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經濟學梳理與回顧
1. 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
W·阿瑟·劉易斯指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二元經濟結構,政府可以有計劃的將農村過剩的勞動力流入城市工業部門,一方面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國家的工業化,國民經濟得到發展。哈羅德---多馬模型為計劃化提供了理論依據,線性規劃和投入產出分析等數學工具則有助于解決計劃配置的技術性問題。保羅·N·羅斯坦---羅丹提出平衡增長理論,納克斯進一步加以論述,主張國家組織 “大推進”的戰略,促進國家經濟各部門同時發展。W·W·羅斯托提出著名的 “起飛”經濟學,認為各國經濟增長的過程概括為 6 個階段: 傳統社會、為起飛創造條件的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推進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
2. 新古典主義發展經濟學
T·W·舒爾茨、D·拉爾、A·D·克魯格等人,摒棄了結構主義政策理論,認為正是這些政策造成了國民經濟價格偏差和資源配置扭曲。抨擊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 “畸形”發展模式,強調重視農業,消除 “二元經濟結構”,變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戈特弗里德·哈伯勒強調了貿易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姞栠_爾認為二元經濟的存在不僅能延緩落后地區的發展,而且能延緩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3. 新古典政治經濟發展經濟學
斯蒂格利茨不贊成克魯格等關于 “政府無效率”的觀點,主張發展中國家完全有政府干預的必要性。A. 布雷夫曼和斯蒂格利茨探討了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市場聯結現象,認為在道德危機的環境中,這類聯結具有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效應,并將跨市場外在性有效地加以內在化。
P·羅默修正和擴展了阿羅的 “邊干邊學” 模型,提出一個含有外在性、產出生產收益遞增和新知識生產收益遞減的競爭性均衡增長模型,證明在存在遞增收益時,包含外在性的競爭性均衡雖然不是帕累托最優,卻能解釋歷史上的長期增長。
4. 小結
一個甲子的演進,發展經濟學并不是兩點一線式的前行,而是一個頭緒紛繁但又有序可循的全面推進過程。三個發展階段并不是相互之間的斷層,而是整個發展經濟學內部不同流派之間的此起彼伏,更是發展經濟學適應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日臻完善。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發展中國家想要得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就必須經歷工業化過程,此過程的六階段: 傳統社會、為起飛創造條件的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推進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由于發展中國家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紛繁復雜,不同的發展階段需不同的發展模式。起初應以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打好堅實基礎,再以市場經濟相輔,接以市場經濟主導的發展模式必將主導發展中國家的全過程。
二、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
1. 工業化戰略布局
新中國成立初期,和其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工業基礎薄弱,基本處于農業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不穩定。國家奉行結構主義思想,吸收蘇聯發展模式,積極發展工業化,對全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化戰略布局。在蘇聯的資助下,新中國大力發展軍工、精密儀器、車床機械、汽車、石油化工、造船、以及鋼鐵等支柱性產業,為中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直到現在,我國排進世界前五百強的企業里十有八九與這些產業相關,其中不乏就是當時國家為發展本產業而創建的企業。
發達經濟的歷史經驗和亞洲國家例如韓國的經驗表明發展是關涉從依賴農業活動向依賴現代工業部門和服務業部門的轉換。這一轉換稱作結構轉換,引致快速和維持增長的要素。工業化戰略布局,為改革開放后的經濟起飛提供了堅強的后盾,這也是為起飛創造條件的必經之路。
若沒有前三十年的工業化布局,我們有理由相信現在我們可能還處于傳統農業社會,試問單純農工業生產率的提升如何促進工業社會的發展?何談后三十年經濟的飛躍式發展? 沒有前三十年的工業布局無從談起后三十年的經濟發展。
2. 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
工業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最初的簡單粗制品生產,到精密儀器,甚至是航母的本國制造都說明我們的產品結構在不斷復雜化。然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不會帶動航空母艦產業的實質性突破,換句話說就是,讓一個造汽車的公司去生產自行車要比一個農民去造自行車更具有顯示性優勢,這說明經濟的發展具有路徑依賴性。
分析表明,到 1962 年,中國已經在 105 種產品的出口中獲得了顯示性比較優勢 ( 我們的分析中有 779 種) ,盡管只有 14 種 ( 六個化學品,7 個金屬品和 1 個機械品) 是具有顯著水平的復雜性的中心產品。
到 1980 年,改革開放后,中國已經在眾多產品的出口上獲得了比較優勢,總計達到 234 種 ( 46 種是中心產品大多數是化學品和金屬品) ,中國已經有相對高的出口復雜度指數。當中國真正踏入產品空間的中心區域,特別是進入到電子和機械產品。在 1990 年,中國出口的具有比較優勢的中心產品數量達到 65 種。
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對工業化的積累,基礎性設施的建設,加之改革開放政策引導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促成了改革開放后三十年的發展。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體現在改革前的積累,若無此積累,我們很難接近產品空間的中心地帶,也不會有今天出口籃子的多樣化與復雜性。
3. 國有企業的人力資源儲備
前一時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經濟迅猛發展,為我國在各行各業儲備了大量優質人才。建國初期,我國僅有長春一汽一家汽車公司,全國的汽車技工匯聚于此,之后這些技工依次南下,為全國各地的汽車產業的孕育發芽做出了卓越貢獻。上海汽車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的。同時教育事業也在同步跟進,由于封建統治時間過長,我國的大學教育一直處于劣勢,建國之初全國的正規大學院校屈指可數,在經過學校的教學資源拆分合并之后,全國各地的正規大專院校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優質大學的畢業生涌進各大院校,也帶動了地方院校教學質量的提升。
經過前三十年工業的布局以及國有企業的不斷壯大,我國幾乎所有的技工與優秀管理人才都聚集在各大國企之中,這就為國家的發展儲備了大量優秀人才。改革開放后國家實行國有企業改革,允許國有企業倒閉破產,并鼓勵國企人才南下創業,一時間各行業的優秀人才或被動或主動紛紛涌入私營經濟體中,為我國私營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4. 穩定的發展環境
土地改革、三大改造、階級斗爭的勝利、新民主主義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使我國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正軌。黨帶領我們創建了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建設,確立了以無產階級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文化,把全國各族人民的心聚集在了一起。認清主要矛盾,逐步恢復生產,堅定人民信念。
井噴式的經濟發展,必然面臨諸多問題,而穩定的社會環境恰好為各種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附著點,促使矛盾雙方以最好的效益得以補償。
也正是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的確立,給予了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論自信,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堅定了我們發展道路。為改革開放三十年飛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平臺,環境越穩定,平臺愈加堅實,國家的繁榮富強之路才更加平穩。5. 小結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和亞洲國家例如韓國的經驗表明發展是關涉從依賴農業活動向依賴現代工業部門和服務業部門的轉換。這一轉換稱作結構轉換,引致快速和維持增長的要素。換句話說,成為發達國家要求一個可得的持續幾十年的增長。一般來說,唯一的方式是通過重大的結構轉換。
雖然 1979 年后的改革為私人部門提供了激勵,促進了發展,但如果不承認我國以計劃經濟為主導的前三十年,經過政府集中資源穩步推進工業化,生產能力的積累,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們發現,其實早在上個世紀 60 年代,中國的生產結構已經相當復雜,這構成了中國未來高增長的基礎。80 年代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是中國發展的關鍵因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路徑依賴性,我們強調改革前已經積累起知識的重要性。
三、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
認清主要矛盾的同時,還應注意次要矛盾的存在。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探索過程中,順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計劃經濟體制的設立、工業化布局等。成功值得慶幸,在成功路上遇到的荊棘更需我們銘記。
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以及上山下鄉等我黨在前進路上遇到的挫折,也給予我們沉重打擊。同時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二元經濟結構盛行,壓低農產品價格給予工業上的支持,使人民的物質生活相對匱乏。改革開放后釋放生產力,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激發更廣泛的剩余勞動力參與生產,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改革開放后的成果是中華民族任何歷史階段都無法比擬的,用 “匱乏”去否定 “富庶”是偽科學。
兩極分化、道德缺失、教育體制不公、環境污染和貪污腐化等問題在改革開放后三十年尤為突出,問題的出現不是教我們去否定,而是給我們的改革方向與目標提供了依據。近三十年我們走過了西方國家一百多年的工業化之路,發展成果也在這三十年內集體迸發,然而,隨之而來的社會矛盾也在這一時期集中表現出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前三十年我們也面臨腐敗、貧窮等問題,只是近三十年物質豐富之后越加嚴重,只要認清矛盾根源,逐個解決,必能尋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康莊大道。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我們從傳統社會,逐步過渡到為起飛創造條件的階段,在經過改革開放后三十年的起飛階段,再到向成熟推進階段,直到今天加快推進高額群眾消費階段。一路走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有序進行的,不同的發展階段面臨不同的改革局面。改革開放前歷史時期與改革開放后歷史時期分別處于兩個發展階段,前一歷史時期成功將我國由傳統社會為起飛創造條件的累積階段,改革開放釋放生產力、鼓勵民營經濟促使我國經濟起飛。兩個歷史時期是兩個歷史發展階段,不能兩相否定,兩相否定就是兩個階段的互相否定。兩個歷史時期都是中國經濟發展歷程中不可或缺的時期,用一個時期否定另一個時期不符合唯物史觀,與唯物主義相悖。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是對后三十年發展的物質積累,后三十年是前三十年的近期目標,用蓄勢待發的 “積累階段”去否定蓬勃發展的 “起飛階段”不符合發展經濟學原理。
參考文獻:
[1] 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 經濟成長的階段 [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3 月 1 日。
[2] 馬穎。 發展經濟學 60 年的演進 [J]. 國外社會科學。 2010 ( 4)
[3] Jesus·Felipe,Utsav·Kumar,Norio·Usui,Arenlyn·Abdon. WhyHas China Succeeded-And Why It Will Continue To Do So [M].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d College. 2010 ( 8)
[4]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 “兩個不能否定”的重要論述 [N] 人民日報。 2013 年 11 月 08 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