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傳統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生產力發展包括經濟總量的擴大。20世紀60年代以后,傳統觀點受到了現實的挑戰,一些國家人均產值快速增長,但社會和經濟結構并未得到有效改善,貧窮和收入差距過大的現象十分普遍。因此,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是有區別的[1].美國經濟學家金德爾伯格認為經濟發展應該包含:對窮人的福利改善;消除貧困、文盲和疾??;改變投入與產出結構;實現勞動人口的就業;使具備廣 泛基礎 的利益集團參與決策。經濟發展既有經濟結構的優化、經濟總量的增加和經濟效率的提高,還包括社會結構、意識形態和福利以及環境質量的改善和提高。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更加廣泛和深刻的涵義。但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沒有經濟增長就很難有社會保障和福利的增加,離開經濟增長而談經濟結構優化和社會和諧是不可能的。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前提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經濟增長理論的演化說明不同生產要素組合方式的變化,有兩條邏輯線索可以說明經濟增長的發展規律。一條經濟增長的邏輯線索是生產要素不斷內生化,另一條是生產要素之間的配合高級化。生產要素內生化是指經濟增長所依靠的要素種類不斷增多,增加每個生產要素的投入,促使經濟增長。生產要素理論的演化就是將過去認為在生產中是外生變量的,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要素,經濟增長就取決于經濟系統本身。對經濟增長起作用的因素還有制度和環境等,制度可以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國家的法律、經濟體制等,非正式制度有文化、習俗等。制度和環境不一樣,經濟增長就可能不一樣,因此,在生產過程中,有直接生產要素如勞動、資本、企業家才能、土地、技術等,也有間接生產要素如制度和環境等,經濟增長應該是多種生產要素參與的過程,這就是“生產要素多元論”.另一條經濟增長的邏輯線索就是生產要素之間比例、配合不斷高級化。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是大量勞動與少量資本的配合,技術要求低,勞動生產率較低,因而產出較低;資本密集型產業,是大量資本與少量勞動的配合,技術要求高,因而產出較高;技術密集型產業,通過先進技術來降低能耗、降低原材料,使勞動生產率和要素生產率大幅提高,因而產出成倍增長。然而,科學技術和管理才能只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要把它轉變為現實源泉,使技術進步和管理才能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還需要創新制度安排和意識形態,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新制度經濟學在此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對制度安排及其創新在宏觀經濟增長及微觀經濟績 效上的影響進行分析,反映了現代經濟增長的客觀實際。因此,經濟發展首先是要素的投入量上要不斷積累,這樣發展才有后勁,這是經濟增長第一條邏輯主線的要求。例如,東亞“四小龍”經濟增長的成功在于高儲蓄率和資本積累。另外,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創新管理方法;引進先進技術;對 經 濟制 度和意識形態也要調整。其次,經濟增長的第二條邏輯主線的要求更為重要,即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配合和比例,全方位考慮各種生產要素的整體協調,在一定的經濟制度下,運用企業家的管理才能將生產要素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2-3].
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2010年人均GDP達到4283美元。按照國際標準,我國已屬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但我國地區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處于轉型階段。根據學術界的觀點,我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如果轉型順利,經濟發展會很快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如果轉型不順利,社會經濟發展有可能停滯很長一段時間。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社會轉型有密切的聯系,直接影響轉型是否成功[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