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二戰后尤其是兩極格局結束以來,隨著科技進步和經貿合作的深入發展,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潮流。各國也力圖通過 WTO 創建的多邊貿易談判平臺,促進貿易、投資和金融的自由化發展。然而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由于 WTO 多邊貿易談判機制的局限性,使得在世界范圍內推動自由貿易進展緩慢,新一輪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便在這樣的背景下迅速發展起來。經濟學家巴拉薩將經濟一體化定義為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狀態,就過程而言,它表示致力于消除各國經濟體之間的差別待遇,就狀態而言,它表示各國之間不存在各種形式的差別待遇。在這一過程或狀態中,各成員國之間的經濟不斷融合,經貿關系日益緊密,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強。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為了在全球經濟中謀求自身利益,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中韓兩國作為東亞地區重要的經濟體,地理位置鄰近,文化相通,產業結構互補,自 1979 年兩國以民間小規模貿易為起點開啟經濟往來,雙邊貿易與投資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尤其是中韓于 1992年正式確立外交關系后,兩國經貿關系迅速發展起來。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3 年雙邊貿易額達到 2743 億美元,雙向投資累計超過 573 億美元,分別是建交時的 53 倍和 125 倍。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韓國的最大貿易伙伴國和最大海外投資對象國,韓國則已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和第五大外資來源國。
除了貿易和投資,中韓兩國在其他經濟技術合作領域也已初步建立了合作關系。
顯而易見,自建交以來,中韓兩國的相互依存程度在不斷提高,經濟一體化水平在不斷提升。為了繼續深化中韓之間的經濟合作,中韓兩國首腦于 2004年就建立中韓自由貿易區達成共識。自樸槿惠政府主政韓國后,兩國官方在中韓自貿區建設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中韓自貿區談判自 2012 年 5 月正式啟動,歷經 14 輪談判,于 2015 年 2 月完成了中韓自貿協定全部文件的草簽,標志著中韓自貿區談判全部完成。據中國商務部稱,中韓自貿協定是我國迄今為止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領域范圍最為全面的自貿協定。協定范圍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規則共 17 個領域,其中,雙方貨物貿易自由化比例均超過稅目 90%、貿易額 85%.此外,中韓自由貿易協定明確將中國威海市和韓國仁川自由經濟區作為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以發揮示范和引導作用。如果中韓自由貿易區能夠成功建立,通過降低關稅水平,減少或消除貿易壁壘,不僅有助于推動雙邊貿易和投資增長,進一步鞏固中韓之間的經濟和政治關系,而且為中日韓三國自貿區的建立產生積極的示范作用,進而有利于推動東亞地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有望于 2015 年上半年正式簽署,并于當年生效。中韓自貿協定的簽署標志著中韓經濟一體化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因此,本文從中韓貿易、投資和自由貿易區建設三個方面入手,考察中韓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歷程及現狀,分析中韓經濟一體化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為推動中韓經濟一體化進一步發展提出政策建議。研究結果不僅可以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而且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踐提供參考建議。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區域經濟一體化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熱點。隨著世界范圍內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國內外學者關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研究非常豐富,并產生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從研究角度上看,主要可分為 3 類:理論基礎、經濟效應、實證研究。此外,以比較優勢為核心的自由貿易理論也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1.2.1 比較優勢研究。
國際分工和以比較優勢學說為核心的自由貿易理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基礎,也是發展中國家對外經濟關系的理論依據。國際分工是指世界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它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國民經濟內部分工超越國家界限發展的結果。國際分工能夠促進參與國的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的繁榮。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是自由貿易理論的創始者。他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系統闡述了分工與自由經濟的觀點,提出絕對優勢理論。他認為,在國家之間,各國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上有絕對差別,這種絕對差別就是國際貿易的原因和基礎;兩國可以通過專業化生產自己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換其有絕對劣勢的商品,這樣,資源可以被最有效地使用,而且兩種商品的產出會增長。絕對優勢理論解釋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但是卻無法解釋絕對先進和絕對落后國家之間仍然可以發生國際貿易的原因,具有一定局限性。
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對此作出解釋。他在繼承亞當?斯密絕對優勢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比較優勢理論,從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異解釋國際貿易的成因。他認為,各國不一定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絕對低的產品,應按照"兩優取其最優,兩劣取其次劣"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如果每個國家專業化生產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那么貿易雙方也可獲得利益。比較優勢理論進一步闡述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意義,為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參與國際貿易提供了理論依據。但是,該理論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該理論未考慮需求因素,無法解釋貿易利益的分配問題等。
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在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基礎上提出要素稟賦理論。他們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仍然是比較優勢,但比較優勢確立的基礎已經不是勞動生產率差異,而是要素稟賦差異。一國應以自己相對豐裕的生產要素從事商品的專業化生產并出口,換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相對稀缺要素的商品,解釋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的貿易模型以勞動單要素為前提,要素稟賦理論在此基礎上引入資本要素,把對貿易理論的分析擴大到兩個要素,發展和完善了比較優勢理論。
1.2.2 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起來,引起許多經濟學家對其進行研究和探討,并形成一系列成果。筆者主要選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視角、經濟效應視角和實證分析視角介紹這類研究。
(1)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研究。
Jacob Viner(1950)在《關稅同盟問題》中首次系統闡述關稅同盟理論,運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分析了關稅同盟的成立對成員國貿易流和貿易條件的影響,為國際經濟一體化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Meade(1955)在 Viner 關稅同盟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由貿易區理論,分析了成員國參與自由貿易區后的貿易流和貿易條件的變化。Peter Robson(1991)對自由貿易區的經濟理論作了簡要分析。
傳統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主要以市場完全競爭、產品同質性、生產要素只能在成員國內流動、運輸成本忽略不計等為前提假設,側重于靜態分析、總量分析和福利分析。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國際學術界針對此進行不斷修正,形成大量新的理論。Scitovsky 和 Denian 對此做出重大貢獻。他們在共同市場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大市場理論,建立了不完全競爭模型,從動態的角度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濟效應,主要指競爭效應。
日本學者小島清(1987)以成本長期遞減理論為基礎,首次提出協議性分工理論,即不同國家之間通過達成相互提供市場的協議,實行協議性分工,獲得規模經濟效應。
20 世紀 90 年代以后,隨著新區域主義的興起,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理論學者引入新政治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新貿易理論、新經濟增長理論、新經濟地理學理論、博弈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行研究。截止目前,這一理論體系尚處于架構當中。
綜合發展戰略理論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一體化為研究對象,代表人物為鮑里斯·塞澤爾基。該理論把發展中國家的一體化看作他們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按照新秩序逐漸變革世界經濟的要素;有效的政府干預對經濟一體化的成功是重要的。
國內學者比較全面的介紹了國外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并闡述了對我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李玉舉(2008)在分析現有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基礎上,探索了發展中國家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基礎,并研究了中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狀、存在的困難挑戰和未來的戰略選擇。張彬(2010)通過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比較、制度和模式比較以及具體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福利效應比較,運用 SWOT 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中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模式、機制和途徑。趙俊平,付會霞,姚麗霞(2012)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相關理論進行了梳理,并總結了國內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踐經驗。
(2)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濟效應研究。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濟效應主要包括貿易效應、投資效應、規模經濟效應、長期增長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貿易效應研究開始于 Viner(1950)提出的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他認為是否建立關稅同盟取決于兩者之間的大小,打破了以比較利益原則為基礎的自由貿易一定導致成員國福利增加的思想。Meade(1955)進一步提出貿易擴張效應。Johnson(1965)認為 Viner 的貿易創造效應只包括生產效應,事實上,還應該包括消費效應。
Kindleberger(1966)認為,關稅同盟可以產生投資創造和投資轉移效應,并據此研究了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效應。他將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效應的研究由貿易效應推進到投資效應,具有一定開創性。
Corden(1972)通過引入規模經濟重新考察了關稅同盟的收益,認為當一體化之前各成員體都生產某產品時,一體化后規模經濟總體效果是最大的,一體化之前所有成員體都不生產某產品而一體化后轉而內部生產,規模經濟總體效果是最差的。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增長效應可以分為同質國家的一體化增長效應和異質國家的一體化增長效應。Balassa(1966)首先對同質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濟增長效應進行了研究。Rivera-Batiz 和 Romer(1991)運用內生增長模型,考察了兩個同質國家在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后,由于規模經濟效應引發的兩國的經濟增長。Rivera 和 Xie(1993)在沿用 Romer 模型框架下討論了異質型國家組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態效應。
Krugman(1991)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理論分析了影響產業集聚的向心力和離心力,他認為向心力一般包括本地市場效應和價格效應,離心力一般來源于市場競爭,主要是指集聚導致的企業增加會使競爭加劇,從而限制企業的獲利能力。
(3)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應的實證研究。
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應的實證研究方法分為事后研究和事前研究兩種。事后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引力模型和線性增長模型,事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和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TAP)。
Tinbergen(1962)最早將引力模型應用到國際貿易相關問題中。Aitken(1973)率先運用引力模型研究了 EEC、EFTA 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在以后的研究中,學者們為更好地說明被解釋變量,將更多的解釋變量納入模型中。潘沁,韓劍(2006)運用引力模型對產業內貿易和新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關系做了計量檢驗,并對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和產業內貿易發展提供了政策建議。呂宏芬,鄭亞莉(2013)運用貿易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國和智利的經濟一體化程度及中國-智利區域經濟一體化創造的貿易效應。
Walz(1997)在經濟增長模型中加入兩個虛擬變量,一個是區域經濟一體化伙伴國的 GDP 總量,一個是伙伴國 GDP 總量與本國 GDP 的比值,結果發現回歸系數為正值,且統計顯著。陸建明,李宏(2009)設立了一個能夠反映產出與經濟規模和資源投入之間關系的生產函數,研究了資源貿易小國在不同的世界資源價格下,能否以及如何通過進口來突破資源約束對經濟增長的限制。
曹宏苓(2005)運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依據比較優勢理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論述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給其成員帶來"雙優勢貿易效應", 從而為我國參與地區經濟一體化提供理論依據。陸圣(2013)基于一般均衡模型就 TPP 對太平洋地區紡織品服裝貿易流量的潛在影響進行了定量評估。
Brown(1991)最先應用 GTAP 模型對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可能造成的經濟效應進行模擬分析,模擬分析的結果表明 NAFTA 的簽訂能有效促進北美區域經濟一體化。蔣含明,李非(2012)采用 GTAP 模型,深入分析了兩岸簽署ECFA 的背景框架,并基于 GTAP 模型從宏觀經濟和產業層面模擬預測了 ECFA 的建立對于兩岸經濟貿易等方面所可能造成的影響,模擬結果顯示,ECFA 的簽訂推動了兩岸貿易的增長,提高了兩岸實際 GDP 的增長速度與福利水平。劉冰,陳淑梅(2014)采用 GTAP 模擬方法定量考察了我國正在參與談判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議》(RCEP)框架下降低技術性貿易壁壘所帶來的經濟效應變動。研究結果顯示,RCEP 區域內實現零關稅對成員國的經濟總量、福利水平、貿易規模都有明顯的正向變動效應,并且這種正向變動效應將隨著區域內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逐步降低而逐漸擴大。
1.2.3 中韓經濟一體化研究。
按照貿易自由化程度和經濟聯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分為六種類型: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全的經濟一體化。國內外學者主要集中于在多邊區域主義、東亞經濟一體化、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背景下對中韓自貿區的經濟效應、建設可行性、問題挑戰、路徑選擇、發展前景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Estrada G(2012)等人采用 CGE 模型評估了中國-東盟、中日、中韓、東盟 10+3 四個自由貿易協定對中國的產出和福利的影響并進行排列,結果顯示中國可以從三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中獲益,但從東盟 10+3 中獲得的收益最大;形成東盟 10+3 區域貿易協定是漸進的和困難的,中國應繼續參與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作為一個中期和替代策略。Lee YS,Kim K(2014)在東北亞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探討了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
盧海濤,陳為國(2007)通過對建立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中韓應率先建立自由貿易區,推動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陳碩穎(2008)以中韓兩國的貨物貿易為研究基礎, 運用引力模型分別就中韓兩國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后可能產生的貿易效應以及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的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構建中韓自由貿易區對于增加兩國福利、優化兩國產業結構以及平衡兩國國際收支等方面都有積極影響。肖瑩(2013)探討了中韓自由貿易區的現實基礎和經濟效應。施錦芳(2014)基于與 NAFTA 比較的視角對中日韓FTA 建設的優勢、問題及前景進行了分析。胡淵,楊勇(2014)在多邊化區域主義背景下對中韓自由貿易區的發展路徑和前景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中韓自由貿易區談判將達成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議,對中國應對亞太多邊區域主義發展有重要作用。
1.2.4 文獻綜述小結。
總體來看,國外學者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研究較早,并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實證研究主要以發達國家為對象運用模型進行經濟效應的分析,專門研究發展中國家的文獻較少,而且缺乏系統的對貿易、投資等方面的研究。
國內學者主要在國外經濟一體化理論及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借鑒和演繹,并分析對我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
具體到對中韓經濟一體化的研究,國內外學者主要集中于對中韓自由貿易區相關問題進行探討,然而區域經濟一體化并不僅僅限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因此,本文從中韓貿易、投資及自由貿易區三個方面入手,對中韓的經濟一體化問題進行探討。
1.3 研究思路與研究框架。
本文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主要選取中韓貿易、投資和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三個方面對兩國經濟一體化發展歷程進行梳理,明確兩國的經濟一體化發展現狀。其次,從區位、文化、政治、經濟等角度,闡述中韓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礎上,為如何推動中韓經濟一體化發展給出一些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