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貿易壁壘的基本定義與理論基礎
(一)貿易壁壘的基本定義
通常意義上所指的貿易壁壘主要分為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大類。隨著產品種類和貿易類型的不斷發展,產生了新的貿易壁壘形式,主要包含技術性壁壘、綠色壁壘和藍色壁壘,三者共同組成現階段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新形式(圖1)。
(二)貿易壁壘的理論
基礎目前,學術界對于貿易壁壘的成因以及理論基礎的研究眾多,其中主流的觀點包含以下4種:商品相關信息的不對稱性是指生產者因產品利潤不會透露給消費者過多的商品信息,導致消費者不會因企業商品品質的提高而相應地提高支付意愿,產生低品質商品驅離高品質商品的現象;負外部效應原理是指當一國進口某國的商品時,會給本國的經濟發展或者醫療衛生方面帶來隱患,這種隱患也稱為負的外部性;技術水平差異是指產品貿易的進出口方向隨著生產技術由高向低的轉移發生變化,妨礙技術研發國家獲得經濟收益;公共物資供給不足技術水平差異是指因進口商品導致公共資源減少,如農藥、化肥進口可能會導致土壤遭到破壞,進而影響水源或植被。無論基于哪一種理論基礎考慮,都會存在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其相互之間的作用可為現階段的貿易壁壘提供依據。
(三)貿易壁壘的演化和形成
從經濟學方面入手,貿易壁壘也可以是一種約束規則,是利用制度的形式,在限制一部分經濟行為的同時去保護另一種經濟行為,兩者之間存在的博弈狀態也就形成了兩者之間的互通性和替代性,成為貿易壁壘的基礎形式。伴隨著經濟形態的多樣化和國際貿易中競爭狀態的影響,基礎形式逐漸演化成更加具體的形態,即派生制度。比如生產檢測技術法規、關稅、補貼和貿易管理制度等都是其中的重要表現形式。這些上層形式決定了貿易壁壘以何種形式呈現,即實際貿易過程中面臨的限制舉措。
二、美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及其國際地位
由表1可以獲悉,美國2010年農產品進出口額約占據世界總貿易額的8%和10%,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貿易國。雖然進出口份額逐年下降,但美國依舊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其貿易政策和貿易壁壘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世界農產品貿易的走向,所以研究美國農業貿易壁壘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三、美國的農產品貿易管理制度及其變化
(一)美國的農產品貿易管理制度
1.農產品貿易相關的法律體系
美國的農業貿易相關法律主要包含成文法律和法院判例兩種。法院判例作為法律的補充和解釋,保證了在實施過程中的靈活性。目前美國涉及貿易的主要有《1930年關稅法》,是美國關稅制度的基礎性法律;《1974年的貿易法》涉及非關稅壁壘以及普惠制待遇;《1979年貿易協定法》中涵蓋貿易救濟、產品評估、商品標準等規定;《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中突出了當貿易中存在傾銷和補貼時,政府部門采取相應的反傾銷和反補貼執法的權利。美國政府在上述4種法律基礎上修改而成的“301條款”,主要是針對國外貿易相關法律與美國貿易法律沖突損害美國利益時采取的單邊立法行動,意在對貿易伙伴施加外部壓力,改變其國內政策,從而為美國服務。
2.貿易政策及其管理部門
美國國會是美國貿易政策的制定者,它同時具有審批國際貿易協定和人事任命等職能。農業部、財政部和商務部等部門是政策的執行部門,國會和政府之間通過貿易政策委員會、貿易政策審議小組和國家經濟委員會聯系。貿易委員會是獨立于政府部門和國會之外的第三方委員會,主要從事對貿易政策、關稅和補貼等問題的研究,同時向政府和國會提交報告。
(二)農產品貿易管理制度的變化
1.海關使用費用的增加
《1986年統一綜合預算協調法》中,美國將商品處理費作為海關使用費的一部分,價值低于2000美元的非常規進口商品繳納2~9美元的費用;價值超過2000美元的進口商品,繳納的費用為其進口價值的0。21%,每筆清關商品繳納的商品處理費范圍在25~485美元,這一規定已經延長到2014年。雖然這部分費用意在抵消美國海關系統的運營成本支出,但是其費用的收取依據的是貨物價值,也就是收取的海關使用費用遠遠高于運營支出。對于農產品出口企業而言,不僅要支出高額的關稅,還需要支出海關使用費,極大地削弱了產品的競爭力,同時也違反了WTO的相關準則。
2.產品自動扣留
2008年美國修改了農產品的檢測流程,從自動扣留轉變為不經物理檢測的扣留,在執行過程中選取的檢測驗本僅具備典型性特征,不能代表大部分產品。檢測機構由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指定,檢測費用由產品出口商負擔。檢測報告可能會造成美國海關長時間扣留相關企業或者國家的農產品,嚴重影響出口企業的農產品出口。
3.基于反恐條件下的安全檢查
“9。11恐怖事件”后,美國政府在農產品通關環節增加了相應的安全檢查,并制定法律使之成為海關常態化檢查項目。從2002年頒布《生物反恐法》到2006年頒布《港口安全與責任法》,進一步強化了對農產品的檢查力度,而且在執行過程中對不同國家的企業區別對待,造成貿易的扭曲表現得更為嚴重,增加了通關環節中的時間和額外支出。停留時間過長,蔬菜和水果等農產品很可能出現腐爛和變質,無法進入美國市場,給出口國帶來巨大損失。
四、美國農業貿易關稅的變化
1.面臨關稅升級的風險
美國對進口農產品的關稅基本處于高位水平。根據WTO數據統計,在所有農產品中,煙草的關稅水平最高,為350%,奶制品的關稅浮動在50%~110%。與此同時,還面臨關稅升級,如進口棉花纖維長度低于28。575mm則實行零關稅,其他產品收取5%~12%的關稅。高額的關稅降低了出口到美國農產品的價格優勢,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的農業企業。除此之外,美國目前牛肉、棉花和花生等大約195種農產品面臨關稅配額限制,不利于自由貿易的發展。
2.增收歧視性稅收
美國政府對于不同地區進口的農產品增收歧視性稅收,如對葡萄酒的進口,就存在對來自不同國家的出口企業征收差別性的消費稅和營業稅,導致稅率差別的因素可能是計稅基礎不同,這種差異性稅收已經嚴重影響自由競爭的原則。
五、美國農業非關稅貿易壁壘的變遷
(一)技術性壁壘不斷加強
1.標簽制度的變化
《2002年農業法》對魚類及其相關產品實行標簽制度。美國進口的產品在沒有改變其性質的情況下需標明原產地,如果發現產品性質的改變則需要標注產地和加工地。到2009年,美國頒布的《強制性原產地標簽》對原有標簽制度進行了升級,規定僅標有美國單一標簽的農產品必須在美國國內完成生產和加工,進一步限制了對國外農產品半成品的進口。標簽政策的變化人為地延長了他國對美國出口農產品時的認證過程,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等方面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違背了自由貿易的精神,強化了對美國本土農業企業的保護,不利于經濟一體化的長久發展。
2.檢測檢疫手段和標準的變化
美國技術檢測體系錯綜復雜,中央政府和多種非官方機構參與技術法規的制定。由國別投資報告獲悉,美國非官方機構約有400多個,官方與非官方技術標準總計約9萬多個。農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時要被強制執行美國政府制定的具有行業測評資格的第三方機構認證,摒棄了國際通用和出口國檢測標準,給出口商帶來了較大的負擔。2003年美國就因檢測時間過長導致鴨梨在儲藏過程中出現黑斑病。2005年美國向WTO遞交了35項農產品的化學制劑的新標準,對他國的出口企業,尤其是中國企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2012年美國加強了對果汁類中含有的多菌靈的檢測,檢測值高于10μg/g的產品將不準進入美國市場。這一標準高于國際標準,必然增加了出口企業的成本與運營風險。
(二)國內支持的不斷增多
《2002年FSI法》中已經針對2002-2007年的農業補貼進行預算,然而在2004年,WTO已經認定該項法案違反WTO的相關規定。2004年的農業出口補貼僅為300萬美元,后來增加到2005年的2800萬美元和2006年的6300萬美元。國內支持也從2004年的42億美元增長至2005年的123。5億美元。2008年美國制定的《2008年農業法》,成為新的國內農業政策的重要法律依據,并從2012年9月延長至2013年,雖然對補貼金額進行了上限限制,但補貼總額依舊保持在高位水平。從表2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國對某些產品生產者的補貼成為其收入的主要來源,其價格競爭力也很大限度上源于美國政府的支持,同時也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201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新的農業法案,將要以保險的形式代替原來的直接支付補貼。雖然形式發生變化,但是其通過保險的形式進行補償的本質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六、美國農業經濟貿易的發展趨勢分析
1.通關壁壘存在加劇的趨勢
通關環節是農產品進入消費市場的重要一環。海關使用費、自動扣留機制和機遇反恐安全的審查都增加了通關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限制農產品進入美國的重要措施之一。農產品相對于工業產品,其儲存周期短且易于腐爛變質,這也是通關壁壘帶來的重要影響??紤]到農產品安全問題和反恐的需要,農產品的通關壁壘存在加劇的趨勢,美國對農產品出口國家和企業在運營管理和產品儲存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關稅稅率長時間維持現有水平
美國的農產品關稅近10年來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關稅配額同樣限制了農產品進口的數目,不僅能進一步削弱出口國農產品多方面的優勢,又能更好地保護美國本土企業。美國是技術密集型國家,然而很多農產品的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這也就決定了美國不會放寬對某一類或者幾類農產品的管制,防止這些農產品對國內市場造成沖擊,繼續維持農產品的高關稅。
3.技術性壁壘將更加嚴苛
技術性壁壘作為新興的貿易壁壘形式,其作用主要包括兩點:提高進口農產品的技術門檻和安全指標,有利于進口農產品的生產標準化和保障安全,進而保障美國民眾的健康權益;過高的標準和長時間的檢測流程增加了產品的運營成本,同時也可以利用技術門檻把他國的農產品拒之門外。目前對農產品的產地重視程度逐漸加深,說明美國政府更加傾向于進口某一國或者地區特定的農產品,如果想要以其他農產品打開美國市場,肯定要面臨技術性壁壘的阻礙。加之長時間、高標準的通關檢測檢疫流程,進口農產品的相關優勢也被充分抵消,預計技術性壁壘將更加嚴苛。
4.依靠巨額補貼保持價格優勢
美國是農產品消費大國,同時也是出口大國,為保證其競爭優勢,高額的補貼已經成為近10年來不斷增長的財政支出,造成了嚴重的貿易扭曲效應。新法案也沒有取消相關的國內支持政策,僅僅是通過另一種形式加以支持,所以短時間內取消國內支持,降低產品競爭力是美國政府所不能接受的。
參考文獻
[1]陶蘊芳,尚濤,馮宗憲。制度變遷視角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演化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8,9(9):98-101。
[2]佟占軍。美國農業貿易調整援助法律制度及其啟示[J]。法商研究,2009,6(134):131-138。
[3]何暉。非關稅壁壘措施對我國的影響與對策分析[J]??萍夹畔?,2008(3):582-583。
[4]羅寧。美國技術性貿易壁壘及其對我國的影響和啟示[D]。濟南:山東大學,2009。
[5]冉玲玲,盛智穎,許炟。美國農業補貼對中國主要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11(23):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