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效益逐漸顯現.然而,限于生態服務的公共產品無法市場化特征,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生態建設者和保護者的利益,對戰略持續實施構成了威脅.因此,實施生態補償迫在眉睫,生態補償也一直是我國需要迫切解決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1].
生態補償(eco-compensation)是以調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通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核算和價值轉移,使生態環境保護者保持持續開展生態建設能力的一種公共制度[2-3].
一直以來,區域生態補償依據爭議不斷[4].生態系統服務具有公共物品及外部性屬性,政府需要建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以提供足夠的、持續的生態服務[5].基于個體與集體理性博弈的現實,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構建成為打破困境和構建新平衡的途徑[6].
目前,東部地區的浙江、福建、安徽、江蘇等省已率先實施了生態補償,而作為生態建設重點省份的寧夏尚未實施,急需創新試點.涇源縣是黃河支流涇河的源頭,是我國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的核心區域.受自然條件、開發歷史、地理位置、人口規模等多因素制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是我國反貧困高度關注的區域之一,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 135元,僅為寧夏平均值的67.1%,是全國平均值的54.1%[7].
實施生態補償,對該區域生態保護和反貧困,以及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1涇源縣生態資源與水資源
涇源縣地處陜北隴東黃土高原和隴西黃土高原的交界處,屬六盤山核心區.六盤山阻擋暖濕氣流,帶來了豐富降水,孕育了以森林為主要生態系統的繁盛景象,主要包括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截至2011年末,涇源縣林地為79 838.32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0.59%,活立木總蓄積達1 735 916.8m3,林木覆蓋率居寧夏各縣(區)之首,有黃土高原"綠島"之稱[8].
涇源縣因涇河發源地而得名,水資源豐富,由南向北主要有涇河干流及其支流新民河(咀河和先進河)、東峽河、盛義河、秀水河、羊槽河(胭脂河)、沙塘河(暖水河)、頡河等8條較大河流,水資源總量為1.999×108m3.涇河越涇源縣,在柳家河壩入甘肅平涼,抵陜西高陵縣匯入渭河,全長455.1km,流域面積為4.54×104km2,包括寧夏東南部、甘肅隴東、陜西關中西北部等32個縣市,總人口640萬[7].
2涇源縣生態資源與水資源補償標準
2.1生態資源補償標準的估算
1)從實際可行原則出發。由于生態補償主要基于對生態服務功能跨區外溢的補償,對區域自身的產品和服務不在計算之列,而全球性外溢由于牽扯國別談判等不適宜計算,也予以剔除.筆者主要計算對區域、流域、國家的服務價值,確定氣候調節、水文調節、廢物處理、保持土壤、休閑娛樂和文化5個部分.
2)根據涇源縣在寧夏生態功能區劃中的地位,結合本地實際,通過專家訪談和問卷,設定涇源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重要性等級".根據涇源縣占寧夏南部山區人均GDP的比例關系計算其支付能力,利用生態系統類型面積占縣域區域總土地面積比例確定區域異質性系數,最后根據這3個系數的乘積,確定涇源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重要性系數"[9].然后,根據涇源縣實際情況,僅考慮森林、草地、農田和水域的生態服務價值,用重要性系數乘以"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當量",算出"涇源縣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當量".
3)選取小麥、玉米、薯類、蔬菜、油料和豆類等為主要糧食作物,統計涇源縣2010年的各類生態系統播種面積、價格和單產,計算涇源縣單位面積農田食物生產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為9 643.84元/hm2.用單位面積農田食物生產服務功能經濟價值與當量因子及對應縣內分布面積相乘,得出涇源縣各類生態系統總生態服務價值(表1).由表1可知,森林在涇源縣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中最為重要,其次為草地、農田.求和得到涇源縣生態系統總生態服務價值為10.48億元.
2.2水資源補償標準的估算
以亞洲銀行和世界銀行建議的方法估算用水戶的水費支付意愿.
參照《陜西統計年鑒(2011)》《甘肅統計年鑒(2011)》《寧夏統計年鑒(2011)》數據,選取能反映涇河流域各市縣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指標:第一產業產值、第二產業產值和居民總收入,計算各個指標占涇河流域國民生產總值分別為20.56%,62.73%,0.057%.
根據以上比例,涇源縣境內年平均匯入涇河水量為14 516.49萬m3,確定下游地區第一產業用水總量為3 595.075 8萬m3,第二產業用水總量為10 920.420 6萬m3,城鄉生活用水總量0.993 7萬m3.應用涇源縣分用水部門水價(流域市縣最低價)[10],作為用水補償價格,確定的農業用水補償價格為0.338元/m3,工業用水補償價格為4.316元/m3,居民生活用水補償價格為1.099元/m3.
用各部門用水補償價格分別乘以涇河流域各部門產值占總GDP的比例(20.56%,62.73%,0.057%),再乘以匯入涇河水量(14 516.49萬m3),匯總得出涇源縣流域生態補償總額為4.03億元.
以上估算表明,涇源縣生態資源及水資源存在巨大價值,充分反映了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實施以來,涇源縣廣大人民群眾為當地生態環境保護,為包括寧夏東南部、甘肅隴東、陜西西北部等32個縣市的涇河流域的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我國維護保障生態安全、社會穩定、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功不可沒.
3涇源縣生態建設補償機制
3.1國家是生態補償機制的組織者和權威主體
根據目前我國行政體制特點,跨行政區的政策、資金協調難度較大.根據《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國務院令第435號):國家作為全民利益的集中代表,在我國生態補償機制中始終占有主導性地位,是生態補償機制最重要的義務主體.
因此,與主體功能區建設相對應作為限制開發區的涇源縣生態資源,建設者、保護者與涇河下游眾多受益者之間直接磋商補償交易的可能性很小,只能從國家層面組織和協調,才具有可操作性.另外,作為涇源縣生態資源的受益者之一和直接管理者,寧夏政府應分擔部分補償任務.
3.2涇河源生態資源建設者、保護者是自然受益者
就補償客體而言,在涇河源區內,為以森林資源、水資源為主的生態資源保護做出犧牲和奉獻的企業單位和個人,理論上都應該成為補償對象,主要為涇源縣政府、企業和農民.但由于數量龐大、補償環節較多,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由代表企業和個人利益的涇源縣政府作為具體執行者,補償以后,把本縣企業、農民作為間接補償對象.
自身補償方面,由于市場價值的食物生產和原材料生產,非市場價值的氣候調節、維持生物多樣性未計入補償范圍,參照寧夏地方發展水平進行生態服務價值修改,按照全國同步、平等具有發展機會的原則,將自身補償額剔除.涇源縣歷年生態建設投入量大,屬全國貧困縣和西部少數民族聚集區,自身"造血能力"差、財力有限.因此,在生態補償中,應免除涇源縣生態補償的資金配套.
3.3補償以服務民生、持續提高生態效益為原則
人們的環境權應該是平等的,發展權也應該是平等的.對涇源縣生態資源進行補償的根本是維護該縣因在退耕還林還草、生態保育、水資源保護中付出勞動、轉變生活方式、增加生活成本、損失發展權利的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并通過政府扶持補貼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改善生活條件;并以此為基礎,提高群眾持續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因此,生態補償中應堅持服務民生、持續提高當地生態效益的總體原則.
具體補償中,應充分體現以下原則:
1)任務分攤原則.
由國家,受益于涇河的下游寧夏、甘肅、陜西,在國家統一組織下,商定補償比例,提供補償.
2)有效性原則.
目前我國部分地區生態補償意愿未能達成的主要原因是短期內的操作成本過高、行政隸屬協調難度大,長期會增加補償方的發展成本進而影響發展速度.因此,生態補償機制要將長期效應和短期效應結合起來,保證生態補償的有效性.
3)造血式補償原則.
根據利益受損情況,應著力改善該縣生產和生活基礎設施、市場條件,并更多地提升廣大群眾的文化技能素質,達到推動其走上良性發展道路的目的,避免單一輸血式扶持,以利于該縣的長遠發展.
4)共享共建原則.
對該縣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成果,應充分考慮國家、寧夏、涇河流域32個市縣受益者的分享和監督權利,并最大限度輸出生態效益.補償本身連接生態保護者與生態服務受益者,是一種共同協作發展的模式,應嘗試由該縣和相關省市按照合理的分工,協調進行生態建設.其中,涇源縣負責實施保護和建設,涇河流域和寧夏、國家分攤保護建設費用,同時也有權利派出監督和技術人員直接參與建設和提供指導.
3.4采取資金直補和建設發展項目進行補償
1)資金直補.
受生態保護的影響,涇源縣傳統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每年因燃料改變而造成的價值總損失7 035.525萬元,每年因"退耕還林"造成涇源縣失地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價值總損失為6 539.4萬元,因六盤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成立造成當地傳統居民的價值總損失為1 194.7萬元,總計價值損失為1.48億元/a.
這3部分為居民直接損失,嚴重脅迫居民生活質量,因此,國家應給予直接補貼,以保障該地居民生活質量,改善生活水平.
2)建設發展項目.
涇源縣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落后,人均收入不足寧夏平均的70%,與鄰近周邊省市還有很大差距,屬六盤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域經濟實力不強,發展方式粗放滯后,扶貧開發、脫貧致富的歷史任務十分艱巨;社會事業發展仍然落后,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依然薄弱;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比較突出,生態建設與縣域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急需有重點地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以點帶面,集中解決制約該縣發展的關鍵問題.
4討論
在寧夏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涇源縣等六盤山區被劃為限制開發生態區范圍,其主體功能被定位為生態的保育和恢復.主體功能區劃完成后,在一定時期內,這種差距將有拉大的趨勢.涇源縣作為最貧困的"三西"地區的一部分、我國回族的主要聚居區,生活條件惡劣,發展困難,但作為六盤山綠色區域的核心部位,其生態建設意義重大.
涇源縣作為限制開發生態區,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并非是限制發展,而是讓其在生態保護、提供生態產品、保護生態安全的前提下,發展綠色和環境友好型產業,但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發展途徑選擇的難度,使其為更大區域的整體發展做出犧牲,那么由生態受益的區域對其進行生態補償則是必要和必須的,這樣才能實現民族的和諧與共同發展[13].
5結語
通過對涇源縣生態資源和水資源生態服務價值補償進行測算,確定涇源縣為區域生態環境做出了重大貢獻,應該對涇源縣生態資源和水資源進行補償.涇源縣生態服務價值補償為10.48億元/a、水資源價值補償為4.03億元/a、生態建設專項經費配套投入為0.31億元/a,合計應補償資金14.82億元/a.
對提供了高價值生態系統服務、貧困落后的涇源縣,由生態受益區域和涇河下游區域提供生態補償,可提高該縣可持續發展能力,保障生態環境建設的持續加強.同時,政府應建立科學有效且兼顧補償方、受償方的生態補償機制和途徑,以資金直補和建設發展項目為主體,從而實現有序的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陳冰波.主體功能區生態補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