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齡化社會的定義
目前而言各國對老齡化社會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大多采用聯合國對老齡化社會的界定條件:如果一個國家 65 歲以上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超過 7%,則這個國家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
二、中國社會老齡化的現狀
2011 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 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比為 8.87%,比 2000 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了 1.87% 個百分點。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給我國社會帶來了一系列重大問題。
三、中國老齡化的特點
1. 未富先老,未備已老
中國在 2000 年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同發達國家相比,美國步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 GDP 在一萬美元以上,日本在80 年代末期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均 GDP 是中國的好幾倍。中國在邁進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收入還處于世界中下游水平。其次觀察國內消費份額占比,10-12 歲的少年屬于消費主力,其次是 30-40 歲的中年人群。老齡化社會應該是老年人群最能拉動消費需求,但“手中缺錢、不敢花錢”卻成了老年人沒錢買單的主要原因。
2. 人口規模大,老齡化速度快
2000年我國老齡化人口占世界老齡化人口的21.4%,是同時期美國的高齡化人口數量的2.5倍,比歐洲發達國家全部的老齡人口還多。到2025年,我國的老齡化人口預計可達到20725萬人,2050年將增長為37422萬,仍居世界老齡化人口最多的國家。
中國是現在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中國老齡人口比從 4.9% 增加到 7% 用時僅 18 年,日本老齡人口比重從 4.9%增加到 7% 花了 20 年時間,而其他發達國家走過相同老齡化歷程的時間都長于日本。我國的老齡人口比重每年還在以 3.3%的速度增加。據聯合國預測,1990 至 2020 年世界老齡人口平均年增速度僅為 2.5%,而同期我國老齡人口的遞增速度為3.3%.世界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 1995 年的 6.6% 上升至2020 年的 9.3%,同期我國由 6.1% 上升至 11.5%.無論從增長速度還是比重,中國老齡化速度都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
3. 我國城鄉二元結構與農村人口老齡化占比升高相互作用
城市化使大量的農村健壯勞動力單向流入城市,農村出現許多留守老人,其中65~69歲以上的農村勞動老人占比農村勞動人口數超過60%,并且農村老人的收入較為單一,主要來自于土地耕作,他們為此獲得的收入并不高。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達2.72∶1,農村人口結構老齡化的增長是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收入的差距會讓更多的年輕勞動力外流,反過來增加農村人口的老齡化比重。
四、中國老齡化社會引發的問題
1. 社會保障壓力增大
老齡化人口的增多必然增加政府養老保障的財政支出。我國從 1978 年以來每年全國的離退休人員都在激增。到 2006年,全國離退休人員已達到 4600 萬人,年退休費用的政府支出超過5000億元。2008年我國基本實現“新農合”制度全覆蓋,但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比不到 20%,仍低于國際勞工組織的規定下限。
2. 農業勞動力的高齡化將影響我國農村的發展
我國還未達到全面農業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所以我國的農業勞動力的高齡化阻礙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老年人學習掌握新的種植技術和操作機器的能力比較低,已出現了有地無人耕作的局面,務農人員的斷層也導致農業的發展后繼無人。
五、老齡化解決對策
1. 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提高農業人口的勞動生產率,保證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2. 因為高齡人口的社會保障需要大量的財政資金,所以要鼓勵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由資源驅動轉向技術創新驅動。
3. 增加對人力資源的投入,發揮人力資本的作用。高技術型的人才能為中國帶來附加值更高的紅利形式,人力資源的邊際產量與勞動效率顯著高于人口紅利,不能只是短暫依靠幾十年的人口紅利時期。
4. 不斷完善我國養老金制度的改革。西方發達國家在保障高齡人口社會福利的養老金制度方面具有借鑒意義。一般而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政府增加財政支出,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另一類則大相徑庭,要求政府降低養老金成本,防范由養老負債給政府帶來的財政支出風險。
參考文獻:
[1] 胡鞍鋼 , 劉生龍 , 馬振國 . 人口老齡化、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證據 [J]. 人口研究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