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鄉一體化發展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本質在于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縮小城鄉差異。為了探索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縣域經濟發展路徑, 本文首先從經濟基礎、區域發展的不均衡性以及工業城鄉二元化三個方面對現階段縣域經濟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最后從建立縣域經濟產業集群、促進縣域經濟的均衡發展以及城鄉統籌發展三個方面論述了具體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 縣域經濟; 發展路徑;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 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必由之路[1]。在城鄉一體化背景下, 縣域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現階段必須要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角度入手完善縣域經濟發展路徑, 才能促進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縣域經濟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分析
1. 經濟基礎相對較為薄弱
長期的城鄉二元發展模式導致現階段我國縣域經濟基礎相對較為薄弱, 與城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所提供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6\\) 》顯示, 在400個樣本當中, 只有32個樣本縣域經濟總額超越了所屬城市的10%, 在百強縣中也只有6個縣經濟增長速度超越了所屬城市。根據報告中所提供的數據2016年我國縣域經濟總體增長速度相對于2015年下降了2.26個百分點。從中可以發現現階段我國縣域經濟發展與城市地區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經濟基礎相對較為薄弱。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當中: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 產業內部結構明顯失衡。2015年, 我國城市地區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平均比重分別為10.2:43.5:46.3, 而縣域經濟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平均比重分別為33.4:23.4:43.2, 從中可以發現, 縣域地區在以工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方面與城市地區相對較為薄弱, 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依然在農業等第一產業當中[2]。二是縣域經濟產業集群程度相對較低。產業集群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有力的組織形式, 通過產業集群的形成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從總體上來看, 當前階段大部分縣域經濟發展都無法形成強有力的集群。尤其是在偏遠地區, 無法充分利用中心城的輻射效應, 只能依賴于自身產業發展, 但是由于經濟基礎相對較為薄弱, 自身無法形成強有力的產業集群。此外, 還有部分縣區因為發展規劃問題, 整體產業結構“大而全”, 也無法有效形成強有力的產業集群。三是金融體系不夠完善[3]?,F階段農村信用社是我國縣區最重要的金融機構, 農村信用社金融服務主要針對于農業生產, 無法為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撐。另外, 金融服務種類也相對較為單一, 目前階段在縣域經濟體當中金融服務基本還局限在存貸方面, 電子商務、信用卡等現代金融服務在縣域經濟體中的滲透力度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2. 縣域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均衡性
我國的經濟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地域性, 這就必然導致我國的縣域經濟發展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均衡性, 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縣域經濟發展梯度較為明顯, 我國統計局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16》中的數據顯示, 2016年我國2073個縣中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5億的縣有1326個, 占64%, 國內生產總值超過60億的縣有234個, 占11.3%, 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億的有81個, 占3.9%, 從中可以發現, 現階段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梯度性, 但是從總體上來說大部分縣域經濟發展都相對較為落后;根據筆者的調查研究發現, 占據第一梯度的縣人口往往相對較少, 而第三梯度的縣人口則明顯較多, 從人口結構角度來看, 這種不均衡性更加明顯[4]。二是改革開放之后, 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一直處于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 發展較為迅速, 而中西部地區由于自然資源、地理條件以及政策扶持力度等因素的影響, 長期發展較為落后, 尤其是縣域經濟發展存在較大的阻力, 因此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存在著明顯的不均衡性。2016年昆山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3160億, 而新疆塔克庫爾干自治縣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有8億[5]。三是政策扶持力度存在明顯差異。由于縣域經濟力量一直相對較為薄弱, 因此, 對政策扶持力度具有一定的依賴性, 尤其是民營經濟對政策扶持的依賴性更高, 但是在最近幾年當中我國的縣域經濟發展在政策扶持力度方面也出現了明顯的不均衡性。首先, 不同地區貧困縣的標準存在著明顯差異, 由于區域差異的影響導致中西部地區大部分縣域經濟發展得不到必要的支撐;其次, 不同地區在產業結構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導致政策扶持力度之間的差異, 中西部地區主要是以第一、第三產業為基礎, 而東南沿海地區則是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 不同產業對扶持政策具有不同的需求, 也會形成不同的經濟效益, 中西部地區由于產業結構所導致的扶持力度不足最終導致不均衡性明顯增大[6]。
3. 工業化進程存在明顯的城鄉二元化特征
城鄉一體化需要實現城市地區與縣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從現階段城市經濟結構與縣域經濟結構的差別來看主要在于工業化進程, 即大部分縣域經濟在工業化進程方面都相對較為滯后, 與城市地區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從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結構來看, 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在經濟結構中所占據的比重較低, 以工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 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頂層戰略的實施導致我國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速。但是從總體上來看, 現階段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依然是以城市地區為主。麥肯錫咨詢公司所提供的《中國制造業現狀分析報告2016》中的數據顯示, 2016年浙江、廣東、江蘇以及福建四個省份制造業總產值大約為1.62萬億美金, 相比于2015年提高了22個百分點, 但是從這四個省份的制造業投資地理空間位置來看, 超過34%的制造業企業位于南京、深圳、杭州、上海等一線城市, 53%的制造業企業位于泉州、蘇州、寧波等二線城市, 只有廣東省與福建省的部分縣具有一定規模的制造業企業, 江蘇地區只有江陰與昆山兩個縣級市具有制造業企業。與東部地區相比, 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在工業化進程方面要明顯落后于城市地區, 甘肅、西藏以及內蒙三個省份超過63%的縣幾乎都沒有具有一定規模的制造加工企業。從中可以發現, 現階段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在工業化進程方面要明顯滯后于城市地區, 已經逐漸背離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
二、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縣域經濟發展策略分析
1. 聚集產業發展要素, 建立縣域經濟產業集群
在城鄉一體化背景下, 從產業集群角度入手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是縮小城鄉差異, 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根本所在。從我國現階段已有的發展經驗來看, 如何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有著不同的實施路徑與發展方式, 各個地區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 制定合理的發展策略才能促進產業集群的有效實現。但是聚集產業發展要素是建立縣域經濟產業集群的根本方法。產業發展要素的聚集有利于縣域經濟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投資環境的改善, 形成聚攏效應, 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 樹立起自己的品牌, 最終建立縣域經濟產業集群, 產業發展要素聚集主要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自然資源與已有產業的開發與利用, 自然資源與已有產業是縣域經濟已經具有的發展條件, 是實現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所在, 也是縣域經濟的優勢??h域經濟需要高度重視自身已有的自然資源與產業, 通過科學規劃, 完善發展路徑, 實現產業規模的壯大, 最終實現產業集群的實現。同時在進行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時必須要進一步做好可持續發展規劃, 盡量利用可再生資源創造經濟價值, 例如可以利用當地的生態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建設。自然資源與已有產業開發必須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條件之上, 現階段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通過多種途徑吸引優質投資資源, 為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經濟基礎。另外, 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建設, 降低企業貸款門檻, 同時建立專項發展基金扶持具有潛力的企業與創新型企業發展。三是調整產業結構。目前階段縣域經濟結構存在著明顯的不合理特征, 第二產業占比相對較低, 這對于未來一段時間縣域經濟發展與城鄉一體化的實現都存在著較大的弊端?,F階段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要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轉型, 強化第二產業發展。
2. 促進縣域經濟的均衡發展
我國人口眾多, 超過70%的人口都屬于縣域人口, 縣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必然會導致整體發展的不均衡性。針對于當前階段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明顯不均衡現象, 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必須要制定對應的發展策略, 實現縣域經濟的均衡發展, 具體來說主要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 從客觀上來說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是我國需要長期面臨的基本現象, 只有通過長期的發展才能逐漸消除這種不均衡性。目前階段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要制定具有可持續性的長期發展規劃, 充分利用自身優勢, 優化發展環境, 提升經濟增長速度, 實現真正的協同發展。二是完善縣域經濟發展扶持制度。針對于現階段我國對貧困縣的評定指標存在一定缺陷, 從而導致扶持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基本現象, 當前階段必須要進一步完善縣域經濟發展扶持制度, 實現扶持資源的優化配置。另外, 在加強對貧困縣扶持力度的同時, 還必須要立足于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現象, 針對不同產業結構給予不同的扶持方式, 例如, 對于以新型產業為主的縣可以給予必要的發展扶持資金, 而對于以第一產業為主的縣則可以給予必要的稅收減免以及資金支持。三是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h域經濟發展不論是在經濟基礎還是人才優勢方面與中心城市都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聯系。根據現階段已有的發展經驗, 部分縣域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的重要因素并不在于缺乏必要的發展條件, 其中沒有充分利用中心城的輻射作用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素?,F階段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要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已有的資源與優勢, 實現自我能力的不斷提升, 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 城鄉統籌發展
城鄉統籌發展不僅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也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城鄉統籌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從而達到消除城鄉差異的根本目的?,F階段城鄉統籌發展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轉變傳統的“城市發展工業, 農村發展農業”的傳統思想, 實現城鄉工業與農業統籌發展。工業與農業對于區域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農業是發展的基礎, 工業是發展的基本動力。隨著縣域經濟基礎的不斷完善, 現階段縣域經濟已經具備一定的工業基礎?,F階段必須要加大對縣域經濟工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實現城市工業資源向縣域經濟的輸出, 促進縣域經濟工業發展, 縮小城鄉差異。二是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資源配置是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才能促進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央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資源配置引導政策, 并對省級政府的資源分配工作進行監督與審查。省級政府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直接領導單位, 需要根據省內實際情況, 進一步優化資源的配置方式, 實現發展資源的合理利用, 促進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三是制度與體制創新。實施城鄉統籌發展, 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是一項較為浩大的系統工程, 在這個過程當中必定會面臨許多問題, 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要依賴于制度與體制的創新才能得以實現。因此, 現階段實施城鄉統籌發展需要勇于創新, 通過體制與制度創新實現發展障礙的有效清除, 最終實現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縮小城鄉差異, 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基本目標。
城鄉一體化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 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本質在于實現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從而達到縮小城鄉差距的根本目的。但是城鄉一體化發展對于縣域經濟的發展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影響?,F階段需立足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 制定完善的發展政策, 才能促進我國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繆小林, 伏潤民, 王婷.地方財政分權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傳導機制研究——來自云南106個縣域面板數據的證據[J].財經研究, 2014, 40 \\(09\\) :4-15+37.
[2]張廣勝, 王振華.縣域經濟增長中結構紅利的測度及決定——基于中國1820個縣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14 \\(06\\) :102-112.
[3]蔣天穎, 華明浩, 張一青.縣域經濟差異總體特征與空間格局演化研究——以浙江為實證[J].經濟地理, 2014, 34 \\(01\\) :35-41.
[4]張艷華, 欒貴勤.我國現階段縣域金融供需變化及制度創新研究——基于發展縣域經濟視角的制度性思考[J].特區經濟, 2008, \\(10\\) :142-143.
[5]程鈺, 劉雷, 任建蘭, 來逢波.縣域綜合交通可達性與經濟發展水平測度及空間格局研究——對山東省91個縣域的定量分析[J].地理科學, 2013, 33 \\(09\\) :1058-1065.
[6]徐運紅, 王華東, 姚天祥.“兩型社會”視角下河北省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研究[J].特區經濟, 2011 \\(02\\) :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