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套利視角下我國資本管制有效程度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資本管制程度測算方法的文獻綜述
【第三章】境內外人民幣遠期市場間的套利機制分析
【第四章】基于AB-SETAR模型的資本管制程度實證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我國資本管制有效性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摘 要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此前涌進新興經濟體的國際資本迅速逃回歐美等發達國家,給發展中國家造成諸如流動性不足,資金短缺和經濟衰退的負面沖擊。
中國通過實施資本管制有效抵御了國際短期資本流動對國內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帶來的沖擊,保障了國內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因此,準確測度出我國資本開放的實際程度,對我國下一階段穩步推進資本項目自由化改革至關重要。
本文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以及本文的創新點和不足。第二部分重點對資本管制程度的兩類測度方法--基于政策制度(dejure)的方法和實際效果(de facto)的方法--分別進行較為詳細的文獻綜述和方法優劣比較,并給出本文選擇后一方法進行研究的原因。第三部分分析了境內外人民幣遠期市場間實際上存在的兩類套利機制,并詳細闡述了能夠直接利用套利成本來衡量資本管制程度的原因,以及套利行為與熱錢流動之間的關系。第四部分首先介紹了AB-SETAR 模型并對模型對本研究的適用性進行了探討,然后利用 AB-SETAR 模型對樣本區間內的上下套利邊界進行測算。第五部分為結論總結并給出未來研究展望。
本文的基本研究結論指出,自 2006 年 11 月 27 日起到 2013 年 4 月 6 日的這段時間里,中國資本管制的實際程度在逐漸減弱。資本管制的方向在第一階段為重點管制資本流出,在第二階段為重點管制資本流入,在第三階段重新變為重點管制資本流出,在第四階段則實現了均衡管理。此外,本文的研究結論初步佐證了中國資本管制的有效性,進一步的研究可以結合制度的變革對資本管制的有效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資本管制;人民幣遠期;門限自回歸
目錄
第 1 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創新與不足
第 2 章 文獻綜述
2.1 資本管制的定義
2.2 資本管制程度測算方法的文獻綜述
2.2.1 基于法律規定的資本管制程度測算方法
2.2.2 基于實際效果的資本管制程度測度方法
第 3 章 境內外人民幣遠期市場間的套利機制分析
3.1 境內外人民幣遠期市場簡介
3.1.1 境內人民幣遠期市場的發展與現狀
3.1.2 境外人民幣遠期市場的發展與現狀
3.2 境內外遠期市場的套利機制分析
3.2.1 境內外人民幣遠期市場的主要套利方式
3.2.2 套利成本與資本管制程度
3.2.3 套利行為與熱錢流動
第 4 章 基于 AB-SETAR 模型的資本管制程度實證分析
4.1 模型簡介及適用性分析
4.1.1 SETAR 模型簡介
4.1.2 SETAR 模型在本文中的適用性分析
4.2 數據選取和檢驗
4.2.1 數據來源與處理
4.2.2 滾動一階自回歸檢驗與 BP 間斷點檢驗
4.2.3 序列線性檢驗(Linearity Test
4.3 AB-SETAR 模型的回歸結果
4.3.1 描述性統計
4.3.2 回歸結果
第 5 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5.1 研究結論
5.2 研究展望
5.2.1 方法改進
5.2.2 數據改進
5.2.3 資本管制有效性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