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并由此認為私有制經濟就是剝削經濟,也存在私營企業主對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現階段,對待私有經濟和混合經濟中的私有成分,首先要承認私有經濟的合理性、合法性。發展私有經濟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充分利用過剩勞動和閑置資本;有利于促進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和公有制經濟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競爭對手,使公有制經濟集中力量發展重要行業;有利于加快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經濟以競爭為主要特征,就必須形成多元化的產權主體。因此,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既要堅持馬克思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精髓和真諦,又要與時俱進,結合實際進行發展和創新。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是從分析商品開始的,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滿足人民的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必須具備的一個首要因素,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能成為商品。不拿來進行交換,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說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只有用來交換的時候才是商品。在中國社會,出現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完全一致,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品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就是貨幣的本質,它的五個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在我國社會中也得到了具體體現。
商品價值量的大小是由勞動時間的多少來決定的,也就是說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而不是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這就對商品生產者產生了極其重要的意義。他關系到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的成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一個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在生產上所耗費的勞動有一部分得不到補償,就會虧損,因而在市場競爭中就會處于不利的地位。商品呢生產者生產的個別勞動時間小于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它生產改商品所耗費的勞動不僅可以得到全部補償,而且還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這表明該省品生產者的少量個別勞動得到了較多的社會承認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這就決定了不同商品生產者由于生產商品的勞動率不同,他們之間必然存在收入差距,收入多的資本家把一部分資本作為追加資本投入到下一輪生產中,擴大生產資本規模,改善技術,就產生了良性循環致使收入不斷增加,而相反的資本家則進入惡性循環,導致收入差距不斷加大,甚至產生一些企業的兼并與破產。所以不僅在全球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水平懸殊,在中國內部,貧富差距也不斷加大,居民整體消費水平有限,這也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眾多因素之一。
關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所研究的剩余價值規律,中國的資本家也是通過榨取勞動者的剩余價值致富的,資本主義的資本分為兩部分:一為不變資本,一為可變資本。不變資本是用來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可變資本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資本主義 的生產目的和動機是追求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為達到這一目的,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擴大和加強對雇傭勞動和剝削。資本主義的生產的實質就是生產的剩余價值,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實質亦如此。在中國的私有企業中,資本家也是通過購買勞動力對勞動力進行剝削和壓迫來獲得剩余價值,不斷進行資本積累,進而進行擴大再生產不再一次對已購買的勞動力進行剝削。而在工資形式上,中國與資本主義沒有本質的區別,其基本方式都分為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而馬克思在對工資形式的分析上說明,因為有的工資隨著勞動時間變化而變化,有的工資隨著產品數量的多少為變化,而且在同種勞動的不同工人之間由于勞動技術高低和熟練程度的不同,工資水平就有高低之別。這些方面,掩蓋了剝削的性質,因此工資就像勞動的價值或價格。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剩余價值理論在中國同樣有適用性,并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沒有剝削現象,究其本質,無論是外國資本家還是中國資本家組織生產活動都是對工人的剝削,而這種剝削,在未實現共產主義之前,會一直在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并存。
以上寫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些原理在中國經濟中的體現,從而揭示中國經濟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所以,下面我再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的應用以及產生的改革成就來論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
三、證明結論:在我國改革開放中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為指導取得了卓越成效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演進與思想解放和經濟理論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創新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是我國改革的最早倡導者。中國政治經濟學的轉型,是在科學揚棄和超越蘇聯經濟學和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上轉向現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包括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中國在探索改革開放之路中我國始終終毫不動搖地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引,遵循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在內容上,必須毫不動搖地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知識體系中的基本范疇、科學原理為主體,面對新的歷史條件拓展和創新;在處理中外多元經濟思想的關系上,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指導地位。在我國領導人結合中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進行借鑒與改良后的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我國建立起全面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一美元兌換人民幣1.53元的匯率來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升上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人民生活水平也顯著改善,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改革開放的成就有很多很多,在這些成就背后是中國共產黨人智慧的結晶,而在這智慧的結晶的背后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四、結論及解決對策
綜上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在我國經濟發展領域有了很多的應用,其中的一些理論與我國國情相適應,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在改革開放后雖然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處于發展中國家的行列,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未來的探索與實踐道路中,我國應該繼續借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內容,不斷根據自己的國情與社會發展水平對其進行改造,使其能更好地引導中國經濟的發展。
五、參考文獻:
1、張彤玉、張桂文等 《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2009年版 陜西人民出版社
2、馬克思 《資本論》 2010年2月出版 武漢出版社
3、馬克思 《剩余價值理論》2010年10月出版 人民日報出版社
4、張迎新《中國改革開放30年--10位經濟學家的思考》2008-年6月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5、魏禮群《改革開放30年見證與回顧》 2008年11月出版 中國言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