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發展質量的內涵
經濟發展質量的內涵實質上是一種效率的觀念。
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而言,質量表現為一定的投入獲取最多的產出,或者是保證達到一定的產出付出最小的投入。為了獲得經濟產出,各種資源的投入是必要的。經濟產出就是各種經濟資源綜合運用的成果。在經濟資源保持恒定的情況下,對資源使用效率的高低決定了經濟產出的多少與好壞,因而經濟資源運用效率便是決定經濟質量的主導因素。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資本相對不足的國家,如何使用好有限的物質與資金資源,使它們能夠生產出最多最好的經濟產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從這個角度出發,只有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才能解決好人口相對較多,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才能有效地實現我國的經濟發展目標。因此筆者提出“發展經濟,重在質量”。
在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這一目標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是統一的。不談經濟利益驅動的問題,社會效益要求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也即,發展經濟不能只顧當前短期利益,應具有一種長期的觀念,不能以對資源、環境的破壞為代價來發展經濟??沙掷m發展就是人類社會生活質量作為一個整體永遠保持一種遞增走勢。而為達到這一目的,也必須注重經濟質量。經濟發展質量較高,在同一種產業水平下,對資源的需求較少。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同樣的資源可以使用的年限更長,從時間上可以保證人類科技水平進步以達到尋找到替代資源或者是新的生產方式和技術。經濟發展質量較高,在同一種產業水平下,對環境的破壞作用較小。環境保護投資實質上是國民經濟總量發展的成本支出。經濟發展質量較高意味著國民經濟總量的成本產出率較高,因而在有一種產出水平下,成本較低,也就是用于環境保護的投資較低,換而言之,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作用較小。只有注重提高經濟質量,才能節約使用資源,減少或避免對環境的破壞,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現,才能為社會帶來較高的社會效益。
經濟發展的質量主要體現在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方式之中。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結構。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結構是不同的。只有根據本國經濟所處的水平,適當確定產業結構與經濟布局,才能徹底解放生產力,使得在同樣的資源消耗水平下,生產出更多的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提高經濟質量。我國也不例外,不僅如此,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似乎是這個命題最有效的論據,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照搬前蘇聯的經驗,優先發展重工業,人為壓制農業與輕工業的發展。這一發展戰略背離了我國當時的國情,其結果是不僅農業與輕工業發展水平較低,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改善,而且重工業也沒有搞好。在較長時期內,經濟發展水平沒有顯著的提高。而改革開放以后,人們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正確分析了我國當時的國情,認識了農業與輕工業的重要性,利用產業政策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在短時間內我國經濟就實現了飛速的發展,經濟結構效益促使經濟質量的提高,并最終導致經濟的高速增長。產業結構如此,區域經濟結構也是一樣。改革開放以前,封閉的政策使我國各省區的經濟在組織結構、產業布局等諸多方面雷同,各省區經濟發展缺乏特色,發展水平也近似,從全國來看是一種共同貧窮的景象。改革打破了這種僵局,利用對外開放政策,沿海及東部地區以外向型經濟為突破口,經濟迅速發展。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不能不說與這種區域經濟改革有很大的關系。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至少充分說明經濟結構對經濟質量的重要性。
經濟質量還體現在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增長點的選擇之中。我們仍然可以引用人類社會發展的例子。
每一次社會大分工以及工業革命導致社會經濟出現高速增長時期,這都是因為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提高了人類使用資源的效率,提高了經濟質量。而人類從狩獵到農業到工業再到信息與服務業,主導產業的變化帶來了經濟的高速增長,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經濟質量的提高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我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分析
1993年下半年,朱基同志就指出,我國經濟將成功實現軟著陸,長期擺在我們面前的短缺經濟已基本結束。我國經濟已進入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提高素質的質量效益型經濟的新階段。賣方市場已轉變為買方市場。以質量為標準的品牌擴張成為企業發展的主要手段。經過第一輪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結構已有了初步優化。支柱產業已基本形成。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處在較低的水平。
質量戰略是我國現階段的明智選擇。
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產業結構高度也越高。換而言之,經濟發展水平之所以高,重要的是由于產業結構高,產業結構高度從結構上規定并體現著經濟發展水平。有研究結果表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均可以用結構差異反映出來,或者說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與其說是總量差異,不如說是結構的差異。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正逐步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轉變,在短短的幾十年間,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一點可以從中國勞動力在三大產業國的分布結構和中國三大產業國的分布結構以及中國三大產業產值結構狀態中看出來。
顯然,我國三大產業結構高度的演進趨向是符合產業結構演進歷史趨勢的,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逐漸降低,第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逐漸增高。40年間,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下降2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比重上升、4、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上升1017個百分點,體現了工業化進程中的結構轉變特征。但另一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結構差距仍很大。以1992年的數據為例,與美日兩國相比,中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比80年代初的日本高4812個百分點,比美國高5419個百分點??梢哉f,中國經濟發展上差距,首先深刻地體現在就業結構差距上,并且這種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很大。
總體上我國三大產業產值結構是遵循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運動的,即第一產業產值比率下降,40年間大約下降21152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上升,40年間分別上升12172個和717個百分點。同樣,與發達國家相比,三大產業產值結構的差距較大。
通過觀察不難看出,我國、992年三大產業就業結構與日本在本世紀20年代前后的結構十分接近。
日本20年代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為55%,我國、992年為5815%;日本20年代第二產業就業比重為22%,我國1992年為2117%,日本20年代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為23%,我國1192年為1918%。
從三大產業產值結構的角度來看,我國現階段產值結構,尤其是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為標志,與日本本世紀20年代結構相似。這一時期的日本正是工業化加速時期。綜合以上我國三大產業間就業結構演變階段的比較,可以認為,中國現階段三大產業結構狀況大體上相當于發達國家經濟史上的工業化加速時期。
與西方發達國家現階段的產業結構高度還有較大的差距。
三、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尤應重視質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各地區經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態也日益凸現出來,東部與中西部之間的經濟差距又有再度擴大的趨勢。雖然應該鼓勵一部分地方先富起來,但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共同富裕。若聽任我國現階段的區域經濟失衡狀況自然發展下去,有可能會使發達地區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使不發達地區經濟繼續處于落后狀態,從而最終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全局,使發達地區的經濟也難以持續、高速、健康地發展下去,以至于影響國民經濟質量。
在1994年,我國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已經形成了經濟總量上的較大差異。東部地區約40%的人口擁有全國約60%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而中西部近60%的人口只擁有GDP的40%,工業總產值的擁有量更少,只占33%,連農林牧漁產值中,中西部只占了5114%。從綜合經濟密度來看,以每平方公里面積占的GDP計,由于人口分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東部與中西部差距更大,東部每平方公里203萬元,中西部每平方公里僅為2214萬元。
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不僅有如此巨大的經濟差異,而且經濟增長速度差異也呈逐步擴大之勢。改革開放的十幾年間,東部地區GDP年均增長111110%部與西部地區只分別增長9131%和9117%。尤其是1990~1994年間,增長速度的差異更加明顯。在這幾年中,東部地區的GDP年平均增長16117%,而中西部地區分別只有11118%和10152%。
從1978~1994年,三大地帶人均GDP的增長速度也呈明顯差異,并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這使得三大經濟地帶的人均GDP的差距迅速擴大。據有關專家研究,從1987~1995年,我國東部與中部地區間人均GDP的相對差距由3311%上升至4515%,而東部與西部地區間的相對差距則由45、9%增加到56、5%,二者分別擴大1214%和1016%,尤其在1991年以后,中西部同東部的相對差距就分別擴大了919和1114個百分點。
近幾年來,我國實行全方位的改革開放,東部與中西部的優惠政策差距將不斷縮小,東部與中西部將在同一政策尺度上競爭。但是以目前的發展趨勢而言,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我國東部與中西部的經濟差距仍將進一步擴大。而中西部地區即使加快發展,短時間內也仍然擺脫不了傳統落后的狀態。
筆者認為,這種差距的存在,正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的具體表現,因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尤其應該重視質量。
但是,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質量較差也是不爭的事實。由于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在我國實施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時,中西部地區建設了許多大中型企業,但大多數屬于附加值較低的采掘工業和能源、原材料工業,加工深度和加工層次都很低,資源優勢沒能轉化為經濟優勢。反倒成了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的內在根源。從總體上看,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水平較低,如:在三大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比重大,而第二產業比重相對小,在工業結構中,重工業比重大,而輕工業比重相對小。較低的產業結構與較多的資源結合在一起,使得中西部地區每萬元GDP所消耗能源、鋼材、木材等指標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這是中西部地區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有力證據。筆者認為,只有以質量要效益,以抓好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水平,促進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中西部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
四、提高經濟質量,發展中西部經濟的若干思路
1、制訂適宜的產業發展政策,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經濟質量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加速時期,根據這個認識以及我國的資源約束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筆者認為,我國的產業政策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促進農業產業化。我國生產基本上是靠勞動力粗放型的經營方式在農業上體現最為深刻。大量的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是人力資源的一大浪費。通過對農業的科技投入,既可以解放農村勞動力,又能夠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轉變農業粗放型的增長方式為集約型的增長方式,最終提高經濟質量。
\\(2\\)發展第三產業更應注重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在我國第三產業總量不足的同時,我國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也存在著嚴重缺陷,概括起來有兩大缺陷:
一是代表著現代化產業結構高度化進程和市場機制發育要求的科研、綜合技術顧問、咨詢服務,金融保險業等部門發展程度很低,所占比重極小,而在第三產業中占比重高的主要是常規性的傳統商業流通類部門。二是從國家經驗比較來看,在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中,在整個經濟運行及產業結構升級演變中起關鍵作用的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業是屬于超前發展的社會先行資本行業,也是發展中國家實現體制市場化的基本物質條件。但我國的交通運輸及郵電通訊業發展明顯滯后。因此,我國現階段第三產業的發展,必須完成總量擴張和結構調整的統一。
2、緊緊圍繞產業政策制訂適宜的投資結構政策,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巨大推動力。無論是粗放型經濟增長,還是集約型經濟增長,都離不開一定的投資。投資結構會影響經濟增長方式,要想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不制訂出與產業政策相配套的投資結構政策是不行的。投資結構政策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要做到向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技術水平的重大項目傾斜。必要的新建項目要提高技術起點,達到經濟規?!,F有企業的改造,重點放在增加品種,提高質量,降低消耗,提高技術和經濟效益上。要在突破基礎產業/瓶頸0制約的同時,投資重點要向主導產業轉移,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運用宏觀調控手段,促進東西部經濟協調發展
縮小我國東西部差距的出發點不是抑制東部經濟的發展,而是在保持東部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充分發揮東西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將過去按東、中西部順序安排投資和建設項目的/梯度推移0戰略與在繼續發展東部的同時加快發展中西部的/協調發展0戰略相結合,實現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4、提高開放水平,促進結構優化
為了更好地利用對外開放的有利時機,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首先,要主動地使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等圍繞優化結構進行。其次,要自覺地把外商競爭的壓力變為推動結構調整和優化的動力。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后,競爭會更加激烈,面對嚴峻形勢,應更加自覺地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再次,要提供必要的合理的國家保護,以利建立適合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合理的經濟結構。擴大開放規模,提高開放水平,難以在短時間內全面改變落后的局面,因而要運用發達國家采用過的,發展中國家必要的各種手段,把我國的進出口貿易規模與結構調整到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程度,以促進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5、依靠高新技術,加速結構優化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產業結構的演變影響巨大,面對當前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世界各國加速結構重組的趨勢,我國必須以科技進步為基礎,注重依靠高新技術,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首先,加快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其次,要為高新技術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第三,要運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造傳統產業,實現技術超越和結構優化。以科技進步為基礎,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的領先作用,將有力地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盡快優化,為滿足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出現的高層次需要,提供各種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
6、大力發展知識經濟
按我國目前的工業化水平,社會知識化水平和知識與技術的創新能力,在全國范圍發展知識經濟的條件不成熟,但在我國的某些地區,特別是以上海、廣州為代表的沿海開放大中城市,發展知識經濟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應發揮它們智力資源的潛在優勢,大力發展知識經濟。
要強化協調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積極支持生命科學技術產業,特別是要大力開發農業生命的科學技術與醫藥、保健生命科學技術。要重視發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有益于環境的高新技術。要強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通過國家管理機構統一布局,組織攻關,發揮我國53個國家級和60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優勢,選定綜合開發項目,使之產業化,爭取有所突破。大力推行品牌戰略。品牌是一種知識產權,正是品牌的差異可能使擁有名牌的企業獲得某種程度的市場壟斷力量,取得比沒有品牌產品高得多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