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于美國爆發的國際經濟危機持續發酵,雖然各國采取了各種政策手段進行干預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時過五六年后的今天,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仍未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世界經濟增長仍然處于低迷狀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金融危機逐步擴展成為經濟危機,甚至發展為政治危機、社會危機、文化危機乃至制度危機。資本主義世界所呈現的貧富兩極嚴重分化、金融資本的惡性膨脹、國家債務無限增長、生態環境日益遭到破壞、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采取不斷的政治甚至軍事干預等現象,使資本主義制度陷人嚴重的信任危機之中,從而引起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反思。
近幾年來,國內學者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進行了大量研究,集中在經濟危機、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特征及其所處的階段、資本主義的歷史走向等重要方面,取得了新的理論進展,加深了人們對當代資本主義的認識。
一、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問題
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一方面讓人們認識到了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存在經濟危機這一論斷的正確性,進一步說明了馬克思經濟理論對現實世界解釋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另一方面,金融危機的爆發也暴露出當代資本主義的一些新現象,如全球化的發展、虛擬經濟的膨脹、金融衍生品的發展,等等,從而使人們認識到有必要進一步深化經濟危機理論的研究,從而客觀科學地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運動規律。
如何運用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解釋新的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和機理,成為近幾年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學者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
第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危機是由新自由主義政策引起的。這種觀點認為,新自由主義政策在全球的泛濫導致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更加尖銳化。新自由主義政策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現階段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一方面,生產的無限擴大和廣大人民群眾購買力相對狹小、個別企業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更加尖銳;另一方面,當代資本主義發展中還出現了新的矛盾,主要表現為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嚴重失衡以及全球經濟結構的失衡。新自由主義政策所形成的一系列矛盾和后果,只能通過危機的強制性來解決。因而,新的金融經濟危機宣告了新自由主義理論與政策的失敗,解決危機首先必須清除新自由主義的影響。
第二種觀點認為新的金融經濟危機實質上仍然是一種生產過剩危機,但這種生產過剩不僅僅表現為物質產品的生產過剩,還表現為虛擬經濟的過剩即金融衍生品的泛濫,是一種隱蔽的生產過剩。這種觀點認為,從現象上看,這次由美國引發的金融經濟危機,不是直接表現為傳統的由消費不足而導致生產過剩,而是消費需求過度、貸款消費導致信用鏈條斷裂,進而引發金融危機。危機不像過去從實體經濟波及金融系統,而是相反。然而這次金融危機仍然是由實體經濟本身存在的危機所引起的。具體而言,實體經濟中存在的生產過剩特別是房地產的過剩,通過信用方式得到暫時的緩解,但是信用經濟的發展導致了金融衍生品的泛濫,造成了虛擬經濟的發展與實體經濟的嚴重脫節,同時虛擬經濟發展而產生的巨大虛假需求,更進一步使實體經濟盲目擴張,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中的生產過剩。這種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互相推動與刺激,發展到一定的時點,危機不可避免地爆發。
第三種觀點主要是通過運用馬克思關于平均利潤率下降規律的理論來揭示本次金融經濟危機發生的機理。這種觀點認為,本次危機是由于利潤率下降導致的結果。有學者指出,從實證角度來看,1975-2008年間,美國的實體經濟并未得到有效恢復,由于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過程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進行了重組,并在這之后出現了“彈性化”,非生產性工人比重上升導致利潤份額下降,利潤率出現了長期停滯的現象,于是,美國形成了依靠金融活動進行資本積累的新模式和依靠信用的膨脹來維持經濟增長的局面,同時,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更進一步刺激了美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節,結果導致實體經濟的利潤率下降和金融市場的惡性膨脹,最終引發嚴重的金融經濟危機。有學者進一步認為,利潤率下降規律支配了資本主義發展規律,剩余價值的生產條件和實現條件的矛盾、生產擴大和價值增殖的矛盾,資本過剩與人口過剩的矛盾等等,都是利潤率下降的結果。
第四種觀點認為2008年的經濟危機是經濟金融化的結果。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指出,20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貨幣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由黃金發展為以美元為代表的各種世界紙幣,從而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可以不通過國民收人的合理分配來擴大市場,而是采取擴充信貸的方式來刺激市場的擴大,維持資本主義再生產正常進行的這種方式,在擴大市場的同時也為金融壟斷資本利用貨幣、金融手段賺取高額收益提供了機會和刺激,從而形成了20世紀后期資本主義經濟的金融化、金融的全球化現象,這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通過開辟新的空間來突破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對資本主義發展構成的限制的規律。而本次經濟危機則是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化發展空間開發殆盡的結果。有學者認為,正是由于在全球化、自由化推動下,發達國家資本積累模式的轉變體現為資本積累的金融化,貨幣資本和虛擬資本因過度擴張和積累而引起整個國民經濟高度金融化,并最終引發危機。
第五種觀點從長波的角度考察了本次金融危機。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根據長波理論,認為此次全球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危機,很可能是新一輪長波的下降期的到來,而這也意味著金融危機要持續10年或更長時間的蕭條期。
這種觀點認為,戰后50-60年代的“黃金增長期”不過是長波中出現的短暫繁榮,90年代的美國“新經濟”也不過是長波中暫時繁榮的表現。此次金融危機預示著長波下降趨勢的開始。有的學者還指出長波后期往往會出現金融化的現象,而本次經濟危機由金融領域引起正是出現了金融高度金融化的現象,契合長波的特征。
二、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新特征
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陷人了嚴重的“滯脹”危機,為了應對危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進行了調整,同時通過各種國際性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機構,向全球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而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新全球化浪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成為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在全球占據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對于1970年代以來的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新特征,國內外學者從以下各個不同的側面進行了概括和分析。
生產自動化和管理信息化。新的技術革命即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革命是1970年代以來的一個重要現象,并對社會生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融合的基礎上,實現了生產的自動化和網絡化控制,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并加快了商品的流轉速度,并且使勞務的遠程及時利用成為可能,極大地擴展了生產要素的配置空間,新的國際分工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資本社會化程度空前提高。一方面是隨著20世紀后期年金基金和共同基金的擴大,以及法人資本和機構投資者的興起,促進了股份制的發展和股票持有人的普遍化,使資本的終極所有權高度分散化;但是另一方面,股權的高度分散化和社會化,不僅強化了少數大公司和大機構的控股權,而且也強化了掌握著資本經營管理權的高級管理階層的權利。
收人分配兩級分化日益加深。隨著1980年代中期以來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推行,發達國家的勞動者在社會總財富所在比重不斷縮小,財富分配兩極分化日益嚴重。在美國,近三十年,美國企業高管與普通員工的工資差距,從40:1擴大到357:1。普通勞動者家庭的收人沒有明顯增加,而占人口0.1%的富有者的收人卻增長了四倍,占人口0. O1%的最富階層的財富更是增加了七倍。
經濟全球化和高度金融化。隨著冷戰的結束,國際經濟關系得以重組,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就是發達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所提供的機會,加緊對外投資,一方面消化過剩產能,另一方面獲取比國內更高的利潤率。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金融業獲得迅速發展,金融資本總量迅速趕超產業資本并占據優勢和支配地位。發達國家經濟在結構上表現出明顯的去工業化和高度金融化特征。與此相聯系,資本積累模式也體現為資本積累的金融化。
世界經濟的不平衡進一步加劇。信息化和新自由主義政策推動了以資本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形成了新的世界市場,同時,在發達國家的主導下,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新的全球經濟規則和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配置。全球化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又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一是進一步強化了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從而有助于美國獲取鑄幣稅以及轉嫁國內危機;二是發達國家在強調貿易自由化的同時,卻對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流動采取嚴格管制,使全球化成為一種不對稱的、片面的全球化;三是發達國家在經濟、政治、軍事、科技以及戰略性資源處于壟斷和支配地位,發展中國家處于依附地位;四是世界經濟體系的不平衡性進一步加深,形成了“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等。
三、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問題
資本主義從誕生起就處于不斷的發展中,并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最初出現的是商業資本主義,然后是產業資本占主導地位的自由競爭資本主義,19-20世紀之交出現了以私人壟斷為特征的壟斷資本主義,20世紀30-40年代進一步出現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20世紀70年初英美等發達國家發生了長達10多年之久的滯脹現象,于是,在20世紀80年代英美等發達國家相繼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從而重組了資本主義世界國家與資本、資本與勞動、資本與資本之間的關系,資本主義發生了深刻的新變化。進人新世紀之交,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的金融化、去產業化、全球化等特征越來越明顯,這些現象表明當代資本主義進人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理論界對于當代資本主義究竟處于何種階段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歸納起來主要有:
1.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金融危機充分暴露出了金融資本在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金融資本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攫取各國財富、參與剩余價值分配,但金融資本又幾乎被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幾家大型金融機構和組織所壟斷。正是由于上述現象的出現,有些學者認為當代資本主義處于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如蔡萬煥通過分析資本主義壟斷的發展過程、資本的社會化程度、勞動和資本之間所反映的階級關系、國家與市場的關系所出現的變化等四個方面,指出20世紀70年代后金融資本已經控制了發達國家經濟命脈,并且通過經濟全球化、對外擴張將其壟斷勢力擴張到世界范圍,因而當前階段資本主義的實質是金融資本的統治,也就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有的學者則指出推動發達資本主義由國家壟斷向國際金融資本壟斷過度的三個力量分別是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明和廣泛運用、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以及以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資本流動及資本運作的“自由化”和美元霸權為主要內容的當代國際金融貨幣體系。而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理論就是以“華盛頓共識”為其完成形態的新自由主義。
2.金融化全球化的壟斷資本主義。高峰認為應當從和資本結構變化相聯系的資本主義制度結構演變的特征角度來劃分資本主義經濟的歷史階段,而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主導性制度特征首先具有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因為具有壟斷性質的巨型企業在資本主義的主導產業中仍占支配地位;其次又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因為壟斷資本已經在生產要素空前自由的國際流動基礎上進行全球化的自由配置,并通過跨國投資與并購來爭奪、瓜分和控制世界市場;最后壟斷資本還具有金融化的特征,不僅金融業資本及其交易已發展到在資本總量中占有壓倒優勢,而且非金融企業也大量從事金融交易,金融業和非金融業的壟斷資本已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起支配作用的資本力量和獲取高額金融利潤的主體。因而,可以把當前的資本主義歸結為金融化全球化的壟斷資本主義。
3.新自由主義。20世紀70年代末.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應對“滯脹”危機,開始放棄長期堅持的以國家管制經濟為內容的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代之以“市場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為主要內容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并且向全世界推行,新自由主義理念成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理論基礎。在很多學者看來,正是新自由主義才導致了經濟危機,因而可以把當代資本主義稱之為“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國外學者如大衛·科茨、杰拉德·杜梅尼爾和多米尼克·列維等都持有這種觀點。國內也有些學者認同此觀點,如劉盾等指出英美國家依照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的理論方法,對經濟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且導致經濟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古典自由主義的回歸,因而可以稱之為新自由主義階段。有學者還據此進一步分析了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所產生的后果,即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波動性以及矛盾的進一步尖銳化。
4.新帝國主義。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如盧森堡、希法亭、列寧等人都對帝國主義進行過深刻的論述。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當代資本主義仍然處于列寧所說的帝國主義階段,只是新時代下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并以“新帝國主義”來稱謂當代資本主義。如楊承訓等通過分析二戰后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認為戰后資本主義處于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突出表現是美國擁有的超級金融壟斷地位,實質是一種新帝國主義。趙常慶,則指出當代新帝國主義除具有傳統帝國主義的擴張和掠奪本性外,還具有一些新特點:如倚仗軍事和科技實力在全球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通過跨國公司,以科技成果和金融產品獲取壟斷利潤,延續老牌帝國主義損人肥己的貪婪本性;改變過去侵略擴張的殖民統治方式,代之以搶奪和控制石油等戰略性資源作為控制世界和鞏固霸權的手段;美國操縱世界金融貨幣體系,濫用美元發行權,剝削發展中國家.左右世界經濟;充分利用其軟實力,向全球推行其價值觀,從意識形態領域控制發展中國家。而蒯正明則指出與傳統的殖民掠奪方式不同,新帝國主義構筑了一套更加靈活的資本積累和剝奪體系,新帝國主義實質是以美國為首的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對世界經濟和政治進行滲透和控制,這套體系涉及的范圍更大、運行更靈活、成本更低。
此外,也有一些學者以金融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信息化資本主義、數字資本主義等不同的概念來概括當代資本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
四、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的未來走向問題
新的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爆發伊始,一些經濟學家特別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家曾經樂觀地預言危機很快就會過去,美歐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復蘇。然而,事實證明資本主義世界陷人了持續的動蕩,經濟持久蕭條低迷,金融危機、債務危機一波持續一波,而經濟危機更引起全球范圍內的政治、社會危機,如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以及英法等國發生的社會騷亂、中東北非地區的政治動蕩,等等。經濟停滯和社會的動蕩局面不僅構成了對“發達國家經濟很快就會復蘇”這類預言的有力回擊,更引起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反思。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已經陷入了死胡同,未來資本主義制度將發生重大調整。但是,資本主義未來的發展趨勢究竟是什么?對此,學界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1.資本主義制度衰落論。一些學者認為這次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由盛轉衰的標志,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總危機。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根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變化,從技術、所有制、資本形態、資本運動空間、調節方式等各個方面探討了當代資本主義日益走向衰落的原因。具體來說,技術方面:信息化導致資本主義出現產業空心化和無就業增長;所有制方面:資本社會化程度的加深意味著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合法性的喪失;資本形態方面:金融資本成為占主導地位的資本形態,資本運動方式進人了最高階段和最后階段;空間上: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使得資本運動的空間己經達到了極限;最后,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了包括政府調節和市場調節的所有手段,仍然無法解決危機,各種干預政策都失去效力。
因此,這些跡象表明,資本主義可能陷人長期的停滯狀態,資本主義正走向歷史性衰落。有的學者指出無論是從資本主義國內的階級矛盾、同世界人民的矛盾還是同社會主義國家的矛盾,都表明資本主義矛盾在不斷深化,資本主義正走向衰變。有的學者則認為資本主義已經進人了由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所主導的新階段,因而寄生性、腐朽性更強,更接近于垂死的資本主義。
2.制度調整論。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雖然金融危機是對資本主義的一次沉重打擊,但是并不構成全面性、總體性危機,也沒有撼動資本主義的根基,特別是現在英美發達國家的執政黨仍然是屬于中右翼政黨,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仍然具有較大影響力,而工人階級力量和社會主義力量仍然弱小,因此,資本主義為了盡快走出危機會采取一定的措施調整現在的發展模式,但都是基于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的調整,而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另外,由于資本主義生產力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因而資本主義經濟能夠在自身調整中走向復蘇。至于調整的方向,有的學者認為可能是瑞典模式,該模式的核心是注重社會平等、充分就業和完善福利,重視階級合作,突出強調勞動者的權利和社會地位以及最大程度地發揮市場經濟的社會功能;有的學者則認為可能是“新萊茵模式”,是一種基于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基礎上的改進,包括積極的社會福利政策、投資社會化、注重企業的技術創新和長期發展以及讓社會各階層分享發展成果、注重各國以合作方式進行全球治理等內容。
3.對外轉嫁危機論。有的學者指出,資本主義危機史表明走出危機的有效途徑只有兩種:一種是放任危機從而銷毀相對過剩資本,緩和積累與消費之間的矛盾,為新一輪資本積累創造空間;另一種就是通過貿易沖突、軍事手段等打垮競爭對手,為國內資本積累創造外部空間,特別是軍事戰爭還能夠帶動國內需求。由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擁有強大的金融、政治、科技、軍事實力,因而向世界分工體系的外圍國家轉嫁矛盾、輸出危機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解決危機的不可避免的選擇。而根據現在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外轉嫁危機的手段包括在經濟上通過金融戰爭來遏制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政治上加快對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和平演變”步伐,為金融壟斷資本的擴張提供政治保障;軍事上有可能進一步加強軍事遏制甚至發動局部戰爭。[有的學者更指出除非發動帝國主義的戰爭,否則資本主義將會進人長期停滯的局面。
4.社會主義前景說。一些學者認為,當前的金融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已成為制約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障礙。而中國在金融危機中經濟依然增長強勁,同時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的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改革取得不錯的成績,這些都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因而,無論是從人類的發展趨勢還是從現實世界發展情況來看,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都是必然的。
五、簡短的小結
進人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加人WTO,中國已經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并成為世界經濟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聯系不斷加深。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深受世界經濟形勢的影響;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發展又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全世界都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對當代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的研究,并據此制定科學的對外經濟政策。從當前我國經濟學界對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的新特征、所處歷史階段和發展趨勢等各方面的研究來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新進展,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首先,關于經濟危機的理論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經濟危機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但是,由于馬克思本人并沒有在某一部著作或著作的某個篇章中完整地闡發自己的經濟危機理論,從而使馬克思之后的學者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經濟危機理論,如生產過剩理論、消費不足理論、利潤率下降理論,等等。在對新的國際金融資本經濟危機的討論中,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大多數分別沿用上述幾種不同的理論進行分析,因而,從總體上來看,理論創新的力度明顯不足。在金融資本占據統治和主導地位的現實背景下,如何構建一個系統的金融經濟危機理論,仍然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重大理論課題。
其次,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新特征及其所處歷史發展階段的分析,仍然顯得零散而缺乏一致性。大多數學者分別注意到了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的金融化、全球化、產業空心化、壟斷等新特征和現象,但是,這些現象之間的關系究竟是什么,它們與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內在聯系是什么等問題還沒有得到一個系統的理論說明。另外,對于當代資本主義所處歷史發展階段的劃分,不同的學者仍然采取了不同的理論標準,并提出了各不相同的結論。這表明,對于當代資本主義的認識仍然有待進一步深化。
最后,在對資本主義未來走向的討論中,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當前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和經濟制度將會出現一些調整,但這是否意味著資本主義新模式的出現呢?此外,究竟如何判斷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新的技術革命對資本主義未來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是否像一些學者認為的那樣,新的技術革命將會使資本主義發生革命性的轉變,叫”一’呂還是像另一些學者認為的那樣,新的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能夠挽救資本主義?另外,全球化、金融化以及新自由主義政策在全球經濟政治中的影響是否會終結?等等,這些問題還有待學界進行更深人地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張宇.金融危機、新自由主義與中國的道路[J].經濟學動態,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