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斯大林經濟體制的特征及弊端
斯大林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和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是以國家為主體的行政化、命令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斯大林的經濟體制只是單一的公有制形式,基本上沒有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與公有制配套的分配制度是單一的按勞分配。國家通過行政命令的形式管理經濟,資源配置不是通過市場而是國家按計劃統一配置。片面發展重工業,按照重、輕、農的順序安排國民經濟。國家是管理經濟的主體,權力高度集中,企業自主權受到嚴格限制。經濟增長方式上采取粗放式發展道路。在對外方面提出“兩個平行市場理論”,不與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進行合作。
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在當時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排斥其他非公有制形式的經濟,不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對地方和企業管得過嚴過死,讓企業缺乏活力,以致效率低下。否定市場在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扼殺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特別是有關民生的輕工業發展非常落后,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的需求。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高投入低產出,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對外經濟的封閉性,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來臨,其又未抓住機遇,逐漸落伍。
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和憲法發展
1.上下求索
新中國建國初期,國家最緊要的任務就是大力發展落后的生產力,但是經驗不足。毛澤東指出:“蘇聯共產黨就是我們的最好的先生,我們必須向他們學習”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頒布,而1954年憲法是以蘇聯1936年憲法為藍本而制定的,其在總綱里面寫明中國實行計劃經濟。1954憲法是我們向蘇聯學習的成果。三大改造完成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成,這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
國際形勢風起云涌,1956年2月召開的蘇共20大,赫魯曉夫做的“秘密報告”舉世嘩然,我們開始不再迷信蘇聯經驗,開始探索自己的道路。1966年-1976年十年動亂,我們探索自己道路的實踐中斷,我們仍舊沿襲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而我們的法制建設反而提出了實行人治好,法制建設遭到巨大破壞。
2.指路明燈
經過這些年的動亂,我們與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大,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大大限制了我們同外國的經濟合作與交流。在這歷史關頭,鄧小平尖銳地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p>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轉折。在這次會議上我們放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重心徹底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同時還強調,為保證人民民主,加強法制建設,讓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權威性。從此我們開始逐步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束縛。我國在1982年頒布了第四部憲法,1982年憲法是對1954年憲法的繼承和發展,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
它對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鞍硕椃ā奔仁俏覈鴳椃òl展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在經歷了極為曲折的憲政立法進程之后,種種經驗和教訓的深刻總結。
如何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重要問題。而在西方的面對該問題有三種理論:英國亞當·斯密提出夜警國家論,強調市場體制和自由競爭,不需要政府過多干預;凱恩斯主義認為政府應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新自由主義主張自由放任,反對國家對經濟的過多干預。而蘇聯直接把計劃經濟等同于社會主義經濟。
在該問題上,鄧小平同志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p>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打破了把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肯定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肯定了指導性計劃也是計劃的一種形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對計劃經濟的認識。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有一個重大的理論貢獻就是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這條理論為對我們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是具有燈塔式的意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1982年憲法有些內容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于是在1988年對其進行修改,修改的主要內容: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進行引導、監督和管理等。
3.韜光養晦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低潮,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抵住國內外各方壓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1992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同時指出;“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應當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方面取得明顯進展,以鞏固和發展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保證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順利進行?!敝泄彩拇笫恰耙婪ㄖ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思想認識上的一個里程碑。
1993年我國對現行憲法進行第二次修改,這次修改以十四大精神為指導,修改主要內容包括:第一,把“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改革開放”寫進憲法,使黨的基本路線上升到國家意志;第二,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定為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
為了進一步推進經濟改革,加強法制建設,黨的十五大提出了: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的作用等等。在法制建設方面,江澤民明確地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秉h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證經濟體制改革穩妥推進,于是在1999年我國對現行憲法進行第三次修改,修改的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憲法序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國家正式把依法治國這一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下來,這對我國的民主法治建設具有指導意義,對推進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明確了道路。
4.石破天驚
入世后不久,中國申請世博會也取得成功,這表明中國更加開放,正在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在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長,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9年華爾街金融風暴越演越烈,西方經濟都出現了衰退,但中國的GDP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長速度,中國的人均GDP 也由 1978 年不足 100 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6100美元,令世界刮目相看,西方國家不得不審視韜光養晦的中國,給世界所帶來的震撼。我們取得巨大的經濟建設成就,與我們推行漸進式的經濟改革,同時加強法制建設有直接的關系。
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法制建設仍需發展。為此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為貫徹此次會議精神,2004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對現行憲法進行第四次修改: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等等。
三、經濟改革和法制建設的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經濟體制的改革,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壯大,從而帶動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我國法制建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巨大推動力量。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矛盾的根本途徑。我國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是與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其他方面協調發展的進程中獲得的。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漸進式的改革,是逐步推進的,而我國的法制建設亦是如此,我們黨和國家對法制建設認識,也是漸進式的過程,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也是不斷發展和豐富的,1979年以來,立法工作取得顯著成就,以憲法為基礎的一系列基本法的制定的實踐證明,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是保障和促進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必然要求。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因此我國的法制建設也是彰顯了這些原則,反觀蘇聯的戈爾巴喬夫改革,其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是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結果導致蘇聯解體,教訓足以警醒后人。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必須要加強黨對法制建設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核心,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F在我們的改革即將進入了全方位改革的新時期,加強法制建設也就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部分,各個方面形成合力,促進“中國夢”的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