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的提出
旅游扶貧是指通過開發貧困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社區居民共享旅游開發成果,實現貧困地區居民和地方財政的脫貧致富的目標。pro-poortourism(即面向貧困人口旅游扶貧,簡稱PPT)的含義涵蓋了宏觀經濟效應和微觀經濟效應兩個層面,宏觀扶貧解決的是地區扶貧的問題,微觀扶貧解決的是個人和家庭的扶貧問題。據此“,扶貧旅游”應區別于一般的“經濟欠發達地區旅游開發”的關鍵點,是如何使旅游開發更有利于貧困人口的發展。
2 研究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環境
2.1 黎明鄉區域交通通達性差,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民族文化保存完好
云南省麗江市黎明傈僳族鄉位于麗江市玉龍縣西北部,距麗江市區125公里,下轄黎明、黎光、美樂等 7 個村委會,118個村民小組,農戶 3901 戶,總人口 15726人(其中農業人口 15204 人),傈僳族占總人口的 47.1%,是云南麗江市玉龍縣惟一的一個傈僳族鄉。[3] 區域人口分布少,居住分散,民族貧困山區仍然沿襲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保存完好。
2.2 黎明鄉地處世界自然遺產的三江并流腹地,旅游資源特色鮮明,品質突出
本區域地形復雜,以山地為主,境內森林覆蓋率達 76.2%,核心景區地處群山環繞的深處相對獨立的區域,幽靜偏僻,山高谷深,著名的景觀包括 :千龜朝陽、睡佛、石棺山、情人柱、佛陀峰、蒙古包、老君山煉丹爐等。以原始森林為載體的生態景觀、高山草甸、冰蝕湖群、杜鵑花海自然景觀也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
3 扶貧效應限制因素與影響分析
3.1 經濟結構單一,農民人均純收入低,自我發展能力弱
黎明鄉地處山區,山高谷深,傳統上耕地面積有限,耕作價值不高,當地村民們的主要收入是種植白云豆、烤煙、玉米、苦蕎、采拾菌類和草藥等。黎明鄉黨委政府因地制宜,下片區著重發展烤煙產業,2010 年根據上片區地理氣候特征重點發展以種植核桃、花椒、青梅為主的林果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區域環境閉塞,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自主創業或尋求新發展突破口難度較高。
3.2 社區居民參與旅游開發路徑少、收益低、且存在區內差異
黎明鄉旅游核心區主要涉及到堆美村委會、黎明村委會和黎光村委會,當地村民通過經營小型旅館、小飯店、出售手工藝品、牽馬、做導游、表演民族文藝節目等方式獲得有限的收益。因住宿價格低,過夜游客數量少使得經營旅館、飯店的收入不高。其他分散而居的農民則更少有機會參與到旅游服務行業中。
3.3 旅游景區知名度低、旅游產品單一、市場影響力小
從出游路線的組合來看,黎明丹霞地貌處在虎跳峽—石鼓、長江第一灣一線的末端上,以徒步游、自助游的散客為主,團隊游客較少 ;麗江的游客熱衷于觀賞麗江古城、玉龍雪山、瀘沽湖、虎跳峽等熱點景區,而黎明丹霞景區知名度低,對大眾游客吸引力小。游客在游覽完主要景區后基本處于疲憊狀態,對遠在 125 公里之外的黎明景區沒有了觀賞欲望。
4 基本思路
4.1 采取政府主導、企業開發、社區居民參與的開發模式,有效提升旅游開發力度和社區人口參與的能力
首先,做好交通通達、旅游地接待設施、從業人員培訓等基礎性工作。其次,做好景區宣傳,加強景區營銷工作。政府通過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組織的渠道,進行多方位、多部門聯合宣傳促銷,例如在飯店、旅館、旅游用車上張貼關于旅游產品的信息和海報。最后,在產品營銷方面,政府可參考“麗江人游麗江”的本土營銷策略,開發潛在旅游消費人群,提升產品的消費能力。
4.2 融入區域旅游的大環境,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
麗江旅游資源豐富而多樣,丹霞地貌可謂天賜奇觀,尤其是發育類型如此完全、面積之廣大的黎明丹霞地貌更是罕見。因此,旅游開發和規劃應充分挖掘現有旅游資源,考慮到現有旅游產品的競爭,積極主動參與合作,同時注重打造區域特色旅游產品,如科普游、民俗游、徒步游、競技比賽游等,提升區域旅游產品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4.3 提高當地居民參與能力,共享旅游開發成果
切實保障社區居民在旅游發展中獲益和增加發展機會是旅游扶貧的核心問題和關鍵。因此,各級政府必須保證當地農民在旅游開發中的優先權 ;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投人和返還旅游收入用于當地社區建設 ;進一步加強旅游業的發展與當地農業、畜牧業、林果業的聯系,延長旅游的產業鏈。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當地村民與游客的長期接觸既能擴展當地居民的眼界,進一步提高了當地居民的創業能力和市場參與能力,也增強了旅游資源的本土化、民族化,提高了旅游吸引力。
5 結語
旅游扶貧在我國近20年的實踐表明,貧困地區的村民受到諸如資金、信息、人口素質、話語權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不可能在旅游扶貧項目中平等地受益。在市場化的旅游開發中,大量的當地農民被排斥在旅游活動之外,即便是參與旅游開發的也僅僅作為廉價勞動力。如何解決貧困人口參與旅游規劃決策咨詢、旅游經營、利益分配、本土文化傳承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核心問題,是實現旅游扶貧目標的關鍵。
旅游扶貧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通過促進旅游開發、區域經濟、生態保護等多方面綜合協調發展,真正實現區域貧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剛 , 徐虹 . 影響我國可持續旅游扶貧效益的因子分析 [J]. 旅游學刊 ,2006\\(9\\) :64—69.
[2] 張祖群 . 扶貧旅游的機理及其研究趨向——兼論對環京津貧困帶啟示 [J]. 思想戰線 ,2012(2).
[3][4] 梁坤 . 國內旅游扶貧研究十年\\(2003—2012\\) 綜述 [J]. 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 ,2013(3):27-30.
[5] 楊阿莉,把多勛 . 民族地區社區參與式旅游扶貧機制的構建——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 [J].內蒙古社會科學 \\( 漢文版 \\),2012(5):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