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農產品貿易政策影響因素探究
【第一章】國內農產品貿易政策走向與實施效果導論
【第二章】國內外農產品貿易保護研究現狀評述
【3.1 3.2】農產品貿易政策效用函數影響因素分析
【3.3 3.4】農業貿易政策約束條件下的最優貿易政策
【4.1 4.2】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現狀與貿易政策
【4.3 4.4】農貿政策保護效率與影響因素的實證檢驗
【結論/參考文獻】中國農產品貿易政策政治經濟學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3 約束條件影響因素分析
上面分別分析了形成政府效用函數的三個因素與農產品貿易政策的關系,下面是兩個約束因素與農產品貿易政策的關系。
3.3.1 資源稟賦。
農產品貿易政策取向爭論有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傳統國家和新大陸國家之間的矛盾。對于傳統國家而言,由于人類現代文明的歷史較為久遠,因此存在的普遍現象是人多地少,這些主要是亞、非、歐大陸上的國家;而處于新大陸上的國家則由于現代文明發展時間沒那么長,因此存在的普遍現象是地多人少,這些國家主要是美洲和澳洲國家。這一政策取向爭論背后其實是農產品生產資源稟賦的分布極不均衡,各國不同的資源稟賦分布導致對農產品貿易政策取向上的差異。
農產品生產對于資源稟賦要求極高,因此,擁有土地資源稟賦的國家在農產品貿易中占有不可忽視的比較優勢,這種比較優勢后天技術很難彌合。而對一般的產品來說,資源稟賦的分布不會呈現出如此巨大的差距,各個國家總是可以通過自身的資源稟賦來發展自身的優勢產業,取得貿易的比較優勢;或者從競爭和技術外溢角度來說,各國可以通過自由貿易帶來的競爭環境,促進產業的生產力提升,從而尋找到國際貿易的競爭力。
但是,農產品生產卻過度依賴資源稟賦,在資源稟賦分布極不均等的情況下,擁有資源稟賦的國家會積極促進本國的農產品出口,自由貿易是這些國家的最優政策,比如凱恩斯國家集團就是積極倡導自由貿易;沒有資源稟賦的國家,沒有辦法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取得自身在農產品貿易中應有的競爭力,自由貿易政策會使本國農產品生產受到沉重打擊,長期中,自由貿易帶來的競爭效應也不能夠提高產業的生產效率,提升產業的競爭力,所以,自由貿易政策對于資源稟賦缺少的國家缺乏足夠的利益誘惑。
對于我國而言,我國是一個典型的農產品生產資源稟賦缺乏的國家,我國的耕地面積只占全球的 7%,而人口卻占到世界的 22%,土地資源極其匱乏,因此我國農產品生產沒有資源稟賦優勢。而農產品貿易對于資源稟賦又如此依賴,在自由貿易情況下,我國的農產品生產沒有比較優勢,會導致國內農產品生產受到沉重打擊,破壞農業健康發展;從長期來看,由于中國農業主要采用小農經營模式,在國外農產品的競爭下,小農經營模式的生產力提升非常微弱。所以,不論是短期的經濟利益實現,還是長期的利益期望,自由貿易政策都不是我國農產業貿易政策的最優選擇。
所以在農產品生產資源稟賦g ≥ g限制下,政府可選擇的貿易政策范圍是貿易保護,自由貿易政策取向對于我國來說,不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沒有利,即滿足g ≥ g限制下,的取值大于 0.
3.3.2 國際影響。
下面分析國際影響對我國貿易政策的影響,即討論 r ≥ r(t)約束下,t的選擇范圍。
貿易政策決策擴展到國際層面,國際貿易政策就不單單是國內利益集團的游說結果,還涉及到國家間的相互影響,尤其是大國的貿易政策制定,影響的不僅僅是本國經濟,還會引起其他國的反應①。
考慮國際影響對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制定的影響主要是因為隨著中國加入WTO 和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我們在制定貿易政策時,必須要考慮國際制度和外國政策對于我們影響。在 WTO《農業協議》下,農產品的貿易保護只能通過關稅來實現,對補貼有更嚴格的要求,這些在我國制定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時都必須考慮。同時,各國在農產品貿易政策上一致的貿易保護傾向,深刻的影響我國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的制定,在一個其他國家都實行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的國際環境中,我國的貿易政策選擇不僅要基于自身的國內環境約束,更要基于國際環境影響。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認為:自由貿易能最大限度的增加世界福利和參與國福利;甚至一國單邊自由貿易政策也能最大限度增加自身福利水平。因此,自由貿易是最優的貿易政策。在貿易保護政策的所有措施中,關稅劣于補貼,但優于配額和數量許可;自動限制出口則是最劣的政策②。但是,張曙光(1996③)認為:
徹底的自由貿易和完全的貿易保護都只有存在于貿易理論的抽象中,自由貿易決定于貿易利益的創造,貿易保護決定于貿易利益的分配。
那么,在其他國家實行貿易保護政策時,一個國家的單邊自由貿易政策是不是最優的決策呢自由貿易確實能夠創造利益,這種利益從生產上來說,是加深世界分工和促進規模經濟實現使生產更加有效率;從消費上來說,是產品多樣化在邊際效用遞減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消費者的福利,因此自由貿易確實從生產和消費上都有利。但是這種貿易利得是建立在一個不被人們注意的假設之上--各國貿易平衡,即各貿易參與國不會產生出巨大的貿易逆差。貿易逆差會減少甚至惡化貿易利得,因為從宏觀上看,貿易逆差意味著購買力流失,在貿易乘數作用下,會使得國內經濟加倍萎縮,這是為什么各國都會追求貿易順差而避免貿易逆差的原因。在其他國家實行農產品貿易保護情況下,自由貿易的國家很難實現貿易平衡,必然會導致貿易大量逆差,因此,除非一國的出口部門有非常先進的生產力使得自身能夠維持貿易平衡或順差,否則單邊自由貿易政策是不利的。在這樣的結論下,通過博弈論的分析方法,我們就可以得出現階段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形成原因。
在各國都采用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時,各國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各方都受到了一定的損害,在收益矩陣上表現為負;在各國都采用農產品自由貿易情況下,各國生產自身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都會獲得好處,在收益矩陣上都大于 0①;在一國實行自由貿易,而另一國實行貿易保護政策時,采用自由貿易的一方會受到比采用貿易保護政策更大的損失,而采用貿易保護政策的一方將會在貿易中獲益更大的收益,在收益矩陣中表現為采用自由貿易政策的一方收益遠遠小于 0,而另一方收益遠遠大于 0.這個貿易政策收益矩陣唯一的納什均衡點是雙方都采用貿易保護政策,即使最初雙方商定好都采用自由貿易政策,率先違約的一方也可以從貿易保護中獲得收益,因此,長期的均衡是都采用貿易保護政策。
運用博弈論的思想我們可以知道,在其他國家采用貿易保護政策的情況下,如果我國采用農產品自由貿易政策,那么我國的處于劣勢的農產品將沒有辦法進入其他國家的市場,而其他國家的廉價農產品將會占領我們的農產品市場,這樣必然會形成農產品貿易的大量逆差,同時會使得農產業生產者的收益減少,打擊農產品生產從業者的生產積極性,使得我國的福利下降。
從主要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政策來看,美國和歐盟都采用貿易保護政策,都對本國農產品制定了很多的補貼政策。在大國都實行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的情況下,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可選擇區間是貿易保護,即在 r ≥ r(t)約束下,t值大于 0.
3.4 約束條件下的最優貿易政策。
上面具體分析了影響農產品貿易政策的各個因素,下面將分析怎樣在約束條件下實現政府效用最大化,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對于國內約束條件g ≥ g來講,由于我國土地資源稟賦差,農產品生產者多,這些都是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因此國家可供選擇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是貿易保護;從國際約束條件 r ≥ r(t)來講,由于各國都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單邊自由貿易政策是不利的,因此,可供選擇的政策區間也是貿易保護。因此,在約束條件下,可供選擇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是貿易保護,即t > 0.
政治利益和租金收益都是農產品貿易保護的增函數,實行貿易保護有利于政府政治利益的實現,贏得國內聲譽,保障國家安全;實行貿易保護有利于政府從利益集團取得更多額外收益。而農產品質量是貿易保護的減函數,即隨著貿易保護的深入,農產品質量趨于下降。
從政府效用函數看,政治利益和租金收益都是貿易保護政策的增函數,即貿易保護越強,政治利益和租金收益越高,政府效用越高,所以農產品貿易保護通過政治利益和租金收益的途徑對政府效用函數產生正效用;而農產品質量是貿易保護的減函數,即貿易保護政策越強,農產品質量越低,政府效用越低,所以農產品貿易保護通過農產品質量的途徑對政府效用函數產生負效用;綜合三方面因。
為了分析更加確定,我們運用微觀經濟學中對正效用和負效用的一個假定,即假設政府的邊際正效用遞減,邊際負效應遞增,即隨著政府的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加強,從政治利益和租金受益上獲得的邊際效用下降,而從農產品質量上獲得邊際負效用不斷上升。
所以,理論上存在一個點,政府從政治利益和租金收益上獲得邊際正效用等于農產品質量的邊際負效用,此時的
就是我國最優的農產品貿易政策。
在最優的貿易保護程度之前,從政治利益和租金收益上獲得邊際正效用大于農產品質量的邊際負效用pt+>,也就是政府的邊際效用Ut> 0,所以加大農產品貿易保護力度可獲得更大效用;而在最優貿易保護力度之后,從政治利益和租金收益上獲得邊際正效用小于農產品質量的邊際負效用,也就是Ut< 0,所以加大農產品貿易保護力度會降低政府效用。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t沒有約束條件下,存在最優的t使得政府的效用最大化。而在前面分析約束條件時,已經得出,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的可行區間是t > 0.當pt+=確定的t≤ 0時,政府實行農產品貿易自由政策最優;但在約束條件下政府可實行的是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t > 0,這時的政策不穩定,雖然政府只能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但政策有不斷向自由貿易靠近的趨勢。
當pt+=確定的t> 0時,政府實行農產品貿易保護是最優的,而約束條件下政府可實行的是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t > 0,因此最優的選擇在約束條件下,所以政府就會穩定的選擇政府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來實現自身效用最大。
當約束條件不變,政府就不會改變的貿易保護政策。這種情況就是現在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面臨的情況,即在內外部約束條件下,可行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是貿易保護,而從政府自身實現效用最大化來講,也恰好是貿易保護政策,所以,最后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是貿易保護,而且這是一個穩定的政策。
上面的模型結論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現在的國際農產品貿易自由化談判的進程如此緩慢,因為即使各方減少對農產品貿易政策的限制,但是對農產品還是有一定的保護,而且各國的農產品生產資源稟賦不會變,即約束條件沒有實質性改變,那么各國政府在存在貿易保護政策來實現其效用最大化時,就不會改變自己的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這種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的實施又會進一步影響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談判,禁錮農產品貿易政策的政策選擇區間。
通過用新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的影響因素,在這些影響因素下,我國的最優政策是農產品貿易保護。這是因為在約束條件下,政府可選擇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是貿易保護;而且貿易保護可以實現政府效用最大化。同時,我們得出農產品貿易保護并不是越高越好,因為隨著貿易保護政策的加強,會降低國內農產品質量,降低政府效用。所以本模型不僅闡述了我國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的產生原因,同時說明農產品貿易保護要適度。
所以,理論上存在一個點,政府從政治利益和租金收益上獲得邊際正效用等于農產品質量的邊際負效用,此時的
就是我國最優的農產品貿易政策。
在最優的貿易保護程度之前,從政治利益和租金收益上獲得邊際正效用大于農產品質量的邊際負效用pt+>,也就是政府的邊際效用Ut> 0,所以加大農產品貿易保護力度可獲得更大效用;而在最優貿易保護力度之后,從政治利益和租金收益上獲得邊際正效用小于農產品質量的邊際負效用pt+<,也就是Ut< 0,所以加大農產品貿易保護力度會降低政府效用。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t沒有約束條件下,存在最優的t使得政府的效用最大化。而在前面分析約束條件時,已經得出,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的可行區間是t > 0.當pt+=確定的t≤ 0時,政府實行農產品貿易自由政策最優;但在約束條件下政府可實行的是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t > 0,這時的政策不穩定,雖然政府只能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但政策有不斷向自由貿易靠近的趨勢。
政府實行農產品貿易保護是最優的,而約束條件下政府可實行的是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t > 0,因此最優的選擇在約束條件下,所以政府就會穩定的選擇政府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來實現自身效用最大。
當約束條件不變,政府就不會改變的貿易保護政策。阿這種情況就是現在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面臨的情況,即在內外部約束條件下,可行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是貿易保護,而從政府自身實現效用最大化來講,也恰好是貿易保護政策,所以,最后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是貿易保護,而且這是一個穩定的政策。
上面的模型結論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現在的國際農產品貿易自由化談判的進程如此緩慢,因為即使各方減少對農產品貿易政策的限制,但是對農產品還是有一定的保護,而且各國的農產品生產資源稟賦不會變,即約束條件沒有實質性改變,那么各國政府在存在貿易保護政策來實現其效用最大化時,就不會改變自己的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這種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的實施又會進一步影響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談判,禁錮農產品貿易政策的政策選擇區間。
通過用新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的影響因素,在這些影響因素下,我國的最優政策是農產品貿易保護。這是因為在約束條件下,政府可選擇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是貿易保護;而且貿易保護可以實現政府效用最大化。同時,我們得出農產品貿易保護并不是越高越好,因為隨著貿易保護政策的加強,會降低國內農產品質量,降低政府效用。所以本模型不僅闡述了我國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的產生原因,同時說明農產品貿易保護要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