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爾吉斯斯坦的經濟轉型
吉爾吉斯斯坦是典型的內陸國,又是轉型中的欠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蘇聯的解體,包括吉爾吉斯斯坦在內的中亞國家走向了獨立,如何建設并發展本國經濟成了中亞各國人民必須面對的問題。為了擺脫蘇聯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所出現的經濟衰退,中亞各國紛紛尋求適合自己國情的經濟發展道路。
20多年來,中亞國家經歷了經濟、社會、政治的全面轉型[1].在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上,由于蘇聯經濟體制模式的失敗和對西方經濟體制的推崇,吉爾吉斯斯坦宣布放棄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變,一場激進式經濟轉軌拉開了序幕。
從轉型的基本條件來看,在蘇聯時期,吉爾吉斯斯坦建立起了發展工農業生產比較齊全的基礎設施,農業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工業實現了跳躍式的發展;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得到空前的發展,實現了義務教育,掃除了文盲,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有了極大的提高,這些成為實現國家經濟轉型的有利條件。與此同時,吉國經濟轉型也存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 “專業化”分工導致很多企業原材料和市場缺乏,難以重新扶植起來,財產極大浪費,生產急劇下滑;大部分工業消費品需要依靠其他共和國調入,對外經濟依賴性較大等。而缺乏市場經濟的傳統和熏陶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激進經濟轉軌的最大弱點。
私有化是國家對其管理權利的轉換,是吉爾吉斯斯坦經濟改革的關鍵。私有化首先在農業部門啟動,1991-1993年,吉國政府重點對小企業進行私有化改造,當時全國86.7%的商貿企業以及97.2%的餐飲和日常生活服務企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由國有轉變為私營。隨著私有化的進展,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退出國有經濟框架,私企比重日益增大,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
2000年,政府推出了新一輪私有化企業綱要和名單,對決定國家經濟命脈的電信、航空、電力、熱力等領域在內的大型國有公司進行私有化改造。
2004-2006年,繼續對上一階段未能完成預定私有化進度的大型國有企業通過拍賣國有股權、托管、租賃等方式進行改造[2].20年來,純粹的國家所有制被集體工商業、個體工商業或者是混合所有制所替代。
國民經濟結構的提升和支柱產業的替換是經濟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產業結構上,吉爾吉斯斯坦受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 “專業化”分工的影響,經濟結構不合理。吉國政府一直致力于國民經濟結構的改善,出臺經濟發展戰略,制定經濟發展的優先領域,其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變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前蘇聯經濟分工中,吉爾吉斯斯坦重點發展棉花種植、畜牧、水電行業,工業基礎薄弱。獨立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提高,但由于生產技術落后、經營方式粗放等原因,農業發展后勁明顯不足[3].工業上,由于產業結構單一、國內資金匱乏又缺少外資來源等原因,產業投入嚴重不足,工業在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并長時間保持在較低水平。至今,其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民族產業,有色金屬開采依然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國民經濟脆弱。
外貿策略上,獨立后,吉爾吉斯斯坦根據地緣優勢積極調整國際貿易策略,實行經濟聯系的多元化[4].為了保證國內商品市場的需求和外匯需求,由傳統的原料出口型向成品出口型轉變,逐漸形成了出口導向性質的外貿策略。為了實現工業化發展,吉爾吉斯斯坦一直把發展工業、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為此,吉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國民經濟的發展規劃。但從資源利用和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影響的角度來看,吉爾吉斯斯坦的經濟發展方式無疑還是一種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但是資本短缺和經濟狀況惡化成為制約吉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這也決定了其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
吉爾吉斯斯坦的經濟改革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并未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私有化進程中其經濟受到了很大影響,國民生產總值波動較大。由于經驗的缺乏和立法的滯后,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監督機制,國有企業被賤賣,少數人得利,出現了龐大的貧困者群體,兩極分化、社會不公。涉及國家命脈的大型國企、單位的對外開放,造成國家對經濟的控制能力明顯減弱,經濟易受外國操縱和控制。吉國希望在資金和技術的基礎上實現傳統產業與創新產業的結合,以實現不被邊緣化的命運,實現其躋身現代化國家行列的愿望。因此,外資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就得以凸顯。
二、吉爾吉斯斯坦引進外資情況分析
在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吉爾吉斯斯坦政府高度重視外國投資對其體制轉軌與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把吸引外資、改善國內經濟環境作為其經濟發展的重點。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吉國已經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投資合作關系,累積引資金額為32.73億美元。吉爾吉斯斯坦引進外資方式主要分為外國直接投資、證券投資、資助、技術援助和其他投資等類型。
根據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統計通訊社數據,2006-2011年引進外資的結構趨勢如圖1所示。從引進外資的變化趨勢來看,其他投資增長幅度較大,資助、技術援助和外國直接投資增長緩慢,變化相對平穩,證券投資呈現出較大的波動性,總體來看,引進外資總額呈波動性增長態勢。六年間,吉國引進外資總額由2006年的25.14億美元增長至2011年的49.48億美元,平均增長率為15%,其他投資所占比重較高,是吉國引進外資的最主要形式。外國直接投資由2006年的4.37億美元增長至2011年的8.49億美元,占引進外資總額的比重由13.3%增加到17.2%,在引進外資總額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以國際貸款為主要來源的其他投資在引進外資總額中的絕對比重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
000.
截至2010年底,吉國引進外資存量為30.68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了4.6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0%,其中 年 流 入 量 為35.72億 美 元,流 出 量 為30.59億美元。吉國引進外資的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中,歐洲開發發展銀行等國際組織所占的份額較大,達到了24%左右,說明國際組織在吉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影響力。吉國外資來源國前四位的國家中,中國占比13%,哈薩克斯坦占比10%,英國占比9%,俄羅斯占比8%,四國總共占其吸引外資總額的40%,這說明中國在吉國投資的地位有了顯著提升,也說明吉國引進外資的來源比較集中。
從吉爾吉斯斯坦外來投資的領域流向來看,外來投資主要流向加工制造業、不動產交易、租賃和消費服務、金融領域、交通與通訊等行業,其他領域則相對較少。
2010年,吉國制造業引進外資19.18億美元,占引進外資總額的絕對比重,達53.7%;不動產交易、租賃和消費服務領域引進外資5.35億美元,占比15.0%;貿易、汽車維修、家庭用品等領域引進外資4.61億美元,占比12.9%;交通與通訊行業引進外資2.65億美元,占比7.4%;國家行政管理領域引進外資1.73億美元,占比4.9%;金融領域引進外資0.87億美元,占比2.4%.中國對吉國投資的領域涉及貿易、工程承包、通訊服務、礦產資源勘探和開發、房地產開發、建筑、餐飲、運輸、旅游、娛樂以及農業、食品加工等眾多行業,涉及行業廣泛。不過單個項目的投資數額都較小,一般來說在百萬美元以下。
三、吉爾吉斯斯坦投資環境分析
在吸引外國投資方面,吉爾吉斯斯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引資規模相對較小,外資來源地比較集中,投向領域分布也不均衡。這可能與吉國實體經濟發展、投資環境以及為外國投資者提供的優惠政策和便利條件有關。
吉爾吉斯斯坦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遠離海洋、沒有出???,是個多山的國家。在以海運為主要運輸方式的今天,公路、鐵路為主的運輸方式,運量少、成本大,典型的內陸國特點成為外國投資引入的制約因素。礦 產 資 源 方 面,已 探 明 的 礦 床、礦 點 有2 000多處,汞、銻、黃金儲量尤其可觀[5].豐富的礦產資源對外國投資者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吉國是地區小國,特別是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相對匱乏;另外,礦產資源所在區域地勢一般較高,自然環境差,運輸不便,也使得項目的額外成本增大。水資源方面,河流地表徑年流量達450億立方米~600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6],但是受中亞地區的水資源矛盾以及水力發電季節性的影響,吉國豐富的水資源并沒有在其引進外資中發揮應有作用。20多年來,吉爾吉斯斯坦逐漸形成了完全開放的市場經濟模式。在政治局勢上,1991-2004年一直保持比較穩定的狀態。
2005年3月發生“郁金香革命”,2010年的政府再次不正常更替使得外國投資活動受到重創,打擊了外國投資者的投資信心。社會穩定性方面,外商在當地的經濟安全、人身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脅,打擊了外商在吉國投資的熱情,削弱了對外資的吸引力。另外,吉爾吉斯斯坦政府的腐敗現象也比較嚴重,官員腐敗的行為嚴重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政策執行力。外國投資者進行投資成本核算時往往會考慮行賄的灰色成本,并將其納入是否值得投資的成本核算之中,影響了投資者的決策。
吉爾吉斯斯坦政府對外國投資采取積極鼓勵的態度,并從立法方面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保護。相繼制訂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對投資主體、投資市場準入條件、海關管理、外匯出入境管理、勞務、工商登記等作了明確的規定。目前,吉爾吉斯斯坦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外商投資的立法體系,投資的法律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是投資立法多為法律層面,缺少法規、條例層面的立法,可操作性差;執法過程中存在執法權力濫用、海關程序缺乏效率、行政官員腐敗等現象,這些對投資者的中長期決策和投資信心造成一定影響。
2008年,新稅法的頒布,對外資企業給予了較多優惠,新的稅法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關銳等方面都給予了一系列優惠。增值稅的稅率從20%降到12%,并具體規定了免繳增值稅的商品和服務名錄。企業所得稅為10%,小型貿易公司所得稅稅率為6%~4%.《吉爾吉斯共和國自由經濟區法》對自由經濟區的投資作了具體的優惠規定。稅收優惠、自由經濟區投資優惠政策等在引進外國資本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及生產服務技術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導外商投資出口型企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對引進外資具有很強的吸引力[7].
20世紀90年代,吉爾吉斯斯坦經濟陷入了全面的危機之中,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1996年經濟開始復蘇,除個別年份外,經濟總體上呈增長態勢。根據世界銀行網站數據,2011年人均GDP首次突破千美元大關。產業結構方面,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有色金屬和基礎原材料開采,產業結構不平衡。交通基礎設施方面,公路在交通運輸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公路運輸占吉國貨運總量的90%以上,客運總量的99%以上。2001-2011年,吉爾吉斯斯坦平均通貨膨脹率高達10.9%.從總體上來看,吉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還居于欠發達國家行列。
這勢必會影響外商的投資選擇,降低了外資吸引力。四、中國投資吉國前景分析吉爾吉斯斯坦經濟轉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完成了向私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體制過渡,建立了市場經濟制度,但是并沒有使吉國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私有化過程加劇了兩極分化、社會不公,國家對經濟的控制能力明顯減弱;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經濟轉型并沒有使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升;資本短缺和經濟狀況惡化成為制約吉國經濟改革的根本原因。
吉爾吉斯斯坦政府希望通過引入外資、特別是外國直接投資彌補國內資金需求,帶來技術、管理經驗等以促進經濟發展。吸引外資作為吉國經濟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轉型的成功與否反過來影響引資及其環境。良好的投資環境是更好吸引外資的重要條件,也是經濟轉型成功的體現。獨立20余年來,吉國引資規模不斷增大,但是轉型時期的不景氣以及較差的投資環境限制了外資的進入,產業結構得不到優化調整,依然保持著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沒有發展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產業。吉爾吉斯斯坦一直在探索適合本國經濟發展的道路。中吉投資合作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中國已成為吉爾吉斯斯坦舉足輕重的投資伙伴國。
隨著中吉兩國上合組織框架內合作的加深、中國向西開放的深化、吉國投資環境的改善等,中吉投資合作必將迎來良好的合作前景。
中方企業在吉爾吉斯斯坦投資的領域選擇方面,除了傳統的礦產資源勘探與開發、貿易、有色金屬、房地產開發、餐飲等行業外,農業特別是現代種植業已成為中方企業投資的重點;交通運輸、通訊等基礎設施作為吉國鼓勵外資的重點領域,中方企業在相應工程承包上有著一定的優勢;雖然加工制造業是外國直接投資進入的主要領域之一,但很長一段時間內,工業品特別是輕工業品依舊是吉國急需的產品,中方企業在此也有著很大的優勢;另外,旅游業將成為吉國發展的重點方向,中方企業應積極進入。
參考文獻
[1] 楊恕.轉型的中亞和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23-144.
[2] 吳宏偉.中亞地區發展與國際合作機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61-89.
[3] 王沛.中亞五國概況[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245-268.
[4] 王維然,依馬木阿吉·艾比布拉.吉爾吉斯斯坦對外貿易流量經驗分析[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0(1):17-21.
[5] 李東陽,鮑洋.俄羅斯和中亞四國投資環境評價[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12):75-79.
[6] 胡振華.中亞五國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52-68.
[7] 張熠.吉爾吉斯斯坦投資優惠的法律制度[J].法制與經濟,2010(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