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韋伯\\(1868一1958\\),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一方面他身為現代工業區位理論的創始人,另一方面又是深入系統闡述工業區位概念的第一人。他于1909年所發表的《工業區位論》是其在工業區位理論領域的代表作,在書中他構建了整個區位理論的框架和結構,同時開創性的提出了許多工業區位分析的思路、方法和重要概念。我們在這篇文章中主要依據他在此書中的觀點對其理論貢獻和他在分析中所存在的缺陷進行討論。
首先,韋伯之前的區位分析之所以不成系統,主要原因是模型的構建即前提假設等因素的不充分。而韋伯在研究中提出了一整套系統化的假設和條件,使得區位模型得到完整的呈現,同時整合了之前零散的研究分析,使之融入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之中。
韋伯為了整合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假設:
一、通過對獨立生產過程的描述,導出“區位單元”的概念,這個概念使得區位單元的定義局限在同質同量的產品之內。
二、將原材料的產地和消費市場的分布地以及企業所使用的勞動力的住所等因素分別考察。他在假設中進一步強調,原料產地作為一個不變的定值出現;消費市場的所在地以及市場容量也都是同樣的定值;勞動力技能的專業性即沉沒成本以及流動性是不被考慮的、每個產業的工資水平也假設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從而在給定工資水平下勞動力的供給是無限的。
三、模型中的生產都只考慮人工因素,不考慮自然對于生產可能造成的影響。雖然在現實生產中,自然因素的影響都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很重要的。在韋伯看來這些“非人為”因素都作為外生變量存在在模型中,用于調節模型中的偏差。
其次,在基本區位的構建上以交通作為第一要素。
一、交通的成本構成只由距離和運輸量來決定。在具體分析上他采用了與之前區位因素相似的分析流程,他提出了一系列可能對運輸費用有影響的要素:運輸量\\(包括原料及產品\\);運程\\(同樣包括原料運輸及產品運輸\\);運輸方式的不同\\(不同的交通工具和人力成本\\);運輸路線沿線的自然狀態和道路情況;被運送物自身的特點及其對運輸難度的影響\\(易燃易爆易腐等\\)。
在這些因素中,韋伯對于最重要的運輸工具方面在他的假設中給力規定,即都用火車進行。對于其他的影響因素,例如運輸量和運輸路線的狀況以及物品的運輸難度,他都用運距這一個要素來概括。假如一段路程中路況很差,那我們可以認為在某種意義上路長的長度被加長了,而假如路況非常好也沒有惡劣的天氣或者堵車的影響我們也可以認為路程實際上是被縮短了的。同理其他的要素也可以被概括成這一個要素?;谏鲜龅募僭O和替代,韋伯最后提出了噸、公里的概念,來作為運輸成本的表述單位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了。
二、韋伯在思考前人對運輸成本構成的基礎上,建立了兩對新的概念,即“地方原料”和“廣布原料”以及“失重原料”和“純原料”。對于前一對概念,地方原料顧名思義就是產出具有地方性的工業原料,而廣布原料則是分布上較廣泛我們一般認為隨處可得的原料。進一步分析兩種原料的類型,我們可以引出“失重原料“和”純原料“的概念。失重原料的含義是在加工中會導致其重量損耗甚至完全消耗的原料,純原料則是在加工中使其所有的質量都融入產品的原料,可見不管是地方原料還是廣布原料都有純原料和失重原料的區分。所以對于失重原料,我們需要的區位是原料指向性,而對于純原料我們傾向于市場指向性。接下來韋伯定義原料指數為”需要運輸的原料與最后制成品之間的質量比值“。依據這個指數,我們可以更好的判斷產業的最佳指向。如果對于失重原料的依賴性較強則會明顯導致原料指數偏大,從而我們判斷此產業是較偏向原料指向性的。反之則會使得指數較小從而得出此產業對市場的依賴性更強的結論。綜上所述,我們基本上可以認為原料指數大于一的工業是原料指向性,而指數小于一的則是市場指向性。
最后,韋伯對于產業集聚的研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和假設。首先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他的研究模型中加入了一系列的定義和規則。韋伯定義了所謂“集聚要素“和”分散要素”來概括除了運費和勞動力因素以外所有能影響到企業布局的因素。企業的集聚過程可以用兩個階段來劃分:在第一階段,企業由于自身的發展,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而導致集聚優勢的產生。而在第二階段,企業的發展使得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從而需要許多互補企業來結合,這樣才能使各自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同時企業之間的集聚行為導致了規模成本的下降,在采購和銷售方面都具有了更大的發言權;在公共設施上企業的規模發展也會使得在共享基礎設施的基礎上降低自身成本和城市建設成本。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引出第二階段就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相互聯系密切化,地域上更集群化的一個過程,而且很明顯,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韋伯在進一步分析中得出,企業間集聚趨勢的增強會帶來一個明顯的影響,即成本提高。從最簡單的地租來說,集群的發展會明顯抬高企業聚集地的地租,而這種趨勢又會反過來阻止集群的進一步發展。
這兩個相互排斥的因素相互作用的最后結果就是對于生產不同產品的企業,他們分別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個指數,來使得自己從企業集聚中獲得的收益與自己為了實現集群所付出的額外代價這兩者得到平衡。而這一個表達平衡程度的數值被韋伯定義為“集聚經濟函數”。
以上部分使讀者對韋伯在工業布局理論中的主要貢獻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他的區位理論體系中還是有一些不足之處的。
首先,雖然韋伯在提出他的理論體系的時候就提出了他所研究的是一種所謂“純”的理論,是一種具有廣泛適用性的總體的思路和框架。但是我們在研究后發現他的純理論其實并不純,其中對于燃料、地方原料等因素的引入,讓我們明顯的發覺其理論由于這些要素的不確定性而使得其泛用性上大打折扣。即使政治、社會、人文要素不被考慮,但這些資源的分布的不規律性和無法再生的特性決定了其基礎并不牢靠。
其次,韋伯的區域理論體系在建立時就對宏觀的區位分析避而不談,偶爾有所涉及也只是一帶而過。他在理論中主要針對的是相對微觀的區位分析,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主要還是宏觀的區位分析所需要涉及的變量和因素實在太多從而難以分析,這也是之后的不論區域經濟學還是產業經濟學,都對宏觀的產業布局分析沒有進行過深入研究的主要原因。
最后,韋伯在歸納區位要素時把諸多因素歸結為交通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時對于一些具有特殊地理位置的城市\\(也許是交通樞紐也許是邊遠地區\\)沒有著重考慮,而且勞動力的供給是無限的這一重要前提也是與現實嚴重不符的。這些因素導致其區位要素過于簡化同時分析流程與現實情況脫節較嚴重,都是需要糾正的。
總之,雖然韋伯在他的工業區位分析中對于數學公式以及圖表的使用少之又少,很多分析和結論都缺乏經濟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分析并沒有構建在一般的經濟基礎理論之上。但是他就像馬克思一樣,用他樸素的語言以及創造性的思路和結論總結出簡單實用的道理。所以雖然韋伯的理論可能不太符合現代經濟分析的規范但他卻用其藝術般的分析為現代區域分析做出了典范。為后來的一系列學者在工業區位分析領域開拓了思路,不愧為現代工業區位分析理論體系的奠基人。
參考文獻:
[1]阿爾弗雷德·韋伯《工業區位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陳孟熙《經濟學說史教程》;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