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經濟學家德布拉吉成在發展經濟學中提出城鄉二元經濟可以通過二分法進行分析,當出現貧困現象時市場經濟明顯傾向于經濟效益,發展中國家要想在市場失靈情況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政府務必要有所作為。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指出農村經濟發展必須以當時國家發展戰略為基礎,他強調農村經濟的發展不但能保證國家的強大和共同富裕,更與百姓民生密不可分。農村經濟的繁榮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所以,中央政府從 2014 年初開始頻繁出臺金融新政,以便能夠盡快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因此研究農村二元金融體制的形成,以及金融資源定量分析,為當前各界學者所共同面臨的課題。本文主要探討農村二元金融結構的形成,分析二元金融體制金融資源配置的定量,其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分別選取農業貸款,鄉村個體與私營企業年末從業人員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鄉村年末從業人員數。
一、農村二元金融結構的形成
實際上發展中國家農村金融市場由于金融抑制條件的作用金融體系呈現二元狀態,就是所謂的農村二元金融結構其主要有兩方面表現: 一是自然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而形成的,未得到主管部門審批且不被國家法律法規保護,各種處于金融監管當局監督管理以外的金融形式即內生金融; 二是受到央行或金融監管當局監督管理體制約束的金融機構即外生金融。
1、理論基礎
農村金融理論的形成發展緊密聯系著農村金融體系的形成發展。有國外學者指出農村金融理論主要分為三方面:①以盈利為目標的商業銀行認為農業是弱質產業對農業產生“借貸”行為,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缺乏資金的問題,農業發展需要政府提供貸款且是利率較低的貸款,以此來解決農業收益低資本邊際問題,要求政策性銀行的成立,即農業信貸補貼論。②農村金融市場輪是以農業信貸補貼論為基礎,與Shaw 和 Mckinnon 金融抑制輪相結合的產物。該理論指出農民在農村金融市場中具有一定儲蓄能力,無需外部資金注入,要減少政府干預充分發揮金融市場的機制作用,市場化利率來化解農戶貸款風險,降低貸款成本較高情況,必要時內生金融市場可適當發展,平衡農村資金供求。③市場競爭不完全論,主要指借貸雙方消息存在不對稱問題,金融市場為競爭不完全市場,必要時允許外部注資和政府干預彌補金融市場的缺陷。這三大理論多維度的分析探討了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缺陷和問題,提供給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形成扎實的理論基礎。
2、機制生成與表現
通過實踐證明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形成,市場競爭不完全輪、農村金融市場和農業信貸補貼論對其具有深刻影響。
2. 1 外生金融體系的形成
我國經濟體制在 20 世紀 80 年代前為計劃經濟體系,金融還并未獨立屬于我國財政體制的一部分,其體制采取“大一統”計劃管理模式為主。而近年來隨著不斷推進的經濟體制改革,尤其是隨著家庭聯產責任制的深入,國家經濟復蘇的引擎儼然在于農村的發展。為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根據農業信貸補貼論的思想,1980 年恢復合作金融成立農村信用社,同時還恢復成立新機構: 中國農業銀行,且我國自 1994 年從中國農業銀行中分離出政策性功能組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我國農村外生金融體制正是形成,其包括政策性和農村市場化的金融制度,即典型的“三駕馬車”式金融體制。由于近年來農村金融理論的不斷完善豐富,受競爭市場不完全輪和農村金融市場論的影響,我國農村外生金融機構相繼成立諸如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農民資助、農業保險機構等,這些金融機構的成立有效補充并完善了農村金融體制。實際上農村金融市場形成的外生金融機構仍舊是計劃性非市場化金融體制,依舊采取計劃控制金融市場的貨幣交易,所以新一輪改革中農村外生金融體制仍處于不斷完善狀態。
2. 2 內生金融體制的形成
經濟結構和金融格局的變化決定著急迫性和多樣化的資金需求,而我國金融市場中資金主要供給者還是國有金融機構,資金供應體制還有待轉變,國家金融格局與經濟間結構體制顯然呈不同步性,因此導致資金供需結構性矛盾,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增長。最近幾年,我國農村不斷的發展壯大其鄉鎮企業和農村合作機構,農村金融市場明顯需要更多貨幣資金。加上政府干預利率較低,和農村貨款交易成本高收益穩定性等特征,國有金融機構作為主要資金供應者,供應資金方面逐漸產生“借貸”現象,農村正規金融機構難以滿足日益上漲的信貸規模,這也就促進農村內生金融機構的形成和發展。同時,從其發展形成的條件來看,城鄉居民手中大量閑散資金從客觀上創造出內生金融機構生存所需的資金條件。由此,我國農村個人借貸、搖會、私募基金等內生金融機構發展規模越來越大,數量之廣超乎想象。并且農村內生金融機構的形成能緩解農村資金供需矛盾,補充其市場資金供應不足,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以三大農村金融理論為基礎,我國農村逐漸形成二元金融結構格局即內外生金融并存格局。在該結構下,我國農村內外生金融間在功能上存在互補替代關系。雖然國家各項金融改革如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逐漸向農村傾斜,但仍然不能較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缺口,農村信貸需求量逐漸從外生金融機構溢出到內生金融機構。
二、農民貸款影響因素分析
農業貸款分析被解釋變量選取農業貸款,解釋變量選取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鄉村個體、私營及鄉村年末從業人員數,從經濟學基本常識來看由于解釋變量是構成經濟增長的主要指標,所以按理論來說二者間關系為因果關系。
1、單位根檢驗: 對各個變量進行單位檢驗得出下表,可看出原始序列中各變量呈非平穩序列,一階差分序列中各變量呈平穩序列,即鄉村年末從業人員數為二階單整序列,其余變量皆為一階單整序列。因此依照協整檢驗理論思想,除鄉村年末從業人員數外的變量間可能長期存在穩定關系。
2、協整檢驗理論: 協整檢驗主要描述非平穩經濟變量長期均衡的關系即協整關系。首先通過最小二乘法回歸得出如下結論: 農業貸款 = 4. 361254 + 0. 651997 ( lnnlmy) +0. 569516( lnxcsy) + 0. 81032( lnxcgt) + u,R2 = 0. 94639,DW.= 0. 93321,然后根據殘差序列單位根進行經驗得出下表,即殘差序列為平穩序列,10%水平以下顯著的表明各變量長期存在均衡關系,也就是協整關系。
3、回歸模型: 通過加入虛擬變量 xnbl 分析我國大型商業銀行撤離農村對其信貸市場的影響,回歸全部變量后得出下表結果,表中顯示鄉村私營企業和個體年末從業人員數的系數分別顯著為正、負,說明當其他變量不做變化時,其增長率分別變化 1 個點,農業貸款增長率分別反向變化 0. 570939和 0. 805433 個點,由此可見大型商業銀行對個體的授信差于私營企業的授信。
由上表也可見自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大型商業銀行的主要目標客戶為民營經濟,但考慮到風險及金融資源稀缺性的特征,針對農村發展較慢規模較小的個體經濟呈金融排斥狀。虛擬變量系數顯示不顯著證明各類大型商業銀行從農村撤離并沒有影響到農村貸款增長率,所以這一回歸結果具有極為深遠的現實意義。
而造成我國農村大型商業銀行的大規模撤離,主要原因是縣域營業網點成本費用高于收益?;貧w結果顯示隨著縣域網店的大規模減少,農村縣域貸款市場并不受其影響,也可看出針對縣域內優質客戶大型商業銀行未選擇放棄; 同時大規模撤離縣域網店勢必會造成儲蓄的大規模減少,大型商業銀行之所以放棄農村儲蓄主要是從銀行個體角度考慮,雖然國民儲蓄中農村儲蓄站極重比例,但大型商業銀行貸款市場中減少農村儲蓄影響不大,從而也就暴露出大型商業銀行在我國二元金融體制下,其已經逐漸在城市形成自我內部循環,農村則是其部分優質客戶的保留,即那些規模相對較小卻是縣域內龍頭企業或支柱企業的民營經濟。
4、改善建議: 從以上分析結果來看,我國二元金融體制金融資源配置是否合理還需要從這幾方面著手: ①我國金融體系內還需要加強競爭機制建設,政府應鼓勵金融服務機構朝多層次、多種性質的方向發展壯大; ②我國金融改革需側重傾向于農村經濟,降低其準入門檻,允許多種性質如股份制、合作金融等的農村小微金融機構發展。③地方政府要正確引導、管理并積極培育地方性小微金融機構,以促進地方性小微金融機構的發展。④大幅度降低農業盈利本身存在的風險,完善金融保險體制和財政補貼政策,增加農業技術方面投入。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當前的金融服務環境十分嚴峻,一方面是由于農業盈利風險大能力低,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商業銀行過于追求自身利益的商業化行為。不過作為一個區域農村不僅要負責國民農業和糧食的安全,更需要發展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我國多年來金融資源配置格局注定農村源源不斷的為城市輸送資金。目前我國大型商業銀行雖然在進行商業化改制,但其改制后卻面臨著諸多問題,效率低下的金融資源配置,嚴重制約了我國民營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在今天中央政府提出要求城市反哺農村的決定將引領我國農村經濟穩步發展,逐漸走出經濟中等收入陷阱。
參考文獻:
[1]張永升,冉霞,谷彬等 . 二元金融體制金融資源配置的定量分析[J]. 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 4) :6 -9.
[2]宋雷 . 金融資源公平配置的價值分析及法律實現路徑[J]. 商業時代,2014,( 1) :99 -102.
[3]宋保勝 . 基于農村二元金融結構下金融資源有效配置機制研究[J]. 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 8) :46 -51.
[4]謝濤 . 金融資源的公平配置及其法律保障研究[J]. 決策與信息( 下旬刊) ,2013,( 9) :80 -81.
[5]范慧杰 . 基于農村金融二元性的東北農村金融傾斜問題探討[J]. 商業時代,2012,( 15) :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