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轉變寧夏經濟發展方式的難點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寧夏經濟社會盡管取得了巨大成績,但發展中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發展受資源環境的約束較強,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業結構水平低,城鄉山川發展一體化水平不高,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十分艱巨.
1.經濟發展水平低,發展差距大.
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粗放擴張,物質資源消耗大而效率不高,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較大.2013年,寧夏人均GDP、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4.1%、80.4%和82.8%;與東中部地區發展差距更大.
2.產業發展不協調,結構水平低.
寧夏產業發展水平不高,"一產不精、二產不強、三產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農業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工業"兩高一資"結構特征明顯,重工業比重高達84%,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條短,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低.服務業發展不足,對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弱,服務業增速連續9年低于GDP增速,2013年僅占GDP4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四個百分點.
3.基礎設施條件差,支撐能力弱.
寧夏鐵路運輸能力嚴重不足,每年鐵路貨運缺口約2000萬噸.對外航線少,旅游旺季一票難求現象比較常見.水資源短缺,工程型缺水、資源性缺水并存,且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年可利用水資源總量41.5億立方米,其中92%以上集中在沿黃經濟區,農業用水占90%以上;水利設施老化嚴重,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浪費并存,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個百分點.
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公共服務設施仍不能滿足群眾基本需求.
4.山川發展不平衡,扶貧開發任務重
寧夏山川發展差距大,貧困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大難題.沿黃經濟區素有"塞上江南"之稱,以全區43%的國土面積集中了全區64%的人口、90%的經濟總量和94%的財政收入.中南部地區以"苦瘠甲天下"著稱,2013年人均GDP為8237元,僅為全區平均水平的29%;財政自給率僅為7.3%;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128元,相當于全區平均水平的74%.按照國家新確定的2300元的貧困標準,還有貧困人口近100萬人,占當地總人口的40%,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貧困面最廣、生存條件最差、發展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
5.自主創新能力弱,高端人才少
2013年,寧夏R&D占GDP的比重為0.8%,比全國水平低1.28個百分點.科研院所少,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高技術企業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成果儲備稀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及重點領域的領軍人才少.
6.生態環境脆弱,節能減排壓力大
寧夏地處騰格里、毛烏素、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包圍中,沙化面積占自治區國土總面積的2/3,是我國四大沙塵暴策源地之一和沙塵暴進入祖國腹地的主要通道,生態環境脆弱,節能減排的壓力巨大.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干旱程度不斷加劇,貧困問題與生態問題交織,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難度依然很大.
7.對外開放度不高,國際化水平較低
寧夏地處我國內陸,既不靠海,也不靠江,更不靠邊的"三不靠"區位劣勢,使寧夏接受世界市場和國內經濟核心區的有效輻射和帶動作用十分有限.對外通道、融資平臺、信息和中介服務"三不健全"的對外經貿體系影響了寧夏外向型經濟的發展.2013年,寧夏進出口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7.9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8.16個百分點,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十分有限.
二、加快轉變寧夏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
1.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第三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寧夏產業結構層次低,高投入、高污染、資源型的"兩高一資"問題突出,因此,寧夏要把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高端化、低碳化、高技術化、高效化的產業發展方向,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實施"戰略新興產業倍增計劃"、"三個千億元投資計劃"和服務業"提速計劃",加快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將寧夏建設成為以現代農業為基礎、新型工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聚集區.
2.著力調整優化需求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向依靠投資、消費、出口協同拉動轉變.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目前寧夏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消費和出口不足,應科學處理好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的關系.應借助國家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大戰略,積極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試驗示范區.
重點是:一是著力擴大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貿易,努力增強出口對寧夏經濟發展的拉動力;二是著力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把擴大消費需求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實施擴大就業戰略、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培育消費熱點,挖掘需求潛能,形成有能力消費、有地方消費、無后顧之憂的消費新局面,不斷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三是著力調整優勢投資結構,通過"優化存量、擴大總量、夯實基礎"等措施,以項目帶動促進投資增長,集聚生產要素,提升產業結構層次,以增量優化促進存量調整,大幅提高投資水平和效益.
3.著力調整優化城鄉、山川結構,促進經濟增長由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山川一體化發展轉變.化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統籌地區協同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選擇和客觀要求,寧夏城鄉發展差距大、山川發展不平衡,應以實施沿黃經濟區發展戰略和生態移民戰略為重點,以推進農民市民化作為突破口,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著力點,積極化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逐步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山川一體化發展.
積極引導生產要求、重點產業和人口向寧夏沿黃經濟區相關城市集聚,向各級城鎮特別是區域中心城市和重點中心鎮聚集,扎實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農民工轉為城市居民;以解決農村公共服務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問題為重點,加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顯著增強基本公共服務產品供給,努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讓全區人民共享發展改革成果.
4.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管理創新提高轉變.寧夏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資不高,創新人才缺乏,更應把自主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力支撐,以創新驅動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搶占制高點、培育未來發展新優勢.
應加快實施"科技興寧"和"人才強寧"兩大戰略,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積極打造科技創新新平臺,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產業化.力爭在關鍵領域攻克一批核心技術,集成整合一批成熟技術,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園區和基地,形成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帶,爭取有單項技術或優勢產業技術的研發與示范應用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
5.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促進經濟增長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加強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妥善應對氣候變化,關系全區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生存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著力抓好的重大戰略任務.要把發展低碳經濟放在"兩型社會"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開發推廣低碳技術,強化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在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之間走"綠色發展道路".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加快轉變寧夏經濟發展方式的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各項任務的落實有序,科技有序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在加快轉變寧夏經濟發展方式和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應突出強調政府轉型,不能再把追求GDP的高速增長作為主要目標,而應把做好公共服務放在第一位.努力實現從"經濟管制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
(三)建立科學的干部考評指標體系
應建立轉變寧夏經濟發展方式的統計體系和考核評價機制,逐步完善干部考核評價辦法,完善考核指標體系,突出對優化結構、自主創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考核評價,并根據考核評價的結果實行績效獎懲和行政問責.使考核評價體系真正成為寧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風向標",使轉變發展方式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自覺行動.
(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
寧夏地域面積小,人口少,改革成本低、風險小,政策疊加效應明顯,具備在欠發達地區開展體制機制創新的良好條件.應加大在行政管理體制、戶籍管理、土地、所有制、財政體制、投資體制、價格和收費等相關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力度.
著力構建開放、靈活、有效率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寧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強大動力和科學的體制保障.
(五)建立健全科學的監督管理機制
建立健全促進寧夏新能源、新型建筑節能、綠色采購、廢舊物回收利用等法律法規,制定更加嚴格的節約資源的強制性能效標準,鼓勵資源要素的集約利用,重點對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制定強制性耗能限額標準,健全重點耗能產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場準入制度.強化執法監管力度,加大對破壞和污染環境企業的懲處力度.
(六)強化政策引導在認真落實國家和自治區已出臺的關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各項優惠政策的同時,動態制定有利于我區調整經濟結合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其他相關政策,加大對轉變發展方式的支持政策支持力度.
參考文獻:
[1]張進海。寧夏經濟藍皮書[M].黃河出版傳媒集團,2014.
[2]常修澤。改革的空間與四點方略(《經濟決策參考》內部資料),2013(01)。
[3]寧夏發展改革委。寧夏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匯編[M].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4]王一鳴,等。調整與轉型-中國發展戰略和中長期規劃研究[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