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比爾·蓋茨認為: 傳統商業銀行將成為 21 世紀滅絕的恐龍,預言傳統銀行必然將向互聯網經營模式轉變。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在 2008 年發表豪言壯語: 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改變銀行。截至 2014 年上半年,阿里小貸累計發放貸款突破2000 億元,服務的小微企業達 80 萬家。作為電商起家的阿里巴巴集團,憑借其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逐漸涉足金融行業。而在阿里金融旗下支付寶、余額寶、阿里小貸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的背后,實則是整個互聯網金融產業的興起。
雖然與傳統銀行體系信貸量相比,我國互聯網金融貨幣供給量仍然很小,但其影響力卻不可小覷,引起了政府及各金融機構的高度關注。在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 2013 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也對互聯網金融做出了高度評價: 第三方支付、網絡信貸、眾籌融資以及其他網絡金融服務平臺等互聯網金融業迅速崛起,提供了有別于傳統銀行業和證券市場的新渠道,提高了資金融通的效率,是現有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
目前,隨著移動支付技術的應用普及,互聯網逐漸衍生出了多種金融服務模式,從單純的支付業務向轉賬匯款、跨境結算、小額信貸、現金管理、資產管理、供應鏈金融、基金和保險代銷。本文所研究的互聯網金融,主要是小微貸款技術與互聯網的結合,通過現代互聯網信息交互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學術界對于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以及小微貸款相關技術手段的風險管理體系的研究是不斷深入的。對于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研究主要從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幾個角度,而這些問題最終引致信貸配給的產生,并且金融機構通常要求中小企業提供適當抵押物 ( Stiglitz andWeiss 1981;[1]Bester 1985;[2]Freel 2007[3]) .從金融機構的信貸模式和技術手段方面考察信貸可得性,研究發現,由于大銀行積累了大量客戶資源,具有相對完善的風險管理控制體系,因此較多使用交易型信貸,主要通過財務報表數據做出信貸決策為大型企業服務; 小銀行則主要通過關系型信貸服務中小企業 ( Cole et al. ,2004;[4]Scott,2004[5]) .而同樣在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時,大銀行并沒有表現出更好的信貸可得性 ( Jayaratne 和 Wolken,1999) .[6]通過各國數據比較發現,小銀行市場占有率越高的國家中小企業雇員數 越 多,銀 行 總 體 信 貸 水 平 也 越 高 ( Berger et al. ,2004) .[7]
此外,根據市場力量假說,Jayaratne 和 Wolken (1999) ,Boot 和 Thakor,( 2000 ) ,[8]以及 Scott 和 Dunkelberg( 2005)[9]研究發現,市場競爭有利于促進信貸可得性?;诮Y構 - 行為 - 績效 ( SCP) 模型,市場壟斷支配力不利于信貸獲取。當市場統治力較強時,銀行往往會收取更高的利率,同時準入條件也更為苛刻,不利于中小企業獲得信貸。完善金融系統結構,建立多層次融資體系,需要鼓勵小銀行發展的同時,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提升貸款技術,降低準入門檻。發展專業提供小微信貸的金融機構可以從借貸模式和加強競爭兩個方面提升信貸可得性。
新結構經濟學理論認為 ( 林毅夫等,2008;[10]Lin et al. ,2012[11]) ,每個給定發展水平的最優金融結構可能取決于當時的主流產業結構、平均企業規模和典型風險種類,從根本上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需要使金融系統結構與產業需求結構相匹配,因此,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最有效方法是發展中小金融機構 ( 林毅夫,2001) .[12]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之匹配的金融機構運營模式也隨之改變 ( Lin et al. ,2013) .[13]
基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謝平 ( 2012)[14]認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特別是移動支付、社交網絡、搜索引擎以及云計算等,將會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影響。
可能出現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模式,即 ”互聯網金融模式“.巴曙松( 2012)[15]認為,互聯網公司利用數據和客戶的優勢,已經在傳統金融領域取得巨大成功。
因此,本文將從金融結構和產業結構方面探討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通過一個概念模型給出互聯網金融產生的理論背景和影響,探討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如何促進了小微信貸業務的發展。
二、一個中小企業融資概念模型
1. 技術手段與融資可得性模型
信貸技術手段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直接渠道( Berger,2006) .
在金融經濟學本質意義上,金融機構是依靠管理風險來獲得盈利的,并且風險和收益是對稱的。相對于大企業,小企業具有高風險特征,因此,當金融機構 ( 投資者) 普遍風險偏好低于小企業的經營風險時,將出現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宏觀上,這表現為一國經濟的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的錯配。
政府政策會通過金融環境影響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 ( 基礎設施和投資技術等) ,決定了信貸可得性的基礎,進而塑造了金融市場競爭狀況,從而影響國家金融結構 ( Berger,2006)[17]( 如圖 1 所示) .從信貸技術手段來區分,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可以分為兩大類: 交易型信貸和關系型信貸 ( Berlin andMester,1998) .
交易型信貸是指: 金融機構通過對企業財務報表等公開數據 ”硬信息“的分析,做出投資或信貸決策;關系型信貸是指: 機構金融通過與企業建立聯系,通過與企業接觸,獲得企業某些專有信息及 ”軟信息“來輔助投資或信貸決策。不同金融機構對于不同類型企業所采取的信貸技術手段可以從項目信息來源、項目審查、放款流程、風險分擔模式和監控機制 5 個流程組合區分,是政府政策影響信貸準入的關鍵渠道。在最上層,政府通過政策的制定直接引導行業發展,改變行業競爭狀況,由此引致金融系統結構及產業結構的轉變; 而金融系統結構與融資方產業結構的匹配度,決定了信貸技術手段的可行性與利潤。
2. 互聯網金融出現的時代背景
根據上述概念模型,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融資技術手段,其產生是國家政策引導的金融基礎設施改善和當前產業結構匹配程度所決定的。
近幾年來,互聯網信息交互技術迅速發展,基于互聯網所產生的經濟總和 ( 互聯網經濟) ,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漸上升。艾瑞咨詢集團 2014 年 4 月發布的 《2014 年中國網絡經濟年度監測報告》顯示: 2013 年全年的網絡經濟規模整體達到 5956. 4 億元,同比增長 52. 1%.2013 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 53729. 8 億元,同比增長 46. 8%.預計到 2017 年,中國互聯網經濟整體規模達到 15000 億元,占GDP 的比重將持續上升。國家政策逐步放開引導互聯網行業向金融產業發展。2010 年 6 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 《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及相關細則,并于同年 9 月開始實施。同時,鼓勵和引導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中小型金融機構的發展,吸引大型互聯網企業涉足。2013 年 7 月,通過了阿里小貸資產證券化方案,進一步拓寬了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融資來源。
產業結構方面,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統計,中國善于利用互聯網的中小企業平均銷售增長率為 25%,比不善于利用互聯網的中小企業平均銷售增長率高 15 個百分點。中小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中,80% 是與互聯網相關的; 另一方面,互聯網與工業化的融合,改變了生產、管理和營銷方式,極大地優化了資源組合、業務流程、企業管理和產業鏈的協同,推動了以經濟生產、綠色制造為方向的工業轉移升級。
作為資金供給方的金融行業,以及資金需求方的中小企業,都在越來越多的利用互聯網開展自己的日常業務,這也就使得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成為必然; 另一方面,當前市場上的超額融資需求以及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格局,迫切需要能夠解決小微融資問題的金融模式的出現,這便形成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實土壤。
3. 互聯網金融改變融資可得性原理
與傳統商業銀行相比,互聯網金融憑借信息處理和組織模式方面的優勢,在多數金融功能的發揮上較傳統金融更加有效 率,交 易 成 本 和 風 險 成 本 可 能 都 會 更 低 ( 曾 剛,2012) .
不同的企業發展階段中,需要有不同的投資者來進行投資,以使它們在不同階段中對金融資源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
無論什么樣的投資者、無論其投資形式如何,他們都具有自己的風險偏好,需要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與融資企業的風險狀況相適應。中小企業貸款以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為主,具有要得急、次數多、額度小、風險高的特點,貸款的周轉期難以準確測算,逾期的可能性相對較高。傳統的融資方式很難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主要是因為中小企業融資的需求和供給特性不匹配。
對于小微投資、借貸,若采用傳統借貸模式進行貸款審核,因其資金額度小但審核流程并沒有簡化,必然導致成本所占比率較高; 同時,由于小微企業或個人的信息透明度相對較低,存在較多未知風險可能。
互聯網金融大數據的出現增強了 ”金融機構“與小企業之間的信息對稱性。由于有了這種新的信息對稱性,使得傳統上并非金融機構的企業如今也可以進行 ”金融投資“行為。
這些行為主要地采用和擴展了關系型投資模式,并依托于互聯網和計算技術大大地降低了該模式的交易成本,對信貸技術手段的 5 個流程有著不同程度的改善,增加了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能力,詳細情況如圖 2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