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展經濟學概述
1. 1 發展經濟學源起
發展經濟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逐漸興起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興起原因是: 其一,其實早在工業革命以后,由新動力的出現、新航路的開辟,繼而全球市場的形成,催生了日不落帝國的發展奇跡。由于理論研究的滯后,再加上時代的局限,當時的經濟學仍處于以資源配置為核心議題的情況,并沒有對經濟發展有足夠的興趣。20 世紀初長達半世紀的世界大戰占據了理論家們的全部注意力,期間一戰后的發展起來的國家干預思想對發展經濟學有一定啟發。其二,其時落后國家的發展任務如此艱巨,吸引了一大批經濟學家的注意。各個經濟學家運用自己熟悉的理論與方法構筑了各具特色的經濟發展理論體系。其三,發展中國家擺脫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實現政治經濟獨立,映射在經濟學理論中就是,經濟發展思想從西方主流經濟學中分化出來進而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發展經濟學。
1. 2 發展經濟學現狀
二戰剛剛結束,經濟學家們熱切地希望尋找到讓窮國變富的秘訣。
隨著發展經濟學的興起,各流派都提出各自的方法,無論外國援助到還是直接投資,無論扶植教育還是控制人口,卻都是在迷霧中探索。一切都沒有預期效果。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取得意料中的進步,反而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愈拉愈大的趨勢。
1. 3 發展經濟學的演變路徑
首先是發展目標的演變,從最初的對 GDP 的追求演變為內涵豐厚的可持續發展: GDP→實際人均國內總值→非貨幣指標 ( 人類發展指數)→減緩貧困→權利與能力→自由→可持續發展。在宏觀經濟增長理論方面: 哈羅德-多馬模型→索洛增長模型→新增長理論。資本積累:有形資本→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社會資本; 國家與市場關系: 市場失靈→非市場失靈→新市場失靈→制度失靈; 對政府干預的看法: 規劃與計劃→簡潔的政府→政府與市場互補。
2. 發展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在發展經濟學演變發展過程中,主流發展經濟學家認為,應答把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兩個概念加以區別。經濟增長僅僅指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包括產品和勞務在內的產出的增長。經濟發展則意味著隨著產出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變化,包括收入結構、產出結構、分配狀況、消費模式、社會福利、群眾參與等。經濟增長是一個量的概念,經濟發展則內涵較廣。對發展中國家的界定,主流教科書一般采用兩種方式。其一,是直接將收入或生產力水平等的相對低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征,并簡單地根據收入水平進行劃分。其二是通過盡量羅列包括收入水平地下在內的落后國家的經濟特征,來說明二者差距,然后將發展中國家定義為具有所有這些特征的國家。
3. 發展經濟學流派方法及邏輯
3. 1 早期經濟發展思想總結
經濟發展思想可以上溯至重商主義時代。重商主義把對外貿易看成是 “增長的發動機”.威廉·配第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他提出,經濟增長的源泉是土地和勞動兩個因素, “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亞當·斯密是首位對經濟增長問題進行全面系統分析的經濟學大師。他關于經濟增長問題的基本構思是這樣的: 經濟增長是一個宏觀問題,它表現在社會財富或國民財富的增長。而國民財富的增長取決于:勞動生產率和從事勞動的人數。
影響前者的是分工。從事生產勞動的人數則和人口的增減有關,更取決于資本的豐歉,進而涉及到人口、分工和資本積累等問題。在封閉社會,國民財富增長受本國資源和技術限制,通過對外貿易可以突破此限制,對外貿易問題也必須得到說明。經濟增長既然是一個宏觀問題,那它與國家政策密不可分。經濟增長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僅要注意現狀,也要適當研究未來。綜上,斯密的經濟增長理論涉及如下幾方面:
國民財富的性質、人口變動、資本積累、對外貿易、經濟政策和經濟增長前景。
李嘉圖和斯密都認為資本積累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但斯密注重對資本積累過程的一般分析以及對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關系的探討,李嘉圖則側重于對資本積累對純收入分配影響的分析以及分配比例的消長對資本積累的反作用的研究。至于馬爾薩斯,在供給方面,他把資本、人口、土地和技術看成決定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認為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他認為,最能促進生產的三個重要因素是資本的積累、土壤的肥沃程度和旨在節約勞動的發明。
3. 2 第一代發展經濟學流派與方法
3. 2. 1 結構主義經濟上的結構主義指的是無彈性、剛性的經濟特征。在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社會主義者及其他資本主義批評者從兩方面對資本主義進行了譴責。其一,資本主義不公正、充滿剝削。其二,資本主義不穩定,經濟危機時有發生并終將滅亡。但其中并沒有無效率的指責。20世紀三四十年代,市場失靈說的出現使古典和新古典主義遭到批評。首先,由于壟斷和外部性,價格信號會扭曲。其次,勞動和其他要素對價格信號的反應是不完全的,甚至錯誤。再次,即使是正確反映價格信號,生產要素也可能是不流動的。支撐 “市場失靈”的這三點,由此產生了結構主義一大批經濟學家得出一致結論,價格機制在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像在發達國家那樣運行,新古典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是不適用的。
結構主義的邏輯起點是剛性結構特征。發展中國家的內部結構特點表現為發展中國家存在著部門、地理空間上的二元結構,外部結構的剛性特征則反映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不平等關系。整個結構主義的核心其實就是強調結構轉換,在不同的經濟學家那里,轉換方式大不相同,但結構轉換的落腳點最終都表現在國家政策上。
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理論可簡要概括如下。要想有成功的機會,用于發展一個項目的資源必須達到一個最低限度的水平。啟動一個國家進入自我持續增長,就像讓一架飛機起飛。在飛機升空之前,有一個超越地面的臨界速度,一點點向前推進。一筆最低限度數量的投資是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
納克斯提出 “貧困的惡性循環”,即 “收入低→儲蓄低→資本投資少→生產率低”惡性循環。納克斯將其歸結為 “一個國家因為窮所以窮”.要打破貧困惡性循環,必須大規模增加儲蓄,擴大投資,形成各行業的相互需求,使惡性循環轉為良性循環,“供給創造需求”.
劉易斯把發展中國家經濟劃分為兩個部門: 一個是以傳統方法進行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極低的非資本主義部門,另一個是以現代方法進行生產的、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較高的資本主義部門,前者以現代農業部門為代表,后者以傳統工業部門為代表。劉易斯認為,經濟發展依賴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而現代工業部門擴張需要農業部門提供豐富廉價的勞動力。
結構主義的代表還有萊賓斯坦、錢納里、繆爾達爾等。結構主義方法的政策取向是建立在剛性結構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工業化路徑,強調空間結構的一體化和克服剛性結構的計劃手段,強調物質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及工業化路徑對剛性結構的實用性,在國外政策方面主張內向型發展戰略和進口替代戰略。
3. 2. 2 新古典主義 在最大化與均衡解的邏輯起點上,新古典方法建立起與結構主義背道而馳的經濟發展理論體系,運用邏輯演繹方式在被設定的經濟行為與結果之間進行嚴密的數學論證。新古典的理論核心是市場-價格機制,新古典方法從克服剛性結構缺陷轉向強調價格彈性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從計劃模式轉向市場模式的分析,八角證把矯正價格扭曲及價格彈性在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作為其理論分析的核心,突出了市場-價格機制在發展中國家經濟中的重要性。
3. 2. 3 激進主義激進主義者承襲了結構主義者普雷維什的 “中心-外圍”之說,而且將其推進一步,以 “支配-依附”關系取而代之。雖然激進主義本身也是派系繁雜、論證不一,對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依附形式和不平等根源以及擺脫方法,存在諸多分歧。但是,在基本分析方法中,他們都是以 “支配-依附”作為各自論證的邏輯起點,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與進步制定發展戰略或政策。由于世界經濟體系中存在 “支配-依附”的不平等關系,因此世界市場的交換肯定也不平等。激進主義經濟學家在馬克思經典論述的基礎上,力圖證明: 二戰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向第三世界國家進行資本擴張和開拓世界市場,通過不平等交換使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所產生的剩余價值向西方發達國家轉移,促進西方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阻礙了第三世界的發展。
3. 3 第二代發展經濟學流派與方法
3. 3. 1 新古典政治經濟學新古典政治經濟學是在新制度經濟學、新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上,實現對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方法的兼容并蓄。一方面,重拾古典經濟學的制度分析,通過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邏輯,把超經濟影響內生化。新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用翔實的實證分析和多層次的理論模式,充分論證了制度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指出制度是社會行為規則的體系和組織體系,可以構造人們在政治、社會和經濟方面的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充分借用新古典分析法的理論范疇和分析工具。
新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制度內生化為邏輯起點,其理論核心是交易成本論。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于對主流經濟學的批評,但它只是抱著補充和發展主流經濟學的態度,并采用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范式去觀察和研究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新古典政治經濟學與新古典的融合表現在,其一,基本價值觀和研究方法上的借鑒,如理性假設、效用分析、均衡分析。其二,其理論體系日益嚴密化、數學化,向主流經濟學靠攏。
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主要觀點有。首先,強調社會和經濟的演化。
他們認為,制度是人為的和可變的,因此很重要。各種制度總在不斷產生,但其變化通常是通過有意和無意的方式緩慢進行。其次,確認社會控制及人們所展示的集團行為的重要性。第三,強調技術是推動經濟體制變革的一種力量。第四,堅持認為資源配置的最終決定因素不是某種抽象的市場制度,而是各種制度。第五,制度學派的價值理論不關心商品的相對價格,只關心隱藏在各種制度、各種社會結構和行為背后的價值如何被體現出來這一過程。
3. 3. 2 新興古典發展經濟學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以楊小凱、博蘭德、黃有光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超邊際分析把古典經濟學關于分工和專業化的思想轉化為決策和均衡模型,形成了一條用現代形式化分析工具復述古典經濟發展思想的新思路。他們將自己的理論稱為“新興古典發展經濟學”.與主流發展經濟學相比,楊小凱自稱為對古典的回歸,是對新經典的糾正,是在超邊際分析的現代軀體中復活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的靈魂,因此,新興古典發展經濟學方法理所當然的自成一統,建立在自由主義基礎上的數學化是其方法論的邏輯起點,分工演進則是其整個理論的核心。
3. 4 經濟發展的階段論
經濟增長線性階段論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理論產物。二戰后,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學家研究了美國的經濟、技術援助使遭受戰爭創傷的歐洲國家僅幾年功夫就恢復國民經濟,并使之現代化的一些經驗。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庫茲涅茨的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哈羅德-多馬增長模型、索洛和羅默的增長模型本來是對發達國家的理論概括,后來被推廣到發展中國家,于是成為發展經濟學的一部分。經濟增長線性階段理論研究廣義的發展理論,即研究世界上一切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重視一切國家經濟增長的共性。
參考文獻:
[1] 楊永華。 發展經濟學流派研究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2] 譚崇臺。 發展經濟學 [M]. 太原: 山西經濟出版社,2001
[3] 林毅夫。 繁榮的求索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