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金融危機深化、擴散以及經濟回升的過程中,雖然"新經濟"一詞仿佛在理論分析和實踐中消失了,但各國政府希望通過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來擺脫危機的舉措一直在進行著,特別是信息通信、能源、生物、材料、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新興產業的發展,在此背景下,研究與新經濟相關的理論與方法,深入剖析新經濟理論的核心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新經濟的內涵與特征
1. 新經濟的內涵
Carnevale\\(1991\\)在其 《美國與新經濟》 中對新經濟涵蓋的幾個主要問題進行闡述,認為強大的生產力、靈活的市場容量和發展速度、產品的高性價比,以及能夠滿足客戶需求是新經濟發展的現實基礎;評估了新經濟中的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作用和影響;探討了新經濟對企業管理、就業和技術進步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新經濟的發展來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
其研究對新經濟理論與實踐發展具有重要引領作用.此后,學者 A. Argando觡a\\(2003\\)基于倫理視角提出新經濟的三個基本特征: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技術變革;其參與主體遍布全球范圍 \\(全球化\\);網絡化的組織形式具有高度靈活性[1].這一研究從微觀層面對傳統公司理論提出了挑戰.
新經濟是在一系列新技術不斷發展的前提下,通過開發技術的應用領域來滿足消費者新的需求,各種新技術在經濟活動中的應用催生新興產業的產生,同時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帶動相關領域的發展,并逐漸擴散到整個經濟生活所需的各種新產品、新的生產流程、組織形式以及政治和社會關系當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運行模式.新經濟是在信息通信技術革命背景下,伴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和全球化進程開始的,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撐,以智力資源為依托的新型經濟形態.
2. 新經濟的特征
新經濟和傳統經濟不同,它能夠進一步軟化產業結構,利用高新技術產業尤其是信息產業使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在新經濟中,知識和創新取代了資本和勞動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核心資源.知識和信息在整個經濟和社會范圍的傳播大大提高了新經濟的效率.新經濟以全球化、信息化為基礎,以知識和技術為發展核心,它的出現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2].
第一,新經濟是創新經濟.德國學者 Horst Siebert\\(2000\\)認為新經濟能夠實現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創新,創新是新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其中技術創新是關鍵,觀念創新和模式創新是其發展條件[3].新經濟時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已改變了人類交往方式,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事物發展過程.新經濟通過持續不斷的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開發新技術的應用領域,擴大消費需求,提供滿足人類需求的產品,促進經濟發展.新經濟已改變了組織運行模式,其發展需要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保障,不斷進行運行模式創新,滿足新經濟發展需求,使之具有活力.第二,新經濟是知識經濟.在新經濟時代,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郭美娟\\(2010\\)認為"新經濟"已經開始表現出知識經濟的典型特征,主要體現為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的巨大貢獻和發展上的可持續性,是區別于過去的以傳統工業為支柱產業、以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的新型經濟,這種新型經濟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主.傳統經濟中的企業以資本積累為發展核心,而新經濟以知識資產的積累作為企業成長的關鍵.知識要具有開發成本高、復制成本低、邊際收益率遞增的屬性,這有利于企業持續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甚至成倍快速擴張[4].第三,新經濟是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經濟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有利于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全球化配置,有利于資本和產品的全球性流動,有利于科技的全球性擴張,有利于促進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技術變革催生新經濟
新經濟的產生總是伴隨著技術革命,其影響滲透到整個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提供了新產品、新的生產流程和組織形式、產生了新興產業,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對整個經濟帶來重大影響.新經濟是一個相對動態的概念,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其內涵也隨之豐富.新經濟是相對于傳統經濟的運行狀態而言,縱觀科技與經濟發展史,每一次科技產業革命的發生,都是由主導技術群落 在經濟領域擴散,產生了新興產業和組織模式,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1. 從科技革命看新經濟發展
第一次科技產業革命是以蒸汽機為代表的新動力和新工具取代了人力、畜力、自然力和手工勞動,形成了紡織業、紡織機械加工業、煉鐵業、運輸業等新興產業,機器化生產和工廠化組織突破了手工生產的局限性,形成了新的經濟運行狀態,實現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5].
第二次科技產業革命以電能普遍取代蒸汽機,生產方式由機械化過渡到電氣化,這一階段,電力、化工、汽車工業、電話電報等有線無線通訊業成為新興產業,紡織業、運輸業繼續發展,電氣化突破了時間限制,提高了生產的可靠性,企業規?;虍a業規模迅猛擴大,產生壟斷廠商,股份公司成為企業普遍的經營模式,化工業的發展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汽車工業的發展降低了空間限制,更大限度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一階段三次產業的劃分基本形成,工業取代了農業成為主導產業,第三產業快速成長.
第三次科技產業革命在現代物理學、計算機和微電子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得一些新技術產業比如信息、網絡和通信技術等應用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在促進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時開創了一種新的商務模式和企業經營方式,引起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變革[6].隨著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化進程的加快,新興技術對產業和企業組織模式產生更為深遠影響,促使組織結構向扁平化、網絡化、虛擬化方向發展,同時,這些高科技產業的誕生也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空間.
歷次科技產業革命中的通用目的技術不斷擴散,對經濟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蒸汽機、電、內燃機、化學制品等技術都推動了過去的新經濟的發展,而信息、網絡和通信技術等新技術形態對經濟的影響較以往技術的影響更為深遠,經濟的增長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支撐,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創新也促進了經濟社會更好的發展.
2. 科技進步推動新經濟形態演進
產業革命是在大規模創新中產生的,但是突破性創新技術簇群并不一定能夠引發產業革命,只有這些突破性創新技術族群與現代經濟生活相融合、被市場接納才會形成產業革命.即市場吸融力是形成產業革命的基本條件,它包括產品生產力、市場消費力、產業技術擴張力、產業改造力以及社會財富創造力等因素.
產業革命通過突破既有主導經濟模式限制,引發經濟組織行為的深刻變革,進而帶動整個技術經濟模式的變革,它不是某一單一新產業的興起.它通過變革原有的經濟運行方式,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帶領人類社會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7].
當前,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為代表的技術革命,對經濟產生了更為重大的影響.之前的產業技術革命解決的是物質產品生產方法問題,信息技術革命的結果是經濟社會的信息化,信息化解決的是經濟活動中圍繞"產-供 - 銷"各環節產生的各類信息的收集、處理、傳輸、儲存等問題,極大地提高了物質生產和能源利用效率.相對于已發生的產業技術革命而言,信息通信技術強化和延伸的是人的智能,而不是一般工業技術所強化的人的技能和組織的技能.
三、新經濟形態下的經濟發展
新經濟理論提出初期,學者、政府官員及企業家等就新經濟是否存在、新經濟是否只是一種偶然現象、新經濟是否能夠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發展至今,新經濟已經成為一種被普遍認同的發展模式[8],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大.
1. 新經濟理論基礎
新經濟的理論基礎是新增長理論和演化經濟理論.新增長理論于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提出,其代表人物是羅默和盧卡斯.新增長理論強調經濟增長是經濟的內部力量作用的產物,重視對知識外溢、人力資本投資、研究和開發、收益遞增、勞動分工和專業化、開放經濟和壟斷化等新問題的研究,重新闡釋了經濟增長率和人均收入廣泛的跨國差異,收益遞增是新增長理論的核心.新增長理論的主要研究思路:①知識外溢和邊干邊學的內生增長模型,強調知識和人力資本是"增長的發動機".②內生技術變化的增長模型,強調有意識的研究開發所取得的知識是經濟增長的源泉.③線性技術內生的增長模型,重點在生產函數的線性技術 \\(或稱凸性技術\\).④開放經濟中的內生增長模型,強調政府貿易政策對世界經濟的長期增長具有影響.⑤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內生增長模型,提出勞動分工不僅受市場范圍的限制,而且主要受管理成本以及可獲得一般知識的數量限制,分工的深化與知識積累相互作用.
演化經濟理論通過揭示經濟系統內部結構以解決技術進步對產業、經濟演化的作用.熊彼特對創新過程的研究是演化經濟學的理論來源之一.當前,學者們對演化經濟學的研究范式仍存在一定爭議,但他們大都對以下研究思路達成共識,技術進步與創新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的演化,達爾文主義演化思想可用于分析競爭性創新對于企業與產業演化的影響,演化經濟學理論更重視市場的作用和路徑依賴對未來發展的影響,制度和慣例在經濟演化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這些觀點和思想對于新經濟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2. 新經濟的增長方式
多數經濟史學家都認同保羅·羅默的觀點,科技進步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核心.庫茲涅茨提出通過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的時代為"現代經濟增長"時代.當代學者嘗試運用多種模型方法測度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而明確新經濟的增長方式.Kenneth I. Carlaw & Lipsey\\(2006\\)對通用目的技術推動的經濟內生增長進行研究 ,提出 GPTs \\(General PurposeTechnology\\)促進經濟增長的模型,認為連續不斷的 GPTs 技術推動經濟持續增長[9].
新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方面,新經濟是知識經濟和創新經濟,其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主要依靠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新經濟背景下,資源稟賦的內涵發生變化,知識成為重要的資源,涉及智力資源、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源是資源稟賦的高級形式,這改變了傳統生產函數的前提假設.傳統經濟下,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邊際效益遞減.現代經濟背景下,新經濟的資源稟賦中知識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大,知識擴散、技術溢出等可以實現邊際效益遞增,因此,新經濟的增長方式是非線性的增長.
3. 新經濟的影響
世界經濟在全球化和信息通信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正在發生根本性的結構變化,新經濟就是在二者的推動下產生的優越經濟結構.考察新經濟對宏觀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發展和企業發展的影響,可為制定促進新經濟發展政策提供依據.
新經濟背景下,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更為重要.德國學者 Horst Siebert\\(2000\\)指出技術創新是新經濟最重要的因素,新經濟在經濟方面表現為出現新的產品,信息部門的經濟增長引起生產力和發展速度的提高,充分發揮生產潛力[4].同時,新經濟對資本市場、勞動力和國際分工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形成新的行為模式和新的生活方式,推動社會文化與制度的形成.
新經濟對企業和產業的影響是通過改變組織形態而實現的.對于單一企業而言,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改變企業的組織形態[10],新經濟時代背景下,互聯網、信息技術有效降低了空間范圍的影響程度,使企業向著專業化和小型化方向發展,這有利于新的信息和知識產生并提高組織學習效率\\(Klotz,1999\\).對于產業形態而言,不同企業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企業之間競爭與合作能夠通過網絡化模式更為有效的展開,產業組織形態不再是簡單的上下游鏈式關系,而是更為復雜的網絡形態,產業內部的企業相當于網絡上的不同節點,各個企業之間通過隱性知識傳播、資源流動而形成更為復雜的聯系.在這一產業網絡形態內,存在著關鍵節點和一般節點,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是網絡中的關鍵節點,中小企業是一般節點,節點自身規模、競爭力的大小及其與其他節點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都會對網絡產生影響.
四、新經濟理論的應用領域
新經濟理論的應用領域廣泛,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考察技術對經濟推動的作用方式,將新經濟理論的應用領域分為以下三個層面:
1. 國家層面
在全球化和新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新經濟理論體系的客觀存在改變了一國資源配置的方式、國際貿易、政府職能轉變、國家發展戰略定位、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人才培養戰略、金融市場等宏觀層面的發展問題.信息技術對一國經濟增長和發展方式的影響巨大.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新經濟是以高科技產業高速發展為代表,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的經濟形態,更加重視人力資本的作用.在各國重視通過新技術的突破帶動經濟發展的形勢下,充分利用全球化整合資源,結合自身優勢,引進他國先進技術和人才,國家應高度重視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的作用,建立國家創新體系,實現經濟的發展.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代表的新經濟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顯著.傳統意義上服務性貿易屬于高技術含量,一般由富裕國家向相對貧窮國家輸出,而貧窮國家通常只出口有形商品.
在新經濟背景下,應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行政干預.新經濟時代技術更新速度快,市場環境不斷變化,在發展方向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政府對市場的敏銳度不足以對社會發展做出及時合理安排,阻礙了經濟發展.政府部門應調整行政權力的結構和運行方式,以保證行政權力在履行政府職能時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某些需要市場作為的領域退出,在政府、市場、社會之間尋找合理的權力分界點,真正形成政府、行業中介組織和社會自治組織市場和社會的三元社會結構.
2. 產業層面
新經濟背景下,對產業的影響主要包括新興產業創生與培育、產業結構調整、產業集聚的形成、對傳統產業改造、產業組織模式等方面.新經濟所帶來的現有產業的分化和融合正在世界各國引發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在發達國家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信息網絡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擴張,發展中國家則承接發達國家的轉移產業,進一步提升追趕上世紀技術和產業的創新潮流,加快培育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新興產業[10].
在新經濟背景下產業集群的組織形態發生變化,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有利條件,努力尋求產業發展的方向和模式,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優勢,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充分利用新經濟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以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基本特征的新經濟,為傳統產業升級提供了新的契機.新經濟的形成與發展,必然使社會各主體---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思維方式及行為方式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在社會的巨大變革中,傳統產業的經濟增長方式面臨轉型,技術創新是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關鍵動力,新經濟引發了新一輪全球性的產業結構調整,為傳統產業的升級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3. 企業層面
當前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新經濟的迅速擴張,凸顯了速度經濟、精專經濟、網絡經濟等模式特征,企業歷來是技術創新的主力軍,通過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要形成以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合理分工、有機聯系、協調發展的格局.跨國公司在新經濟背景下,通過戰略聯盟、國際外包、模塊化等技術手段調整組織策略來應對新經濟的挑戰[11].中小企業的競爭優勢較傳統經濟下更為明顯.信息技術經濟范式對企業組織結構具有較大影響,導致企業規模分布和行業集中度發生變化.
大企業往往在資本、技術以及產品多樣化等方面具有相對創新優勢.而在新興產業中,由于需求和市場急劇變化,技術前景不明朗,風險較大,因此,數量眾多、靈活多變的小企業就具有大企業不可替代的優勢,它們具有高度的創新精神, 能夠迅速地適應環境變化.信息通信技術領域的技術變革,涉及多專業領域、多種學科的綜合,是多種技術的集成,技術集成是新經濟時代的技術變革的新特點,這導致技術變革的方向難以預測.創新者需要 "干中學"和"邊干邊學".企業應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其戰略,提升對市場的應變能力,提高創新成功的概率.總的來說,新的技術革命改變了企業組織片面大型化的發展,出現了企業組織的精干化、小型化、多樣化的趨勢.隨著新經濟生產方式的變化,企業和企業集群的空間拓展格局正在發生相應的變化.
五、結論與展望
目前已形成共識的是新經濟是客觀存在的,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明顯,其增長方式不同于傳統經濟,其核心是技術革命,通過技術革命帶動經濟發展,其代表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但從長遠看,新經濟相關領域的研究還僅僅是開始,很多問題仍需深入解決.即,未來對新經濟領域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對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定位研究.在新經濟背景下,國家宏觀層面應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制定產業發展總體的技術路線圖,對全國各區域產業發展的重點有明確區分,以避免在某一產業市場需求好的時候,各地紛紛投資發展,難以實現資源、技術和資金的集聚效應,造成資源浪費.第二,對技術變革發展方向的預測方法.信息通信技術領域的技術變革,涉及多專業領域,是多種學科的綜合和多種技術的集成,這導致技術變革的方向難以預測.對技術變革發展方向的準確預測,可以為后發展國家提前儲備相關技術,在發展中不至于一直處于技術追趕階段.第三,對技術變革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過程分析.技術變革在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具備一定的內外部環境條件才可能產生.技術變革如何推動經濟增長,并促進社會進步?其發展需要哪些激勵條件?如何評估其對經濟的貢獻率?新經濟理論采用何種方式評價其對經濟的影響需要深入研究.第四,新經濟理論框架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在技術的推動下可以創生新的產業,也能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技術是如何影響產業發展的,如何培育新興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的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什么?如何實現新興產業的集聚與壯大?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需要哪些激勵機制,提供哪些政策和制度安排.第五,新經濟背景下對企業的影響.信息通信技術和全球化發展,對企業組織結構、企業規模、企業發展戰略均產生重大影響,新經濟背景下,企業的發展問題是需要關注并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Argando觡a A. The new economy: ethical issues [J].Journal of BusinessEthics,2003,44\\(1\\):3-22.
[2] D Aspremont C,Jacquemin A.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Duopoly with Spillovers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
[3] Siebert H. The new economy-what is really new? [R].Kiel Working Papers,2000.
[4] Lipietz A. Towards a new economic order: postfordism,ecology anddemocracy [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5] 鄢顯俊. 從技術經濟范式到信息技術范式-論科技-產業革命在技術經濟范式形成及轉型中的作用 [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21.
[6] 鐘惠波,林競君. 透視技術創新與產業革命-以 IT 產業為主導的當代產業周期走勢探析 [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25\\(2\\):37-40.
[7] 孔欣欣,劉輝鋒. 技術創新與經濟演進-經濟低迷時期的科技創新政策選擇 [J].中國科技論壇,2009\\(4\\):3-7.
[8] 戴紀星."新經濟"的理論悖論及其在中國資本市場的失靈 [J].南開經濟研究,2004\\(2\\):87-90.
[9] Carlaw K I,Lipsey R G. Gpt-Driven,Endogenous Growth* [J].The Econ-omic Journal,2006,116\\(508\\):155-174.
[10] 黃肖琦,柴敏. 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的FDI區位選擇---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 [J].管理世界,2006,10:7-13,26,171.
[11] 劉德學. 跨國公司 R&D 國際化模式與組織協調 [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26\\(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