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英國進行的養老金制度改革涉及層面甚廣。這既出于制度設計的需要,也出于現實需要。很多人認為,新出臺的干預性政策在制度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促使民眾為日后養老作充足儲備。但也有不少人表示,這些政策姍姍來遲。
誠然,除了那些曾受惠于“固定收益計劃”的人士及現在正加入“固定繳費計劃”的人士外,還有一些人們并未加入任何計劃,不知該如何選擇。就大多數英國就業人口而言,想要有足夠的養老金退休,還需很多年的時間。不過制度框架已經就位,收獲指日可待。
毫無疑問目前英國實行的退休儲蓄制度更為公平,尤其是從性別平等和代際人群間的平等而言。而且這種制度更為高效,雇主能夠甩掉歷史包袱,更加持續地為其雇員的退休生活儲備資金。然而,任重而道遠。以下我們將從歷史變革、當今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改革思路等角度,探究英國養老金制度的發展與變化。
背景情況。
固定收益計劃。
與世界許多國家一樣,英國以往的養老金制度大多是由雇主承諾在雇員退休時支付養老金,并作為雇員薪金的組成部分。當時大多數的固定收益計劃,都是能夠在雇員退休時發放其薪資的 2/3 作為養老金。
一段時間內,該制度運作良好。許多人在其職業生涯中,都效力于同一個雇主,在既定的日期退休,退休后的壽命也與人均壽命相近。對于雇主而言,他們的養老金資產的增長速度,在當時也足以應對雇員逐漸延長的壽命。
但頗為慷慨的“固定收益計劃”的受益對象,實際上僅限于受雇于政府的公務員或就職于大型私營機構的人員。而為小型雇主工作的人員以及自雇人士在當時只有微薄的或甚至完全沒有任何養老金福利,因此不得不自謀出路。實際上,多數人都很難有獲得養老保障的途徑,最終仍須依靠國家為其提供養老金。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人在談及“嬰兒潮”(一般是指 1946 年至 1964 年期間出生的人士)時,都會將他們歸于同一類人群-這些人現在都已接近退休年齡。多數人認為,這些人經濟富裕,趕上了“好日子”.而事實上則只有一部分人是這樣的情況。當時不夠完善的“固定收益計劃”,卻已給社會刻下了一道頗深的鴻溝,產生了所謂的“既得利益者”和“未得利益者”.
近幾十年來,固定收益計劃在許多其他國家日漸式微,在英國也是一樣。隨著人口結構老化、投資回報率下降、以及注資要求更加嚴苛,大部分雇主別無他途,只能選擇退出這一計劃。有時候,養老金計劃的資產與負債甚至超過企業主營業務的資產負債規模,導致管理團隊與股東將更多時間用于研究養老金計劃,而不是研究自身業務的經營情況。
固定收益計劃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影響了雇員的系統公平性。一旦新雇員被禁止參與固定收益計劃(這通常是雇主計劃轉換的第一步),沒有年輕的成員加入,老的計劃成員的年齡就會逐漸增長。這樣一來,給付每一名雇員的費用將會逐步提升。我們發現,有些雇主繳付的比例已接近雇員年薪的 40%.而新雇員加入固定繳費計劃時,其雇主繳付比例通常低至 5% 或 10%,這就造成了差異。
多數雇主選擇的方向是,收緊固定收益計劃、或者要求雇員繳費。而這種舉措也并非長久之計,目前約有一半的固定收益計劃已經告停。如今,仍有 5000 個固定收益計劃,但其中只有大約 800 個仍處于完全運作狀態。
固定繳費計劃。
固定繳費計劃在 80 年代正式推出。在之后 10 年,參加的成員通過固定繳費計劃來進行個人儲蓄和養老金規劃。由于能夠減免納稅,因此很受較高收入雇員和高管人員歡迎,但對于低收入者而言并無吸引力。
2001 年英國出臺了一項重大干預政策,要求雇員人數超過 5 人的所有雇主推行一個簡單、低成本的養老計劃。實際上這個計劃是一個規定費用上限的固定繳費計劃,同時會鼓勵顧問對此類計劃進行推銷。從某些方面來說,這項政策確實取得了成效,大多數雇主按要求指定了一家養老金提供商;但實際上,鮮有雇員參與其中,而且大多數計劃無人問津,束之高閣。
此后英國政府也曾努力簡化養老金機制,取消多年的繁復立法程序,以便推出更加直接、力度更大的稅收優惠。盡管這些措施頗受已經參與養老金計劃的民眾青睞,但在吸引新參與者方面收效甚微。
2005 年,英國成立了一個名為“特納委員會”的獨立機構,獨立評估當前的養老金機制,提出了擴大公眾養老金的覆蓋面的新提案。他們的工作重點是如何利用行為科學取得更佳的效果。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需要逐步引導人們參加職場養老金計劃。這個概念(現在一般稱為“自動參與”)受到所有政黨的廣泛認可,最終得以在 2012 年推出。
簡單地說,雇主必須為年滿 22 歲及未達國家退休年齡、年收入超過 1 萬英鎊的所有雇員提供養老金計劃。雇員可以選擇不參加,但是如果雇員決定參加,雇主必須繳付雇員薪資的 1%,而雇員本人亦須繳付薪資的 1%(其中包括由政府提供的稅收減免部分)。到 2019 年,雇員和雇主繳付的比例將分別逐步提升至 5% 和 3%.逐步提升繳費比例的目的在于先使全體雇主加入計劃,繼而逐步提高其繳付比例,避免人們因為繳費過多而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