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日本加入TPP的原因與影響分析
【緒論】TPP背景下日本利益集團的博弈研究緒論
【第一章】TPP與日本的加入進程
【第二章】日本加入TPP的成本—收益分析
【3.1 3.2】日本TPP加入進程中的利益博弈
【3.3 3.4】政府化解利益集團沖突的舉措
【第四章】日本加入TPP對中國的影響與啟示
【參考文獻】日本政府加入TPP的沖突研究參考文獻
3. 利益博弈與日本的 TPP 加入進程
3.1 利益集團影響貿易政策的理論分析。
3.1.1 利益集團的內涵。
利益,一直都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項重要的因素,是貫穿著人類社會發展的亙古不變的話題。馬克思曾經這樣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而當身處社會生活中的人們為了某些利益而團結在一起時,利益集團也就產生了。
關于利益集團的概念,中西方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本特利從行為主義的角度來研究利益集團。他認為,利益集團就是"社會中某部分人"按"某種固定的行動路線"進行的活動.同時,本特利把利益集團的政治影響歸結為它所代表的利益的特性,是用利益集團解讀美國政治的第一人。
李道揆和戴維?杜魯門在對利益集團進行界定時,都強調了共同利益或共同目的對政府決策的影響。李道揆指出,"政治性利益集團就是持有共同態度為了一定目的而尋求影響政府政策的集團."戴維?杜魯門在《政府的進程》一書中給利益集團下了一個為人們廣為接受的定義。他認為,"利益集團是一個持有共同態度,向社會其他集團提出要求的集團。如果它向政府的任何機構提出其要求,它就變成了一個政治性利益集團."燕繼榮教授在《現代政治分析原理》中把利益集團定義為政治性團體。這主要突出了利益集團的政治特性,將利益集團界定為:"壓力集團又稱利益集團,它是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會政治主張的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主張,有組織地影響政府決策和行為的政治性團體."施雪華教授在表述利益集團的概念時,主要強調無論正式或非正式的組織都可以成為利益集團。他指出,"所謂利益集團,就是在社會生活中,一些有某種共同利益要求的社會成員,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組織起來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社會組織."雖然,很多學者都對利益集團的涵義進行了不同的界定,人們普遍對利益集團達成共識,認為一個利益集團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種特征:一是利益集團是一個群體,并且群體內部各成員具有相同的利益訴求和目標;二是利益集團具有其特定的組織架構;三是利益集團的利益訴求對象是政府,影響政府政策的制定是其達到目的的主要手段。
3.1.2 利益集團影響貿易政策的相關理論。
20 世紀 30 年代,西方經濟學界就開始關注利益集團對貿易政策形成的影響,至今已經發展出諸多貿易保護的內生理論模型。在這些模型當中頗為經典的是政治支持模型、關稅形成模型、政治競爭模型和保護代售模型。
在斯蒂格勒和佩爾茨曼(George J? Stigler & Pehzman)管制理論的基礎上,希爾曼又提出了政治支持模型。該模型認為,政府是出于謀求政治支持最大化的自利動機才不得不保護衰退企業,而不是單純為了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
利益集團可以通過向政府提供政治支持的方式影響貿易政策的制定。一些產業利益集團通過關稅的提高增加了利潤,政府從這些產業利益集團獲取更多支持。與此同時,國內價格的上漲將導致消費者的福利遭受損失,消費者必定會增加對政府的不滿。最終,政府干預關稅的結果是向政府提供政治支持的選民構成會因選民自身福利的損益而相應發生改變。因此,政府為了實現其政治支持最大化,將在產業利益集團的政治支持與消費者的不滿之間進行博弈并選擇最優的關稅水平。
在關稅形成函數模型中,芬斯特拉和巴格瓦蒂將勞動密集型進口競爭行業的游說活動歸結為勞動部門與政府之間的博弈。政府的行為由滿足利益集團提高關稅的要求和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兩個目標共同決定。當進口品相對價格的降低時,進口競爭行業的勞動部門會進行相應的游說活動,這種政治壓力將促使政府進行關稅保護。而政府將通過關稅保護獲得的這部分收入再用于提高勞動部門的實際收入,這樣就能夠降低勞動部門的游說活動,進而增加社會福利。
馬吉、布洛克和揚也對貿易保護政策形成中的政黨競爭問題進行了細致的探討。這一競爭模型首先構造了一個存在兩個政黨、兩個利益集團的兩階段博弈模型,在利益集團進行捐獻前他們就各自表明了各自所倡導的貿易政策,并假定該貿易政策的制定不會受到政治捐獻的影響和干擾。政黨是否當選主要取決于產業利益集團的捐獻數量以及政黨當選后采取的貿易政策。利益集團的目標則是實現期望收益的最大化,而這又是由政黨采取的貿易政策所決定。最終,貿易政策是使利益集團的期望收益與政黨當選可能性同時達到最大化的均衡解。
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在解釋均衡的貿易保護結構時,提出了保護代售模型。
在該模型中,利益集團的捐獻動機從對選舉結果的政治投資轉向影響當權政府的政策選擇上。從這個意義來說,政黨在捐獻時做出了"待售的保護".因為,在政府目標函數中,選民福利和利益集團捐獻的權數是內生的。"政府的貿易政策是社會總福利與政治總捐獻加權后的最大值."上述內生貿易理論模型不僅為透視日本利益集團政治下的貿易自由化政策提供了有益的視角,也有助于理解日本加入 TPP 進程中的利益博弈。
3.2 日本 TPP 加入進程中的利益博弈。
在利益集團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分析日本 TPP 加入進程中的利益博弈時,首先應對日本存在的主要利益集團及代表其利益的官僚部門有所了解,然后再介紹在加入 TPP 進程中他們是如何進行利益博弈的,以及博弈的最終結果。
3.2.1 影響日本貿易政策的主要利益集團和代表其利益的官僚部門影響日本貿易政策的利益集團主要包括以農協為主的農業團體和以經團聯為首的工商業團體,而農林水產省和經濟產業省是分別與農業利益集團和工商業利益集團聯系緊密的官僚部門,分別代表這兩大利益集團的利益。
3.2.1.1 影響加入 TPP 談判進程的兩大利益集團。
(1)農協。
全國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簡稱農協,是日本最大的農業和農民團體,也是代表日本農業部門的最大的利益集團,入會農戶超過 450 萬。在日本,約有 99%的農戶都被吸納到農協中,60%以上的各類農產品產自加入農協的農戶。日本農協擁有嚴密的組織體系,分為全國農協、地方農協和基層農協,具有嚴格等級制度?;鶎愚r協主要負責與農業生產有關的農產品收購、農業生產指導等業務,多為農戶自由組織;而地方農協和全國農協又分別由農協中央會以及分管不同業務的聯合會組成。地方農協聯合會與全國各聯合會是隸屬于農協中央會的成員。其中農協中央會的主要職能就是聚集農民的利益訴求對政府決策層施壓,以滿足農民的利益。因此,日本農協并非單純的農業組織,它甚至能在國會議員選舉中協調農村選民的選票,把維護農民利益的候選人選入國會。雖然日本的農業人口不超過總人口的 5%,但卻控制著全國 25%的選票,使政策決策部門在制定決策時,不得不考慮農民的訴求。
(2)經聯團。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簡稱經聯團,是對政府經濟決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民間組織,2002 年 5 月由經濟團體聯合會(簡稱為經團聯)與日本經營者團體聯盟(簡稱為日經聯)合并而成。新成立的經聯團綜合了經團聯的大企業成員與日經聯的地方經營團體。在成立初年,經聯團的成員企業和團體就超過了 1500 家,在為政府決策提供建議以及處理勞資關系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2.1.2 影響 TPP 加入談判的兩大利益集團代言官廳。
在是否加入 TPP 談判的決定中,代表不同利益訴求的日本經濟產業省和農林水產省之間打得不可開交。而擴大出口與農業保護成為是否加入 TPP 之爭的焦點所在。
(1)農林水產省。
農林水產省,是由日本中央政府所設,屬內閣 12 省之一。農林水產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881 年成立的農商務省,后改名為農商省和農林省等,1978 年正式更名為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省的組織機構十分龐大,在各地都設有派出機構,包括各地的農林水產部和農林水產課等。農林水產省的內部機構設置為:1 個大臣官房;5 個"內局"分別為經濟局、結構改善局、農蠶園藝局、畜產局、食品流通局,5 局下設部、科等不同等級的部門;3 個直屬農林水產省的"外局",分別為糧食廳、林業廳和水產廳。日本農林水產省擔負著保障國內農產品供給、推動農業及農村的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產業政策的實施等任務。在是否加入 TPP 談判的決定中,農林水產省代表全日本農業協會的利益。
(2)經濟產業省。
經濟產業省是隸屬于日本中央機構的直屬部門,其前身是成立于 1945 年 5月的通商產業省,2001 年之后改名為經濟產業省。經濟產業省的主要職責是提高國內經濟活力、確保對外經濟關系順利發展、保證能源資源的供應穩定等。在是否加入 TPP 談判的決定中,經濟產業省代表經濟界利益。
3.2.2 日本加入 TPP 進程中利益集團間的博弈。
為了簡化分析,我們所設立的模型假定影響日本政府做出是否加入 TPP 這一決定的利益集團有兩個:一是因為 TPP 對農業的沖擊而受到損失的農業團體簡稱為 A 利益團體,二是因為加入 TPP 而獲益的工商業團體簡稱為 B 利益團體。同時還假定每個利益集團的收益都在 0 ~100 之間。
假設加入 TPP 將給 A 團體帶來 40 的損失,記為-40,加入 TPP 將給 B 團體帶來 60 的收益,記為 60,因為日本最終做出了加入 TPP 的決定,所以我們預設加入 TPP 給日本帶來的總收益是正的。若日本做出不參加 TPP 談判的決定,我們假設短期內 A、B 兩個利益集團的收益不變,記為 0.
下面分為三種情況進行討論。第一種情況是 A 利益集團能夠左右政府貿易政策的制定,即政府不考慮 B 集團的態度,只要 A 集團支持加入 TPP,政府就做出加入 TPP 的決定,反之亦然。如表 3-1 所示。此時,對于 A 集團來說反對加入TPP 是最優選擇,而 B 集團只能被動的接受。第二種情況是 B 利益集團能夠左右政府貿易政策的制定,即政府不考慮 A 集團的態度,只要 B 集團支持加入 TPP,政府就做出加入 TPP 的決定,反之亦然。如表 3-2 所示。此時,對于 B 集團來說支持加入 TPP 是最優選擇,而 A 集團只能被動的接受。第三種情況是 A、B 兩利益集團共同決定政府貿易政策的制定,即 A、B 利益集團的力量相當,誰都無法單獨左右政策的制定,只有當它們同時支持日本加入 TPP 時,政府才能做出加入TPP 的決定,否則政府只能維持現狀,不加入 TPP.對于 A 集團來說,反對仍舊是其最優選擇,但這并不是帕累托最優的選擇,還存在改進的空間。而對于 B 集團來說,為了能夠達到利益最大化,應該讓渡一部分加入 TPP 之后獲得的收益給A 集團,讓 A 集團支持加入 TPP.這樣的話,A 集團和 B 集團的收益都會有所增加。
因此,對于 A 利益集團來說,無論 B 利益集團做出何種策略,反對加入 TPP都是 A 集團的最優選擇。然而,日本利益集團對貿易政策的影響遠沒有上述分析那么簡單,而是要復雜得多。
(1)農協的抵制與農產品市場保護嚴重問題。
由于農村覆蓋了國會 2/3 以上的議席,再加上農協對農戶的凝結力,農民和農業一直都是黨派間極力拉攏的對象。農協影響自貿區政策決策的方式主要包括:
直接求見首相或農林大臣、組織農民進行集會和游行示威、隨時向政府反映農民的利益訴求。雖然隨著日本農業的衰退,農協的影響力也日趨下降,但是農協從保護農業部門的第一需要出發,對農業保護不遺余力,這使得日本自貿區談判步履維艱。由于日本與新加坡兩國的農產品貿易規模十分有限,因此日本與新加坡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沒有對日本農業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沖擊??墒羌幢闳绱?,農協依然要求把農產品完全排除在自由貿易協定之外。在之后的日本-墨西哥、日本-泰國的自由貿易區談判中,農協繼續強烈反對日本參加自由貿易區的談判,聲稱無法接受墨西哥關于取消日本農產品進口關稅的要求,并堅決反對日本在農產品關稅減讓方面的妥協。
由于 TPP 要求在貿易自由化方面沒有例外,因此當日本政府宣布將就加入TPP 相關事宜同有關國家進行談判時,遭到了農協的強烈抵制。2010 年 11 月 10日,日本農協在首都東京舉行的大規模集會有 3000 多人參加,堅決阻止日本政府參加 TPP 談判。2010 年 12 月 14 日。島根縣農林漁業四團體在島根縣召開了"反對參加 TPP、保衛日本食品的島根縣大會",并組織農民開展游行活動,呼吁日本政府保護農業。
而同時以經聯團為首的日本產業界一直敦促日本政府應盡早參加 TPP 談判。
對于索尼、豐田這些以出口為主的日本跨國企業來說,由于 TPP 所倡導的 100%零關稅,是加大出口,避免企業向海外轉移,防止產業空心化的一劑良方。故此,幾乎所有的出口型企業都支持日本加入 TPP.2010 年 11 月 1 日,日本經聯團、日本工商會議所和經濟同友會三大日本經濟團體在東京召開緊急會議,并做出要求日本政府早日參加 TPP 相關談判的決議。日本經聯團會長米倉弘昌在 2010 年11 月舉行的 APEC 工商領袖峰會開幕式發言中強調說,日本應該根據國家利益進行綜合判斷,早日做出加入 TPP 談判的決定。
(2)不同官僚部門間的對抗。
經聯團與農協之間的利益沖突究其根本是日本自由貿易區政策形成過程中不同官僚部門之間的對抗,這種對抗由來已久。2002 年 10 月,外務省對外公布了《日本的自貿區戰略》,提出了日本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以及基本原則,并強調在多邊貿易的基礎上把貿易政策的核心放在雙邊貿易自由化上。之后,經濟產業省也出臺了《日本加強經濟伙伴的政策》,并提出了比自由貿易區的外延更廣泛的EPA 的概念。這兩個政策的出臺表明追求內容廣泛的貿易自由化戰略符合當前日本的利益。然而,農林水產省在其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問題上,農林水產省始終秉持謹慎的態度。2002 年 7 月,農林水產省在其發表的名為《日本的食品安全與農業貿易政策:聚焦自由貿易區》的報告中強調,在自由貿易區談判中需要給予食品安全足夠關注,并盡量避免由于結構調整帶來的負面影響.2003 年 8 月,農林水產省出臺了《EPA/FTA 談判中處理農林水產品的基本政策》,進一步細化了在關稅減免、雙邊安全措施和原產地規則等被列入排除項目的具體標準.
而此次日本做出加入 TPP 的決定,遭到一些從地方保護主義利益出發的都道府縣的負責人的一致反對,一再呼吁日本政黨不要加入 TPP.根據日本讀賣新聞的調查,北海道、鹿兒島縣、沖繩縣等 5 位知事堅決反對日本參加 TPP,有 30位知事認為日本對待 TPP 應該采取謹慎的態度,而表示贊成日本加入 TPP 的只有神奈川縣、靜岡縣、大阪府等 6 位知事。2010 年 10 月 7 日,日本農林水產副大臣篠原孝首先對加入 TPP 談判提出了異議,認為政府在對待這一問題上應慎重。
隨即,外相前原誠司在東京發表演說,解釋了日本為何要參加 TPP 談判,并表示不能因保護只占 GDP1.5%的農業而犧牲占 GDP 比重高達 98.5%的工商業。接著,農林水產副大臣在記者會上公開反駁前原誠司的主張,認為他是在主張日本政府放棄農業,要求前原誠司撤銷或修正其講話。2010 年 11 月 9 日,日本東北地區 6縣知事與北海道知事在新瀉召開會議時表示:反對日本參加 TPP 談判,要求日本政府在 TPP 問題上采取謹慎的態度。同年 12 月,秋田縣知事佐竹敬久對日本政府輕率做出加入 TPP 的決定進行了嚴厲的抨擊。2011 年 1 月 21 日,新瀉縣知事泉田裕言在其向日本政府遞交的請愿書中呼吁日本政府把大米排除在廢除關稅的商品之外,要求在食品安全方面堅決不要向 TPP 妥協,并表明想要拜訪農林水產省、經濟產業省、外務省和民主黨總部的強烈愿望。
在加入 TPP 的談判中,之所以會在日本經濟產業省和農林水產省之間打得不可開交,這與日本的政策決定體制密切相關。
日本實行的是代議民主制,在采行這種制度的國家中,正常的政策決定過程應該是這樣的:由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所組成的國會表達利益要求,之后由內閣制定相應政策,最后由官僚負責執行這些政策。但是,在戰后近 40 年的自民黨長期政權的支配下,日本卻形成了由官僚長期掌控政策制定主導權的"政低官高"的自下而上型的政策決定體制。這種政策決定體制并沒有因為民主黨政權的更迭而發生實質性改變,官僚依然在日本的政策決定體制中發揮一定的影響力。
在日本的政治舞臺上,中央各省廳常常代表不同的社會領域和不同的利益集團,官僚集團內部存在很強的割據性。例如,農林省已經成為農民利益的代表;而通產省的中小企業廳則成為中小企業的代表。正是由于不同省廳代表著不同的社會利益集團的訴求,在整個官僚集團的內部,不同省廳之間、同一個省廳的不同部門之間,就必然在具體的政治決策中產生沖突和對立。這種官僚集團內部的對立沖突以及博弈,對政府政策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3)民主黨內部以及其他黨派之間的博弈。
在日本民主黨內部,就是否加入 TPP 這一自由貿易協定存在嚴重分歧,大致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方是以野田佳彥首相為首的贊成派。野田首相自2011 年 9 月上任以來,多次含蓄地表示希望推動日本加入 TPP 談判。野田認為,第一,相關國家正在商定包括不在免關稅范圍之內的例外項目的種類、數量以及多長時間后進行修訂等"游戲規則".這些規則一旦確立,日本今后只有服從執行的義務,全無維護自身權益的話語權。第二,出于深化日美同盟的需要。奧巴馬極力推動 TPP,日本有必要顯示出積極的態度。第三,有必要借助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增長來提振日本經濟,防止產業空心化。
另一方是以前農林水產大臣山田正彥為首的反對派。山田正彥發起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慎重思考會"成為國會中反對政府加入 TPP的重要力量。山田正彥提出民主黨內已有半數持謹慎態度,如果政府執意加入TPP,民主黨恐有分裂危機。山田正彥等反對派甚至組成了跨黨反對同盟,采取公開演講、街頭游行等方式表達他們的利益訴求。
作為日本最大在野黨的自民黨也對野田政府做出的加入 TPP 的決定表示反對,認為參加 TPP 將使日本農業遭遇到毀滅性的打擊。2010 年 10 月 22 日,100多個具有民主黨黨員身份的國會議員召開學習會,要求日本政府謹慎對待 TPP.
作為民主黨執政盟友的國民新黨也發出反對加入 TPP 的呼聲,其黨首龜井靜香曾提醒野田,1993 年時擔任首相的細川護熙在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中同意部分開放大米市場,導致民意支持率直線下滑。"如果野田首相決定加入 TPP 談判,這個政權就會迅速垮臺。"此外,公明黨、社會民主黨、奮起日本黨同樣反對,認為現階段加入談判過于草率;社民黨黨首福島瑞穗甚至主張考慮在國會問責野田。
綜上所述,日本的利益集團對貿易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此次在日本加入 TPP 這一問題上,各利益集團更是互相博弈,進行游說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