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 “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庇纱丝梢?,誠信問題已成為市場經濟視閾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日益凸顯的理論和實踐的議題。在傳統義利觀的影響下,誠信倫理屬性與經濟屬性是相互分離的,國內學者有關誠信學術研究及其視角多半是從倫理學、社會學角度層面去展開,且取得十分豐碩的成果。
然而,對于誠信的經濟價值分析及其解讀存在相對缺失的現狀。因此,筆者認為,對誠信經濟價值研究是學界必須引起重視和值得關注的問題。因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誠信作為一種無形的經濟資源、一種社會資本,它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會經濟運行效率,且作為一個要內生變量能夠直接地帶來經濟增長; 誠信也是市場主體———企業、個人、政府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自我價值的增殖 “倍增器”; 同時誠信表現為市場經濟與倫理經濟雙重經濟特征,使其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和手段統一的內在要素。
可以說,誠信不僅僅是倫理學、社會學的范疇,更是經濟學的一個核心范疇,對其經濟學意義的詮釋是當然是十分必要的?;诖?,從誠信的經濟資源屬性、價值增值功能、經濟雙重特征這三重維度對誠信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經濟價值進行透視,并對相關理論做出進一步的探究,切實為社會經濟領域的誠信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一、經濟資源屬性:誠信是社會物質財富增長的內在參量
在市場經濟活動的中,無論是通過定量還是定性的分析,首先,我們知道 “誠信”可以作為一種經濟資源,是一種無形的、不能耗盡的資源,且與有形的自然物質資源一樣可以作為一種要素、一種社會資本投入到經濟活動中,并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作為一個內生變量來處理,且誠信與經濟增長關系是正相關的,所以能促進經濟增長。其次,在傳統的經濟學假設信息的透明性與對稱性,以及交易的瞬間性,認為交易是沒有成本的。但是,我們知道完全信息的市場客觀上是不存在的,正因為市場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市場主體才有大量的動態選擇可能、使具有信息優勢的一方有可能通過不誠信的手段去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增加了交易成本,這種成本其實質相當于消耗了一定量的有形物質資源的成本,根據成本與收益模型分析我們知道,不誠信的交易最終必然會大大降低市場運行的效率。因此,市場主體之間只有誠信的交易才能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提高市場運行效率??梢?,誠信是社會物質財富增長的一個內在的變量。
\\(一\\) 誠信是經濟增長的一個內生變量
所謂的內生變量,指由經濟模型內部結構決定的變量具體地說誠信的內生性主要體現市場機制的內在要求,也即市場主體之間交易的要求,市場主體之間的相互交易產生了市場誠信。如果市場主體交換是以誠信為基礎,整個社會普遍信任度提高,那么就會減少社會交易成本,經濟增長加快,社會物質財富會不斷增加。因此,要衡量誠信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就要把誠信作為一種經濟資源,一種要素,且這種經濟資源不同于勞動力和土地這些有形的物質資源,因為物質資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而誠信這種無形資源是不會因使用而逐漸消耗它。相反,誠信在不斷投入的過程中,也會不斷自我增值。因此,我們不難看出,誠信可作為一種社會資本,即社會經濟增長的一個內生變量來處理。因此可知,社會經濟增長與社會誠信水平即誠信度是正相關的。當社會誠信度越高社會經濟增長的越快。反之,社會缺乏誠信,社會經濟增長就慢或呈負增長。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借助索洛 \\( R. Solow,1957\\) 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 \\(即 Q = A \\( t\\) f \\( K,L\\)\\) 對誠信作為一個內生變量加以研究,自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起,西方經濟理論界興起了研究經濟增長理論模型的熱潮,并出現了難以計數的新的經濟增長理論模型,人們通常把它們統稱為 “新經濟增長理論”或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A 為因誠信問題而引起的交易成本的函數,0 < A < l。一個社會誠信程度降低,會體現為 A 的數值變小,因而在總生產函數中表現為既定投入下產量的減少。本文有關模型的數據實證分析可以參閱李普、林江鵬等所寫的 《社會資本、誠信與經濟發展》一文。該文中通過計量模型研究分析證明: “一個省的誠信上升 1%,則該省人均 GDP 上升 0. 14%。人均 GDP 上升的幅度遠不及誠信上升的幅度。因此,中國市場經濟發展不過加多年,與之相關的誠信建設還處于一個剛起步的階段,起初增長速度是很快的,故而單位時間內,誠信變動的百分比應該是大于 GDP 變動的百分比?!?br>
\\(二\\) 誠信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內在變量
羅納德·科斯 \\(Ronald Harry Coarse\\) 在 1937 年發表的 《企業的性質》 首 次 提 出 了 交 易 成 本 \\( TransactionCosts\\) 的概念,初步創立了交易費用理論。他認為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是有成本的,這種成本是市場交易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結果。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會產生市場交易主體的 “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此外,市場運行效率的高低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要取決于交易成本,且交易成本與市場效率呈負相關的關系。那么如何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經濟的運行效率。翻開經濟史我們就可以看到不同的經濟學派給出相同的答案。英國古典經濟學家約翰·穆勒在 《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認為,如果沒有信用,即使有資本,他們也不能從資本中獲得任何利益; 他們所有的資本將歇著無用。信息經濟學認為,如果市場的資源要達到合理的配置,市場處于帕累托最優狀態,那么,其前提條件一定是交易雙方要誠信交易,雙方交易的信息是對稱的。新制度經濟學派道格拉斯·諾思 \\(Dou - glass North\\) 認為,市場的本身是 “失靈”的,要保證市場有效率,必須具備兩個前提: 一是產權制度的明晰和法律制度的規制; 二是市場中的 “經濟人”要具備誠實、守信、正直等良好道德行為規范。博弈理論 \\(Game theory\\) 通過市場主體之間的博弈分析可知,在市場主體雙方的博弈中,其誠信或不誠信的行為選擇,主要取決于市場主體自身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是一次簡單的博弈,那一定是一種 “零和”博弈,博弈的雙方都可能采取不誠信的策略,達到優勢策略均衡;如果是在重復博弈中,那一定是一種 “非零和”博弈,因為博弈的雙方都很清楚地知道,如果采用欺詐的策略只能獲得近期利益,那么不如實行誠信交易達到雙方共贏,獲取長期的利益。
因此,通過上述理論分析我們知道交易主體的誠信不僅能有效提升市場交易主體的誠實守信的德性和人格品質,使得交易主體雙方相互信任,自覺遵守交易規則,這樣就減少了交易雙方的 “摩擦”成本,就會大大降低利用信息不對稱牟利的 “機會主義”。那么政府 “非必要性”支出將會減少,企業 “病態”費用會趨向于零。如果整個社會能有效建立市場主體之間的普遍信任,那么交易秩序的有序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以及社會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將成為可能。
二、價值增值功能:誠信是市場主體自我價值增值的 “倍增器”
在市場經濟活動的微觀層面,個人、企業、政府是市場經濟活動中三個主要的微觀主體。個人的經濟活動構成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的最基本的元素,是社會經濟活動中一個最小的單元; 企業是組成社會經濟活動的細胞,是市場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元素; 政府既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一個主體,又是管理、協調社會經濟運行的權力機構。在市場經濟視域中,誠信是一種經濟運行基本原則; 是經濟內在的本質要求; 是經濟主體的自我約束機制; 更是調節市場主體行為規范的最基本道德準則。因此,市場主體只有恪守誠信才能使自己的活動遵循市場規則,才能使自己的逐利行為保持合理性、合法性,使得市場主體在誠信交易過程中,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梢哉f,誠信是市場主體的自我價值增值的一種 “倍增器”,并體現誠信經濟價值增值的功能,推動市場經濟快速發展。
\\(一\\) 誠信是個人取之不盡的財富源泉
作為市場微觀主體: 個人是構成社會經濟活動中最基本的單元,一般指的是消費者,消費者的誠信具有能作用于整個誠信體系,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所以,誠信首先是個人的一種行為,一種履約的能力。中國古語云: “童叟無欺”。由此可知,在古代的交易中,誠信就作為一種道德準則,來調節交易的行為規范。因為只有誠信交易才得以順利進行,獲取一定的利益。因此,誠信不僅是雙方交易的紐帶,也是謀取個人利益和取之不盡財富的源泉。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認為,“一個人如果常常和別人做生意上的往來,他就不盼望從一件交易契約來圖非分的利潤,而寧可在各次交易中誠實守約?!?br>這是因為,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行為主體必備的 “德性”品質。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必須考慮他人的利益,在實現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實現自身的利益。德國現代著名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 \\(Max Weber\\)在其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揭示了誠實守信對于市場交易行為的重要意義。他反復強調的一個信條即為“信用就是金錢”。個人作為市場主體的一個基本單元,如果能夠遵守誠信這一市場經濟中的基本準則,參與到市場經濟活動當中去,那么就會獲得更多的利益,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這是因為,誠實守信的市場主體人格,可以獲得更多人的信任; 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本; 可以利用更多的社會資源。因此,可以說誠信是個人取之不盡的財富源泉。反之,如果個人不能恪守誠信,其財富成為無源之水。
\\(二\\) 誠信是企業的無形資產
企業作為經濟運行過程中直接參與經濟活動的市場主體,企業誠信蘊藏著多元化的內涵: 誠信不僅是企業的行為準則,也是企業信守承諾的社會責任,更為重要的是誠信表現為企業自身的一種無形資產。著名管理學家克拉倫斯·沃爾頓曾說: “企業經理人應該用一種全局觀念來看待企業的責任。因為在這種觀點之下,企業被看成是講誠信、講聲譽、講道德的組織而不是賺錢的機器?!钡聡膶W者霍爾斯特·施泰因曼、阿爾伯特·勒爾在其 《企業倫理學基礎》中指出企業的誠信包括經濟的、社會的和環境的內在責任。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企業作為經濟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一部分,離開社會這個環境,企業自身的目標就無法實現。因此,衡量一個企業的價值,不僅是其自身的價值,而且還要有企業對社會的價值,這兩種價值其實質不僅包括企業的有形資產,而且還要包括企業的無形資產。企業在經營活動過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一定的社會責任。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生產不再僅僅是看得見的傳統的有形產品的生產,企業的經濟價值不再是報表上利潤的數字反映,而且還要包括企業誠信等這種無形產品的生產,這種無形產品是企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無形資產之所在,也是衡量一個現代企業經濟價值的重要指標。
由此可知,對于一個現代企業來說,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誠信應居于核心地位,誠信是企業的標桿,是進入世界市場的 “通行證”。因為,堅守誠信會給企業帶來良好的信譽; 為企業贏得顧客; 贏得市場,獲得更多的利益。如企業與消費者博弈的過程中,能使消費者一次購買行為變為多次或者長期的購買行為,企業必須堅守誠信理念,始終如一的以誠實守信的態度面對消費者,企業在與消費者無數次誠信的互動中使得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的認同感。
反之,如果企業缺失了誠信這個無形資產的核心,企業無形資產的價值將大打折扣。
\\(三\\) 誠信是政府的實在或潛在的資本集中
政府誠信在整個社會信用體系中居于核心的、主導的地位。市場經濟中,政府是一種 “在行使暴力上有比較利益的組織”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現的。政府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個微觀主體,其主要經濟活動是,調控市場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 彌補市場自身的不足; 引導市場經濟有序發展。其主要的調節方式有: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以及法律手段。因此,政府的誠信才能保證經濟政策和法律手段有效的實施; 才能維護市場規則的權威; 維護政府自身的權威。所以,政府誠信可作為一種社會資本,而這種社會資本的經濟價值可以與有形的經濟資本其效率是等值的。
“誠信是無形資產中最重要的一種。它沒有外形,沒有內質,但卻指揮著我們的行動,而且其存在與否將統治我們的行為,仿佛它是一種有形的力量?!笨梢哉f,政府的誠信其實質是實際和潛在的資本集中。事實說明,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政府只有恪守誠信,才能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才能確保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運行。因此,政府的誠信不斷投入,也即社會資本的不斷投入,這樣就會帶來更多的社會經濟收益,創造社會更多的財富。換言之,一個政府如果是個誠信的政府,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就會產生一種規模效應,又稱 “規模經濟”。
同時,另一方面,政府如果恪守誠信,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減少了摩擦成本,這樣能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提高政府在經濟活動中誠信的經濟價值,其實質當然是政府的實在或潛在的資本集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反之,如果政府是 “無信”的運行,整個社會的誠信度將會降低,社會成本將急劇上升進而導致整個社會交易的無序以及社會資本衰減??梢哉f,政府誠信資本下降由此帶來了政府實在資本或者潛在資本的減少。
三、雙重經濟特征:誠信是經濟發展手段和目的統一內在要素
市場經濟總是以利益作為內驅力的,倫理經濟是人們的經濟行為的規律性、目的性。許崇正先生認為: “倫理經濟包括三個內容: 第一,指直接產生于人們的經濟生活和經濟行為中的道德觀念。第二,是指人們對這種指導經濟行為的道德觀念的認識和評價系統。第三,是指人們如何應用這種符合經濟行為規律、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倫理,去指導經濟行為,指導經濟生活?!睂嶋H上道德倫理只有作為利益增長的特殊誘因契入社會經濟行為主體的活動中,方能發揮其對社會經濟主體的強大作用。由此可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既具有市場經濟的特征,也具有倫理經濟特征,其經濟特征表現為雙重性。
\\(一\\) 誠信是促進經濟發展的質和量的內在統一
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的內容相當豐富,大致包括三層含義: 一是經濟 “量”上的增長; 二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優化; 三是經濟 “質”上有所突破。由此可知,經濟發展不同于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是一個單純的 “量”的概念,經濟發展不僅是量上的增長,同時還有比較復雜 “質”的概念。誠信既是市場經濟的一種道德倫理的要求,也是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內生變量,同時也是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中自我形塑的過程。因此,對于誠信與經濟價值關系的研究是誠信自身具有經濟和倫理雙重屬性的本質要求和基本歸宿。世界著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 《信任: 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一文中,逐一分析了西方發達國家美、英、法、德、意以及亞洲發展中國國家文化傳統及其經濟活動特點,詳盡地考察社會信任度與各國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他認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度取決于三種資本: 經濟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以社會誠信為基石的社會資本是人們在一個組織中為了共同的目的去合作的能力。
當誠信這種無形的資源與物質資源同等重要時,社會誠信度不斷地增長,經濟必定 “又好又快”發展。然而,如果離開誠信作為市場主體的道德準則,那么這種經濟一定是一種畸形經濟。
因此,“經濟中心論”或 “經濟至上論”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其實質就是一種宏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所謂 “GDP 中心主義”,即只關注經濟上量的增長,市場主體的利益最大化。因此,這種量的增長方式到企業就是追求 “利潤最大化”的價值導向和經營模式,推至個人市場行為選擇和價值選擇中就是追求 “個人效用最大化”; 及推至政府一定會產生極大的 “負外部性”和公信力的缺失。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經濟發展理念上的道德缺失。
\\(二\\) 誠信是推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內在統一
“誠信作為一種經濟、文化、社會理念,現在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社會中核心理念之一?!庇纱丝芍?,誠信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中一個內在因素,同時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內在統一要素。著名的經濟學家史蒂芬·奈克\\(Stephen Knack\\) 和菲利浦·基弗\\( PhilipKeefer,1997 \\)運用經濟學中的主流研究方法,在社會資本框架下對誠信、標準性協作及相互配合這三方面與經濟行為及經濟發展間的對應關系開展了具體實例的研究與分析。他們通過 “世界價值取向調查系統”\\(WVS\\) 取得了 29 個市場經濟國家的信息數據資料,將這些信息數據資料與事先制定好的測算誠信及標準性協作的參照性指標進行對比,開展了回歸性研究分析指出: 誠信、標準性協作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因此,在經濟生活領域中,以誠信作為一個經濟參量來考量市場主體經濟利益、可持續、社會責任、社會信任等指標已成為當今經濟生活中的主要價值觀。其實質就是誠信自身的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內在統一,也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之所在。因此,經濟發展是市場主體的誠信度不斷提高過程,社會信任度不斷增長的過程,也是社會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因此,誠信不僅是人類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 也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
當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在探索、尋找一種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的發展的內在力量。在市場經濟視域中誠信具有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雙重特征,決定了它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同時能夠使得市場主體在經濟活動中的自我形塑,進而推動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普,林江鵬,黃永明. 社會資本、誠信與經濟發展[J]. 統計觀察,2008\\(02\\).
[2][英]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關于法律、警察、歲入及軍備的演講[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3][德]馬克斯·韋伯.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 康樂,簡惠美,譯. 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4 -25.
[4]道格拉斯·諾思. 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22.
[5]許崇正. 倫理經濟學與 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J].經濟學家,2001\\(06\\).
[6][美]弗朗西斯·福山. 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M]. 彭志華,譯. 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151.
[7]鄒建平. 誠信論[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