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利實現的大局。為此,十八大報告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盵1]20然而,在現實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卻因種種困難和挑戰,出現了久推不動、久轉難變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重溫鄧小平經濟發展新路子思想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有了新的意義。
鄧小平經濟發展新路子是相對于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到改革開放前這段時間我國經濟發展舊路子而言的,是對我國舊的經濟發展路子反思的結果。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為了迅速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戰勝國際敵對勢力的封鎖和包圍,黨和國家制定了超快發展經濟的路子。但是,在忽視經濟效益和群眾利益的情況下,加上“文革”的破壞,這種經濟超快發展路子,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20世紀70年代末期,隨著國際形勢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主題,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作用開始凸顯。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提出了不同以往的經濟發展新路子思想。
一、經濟發展須走質量、效益與速度并行的新路子
“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盵2]375鄧小平多次強調發展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中心,一定要死扭住不放。針對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教訓,他提出發展經濟,必須講求質量和效益,走出一條質量、效益與速度并行的國民經濟發展新路子。
1.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睿智地覺察到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果對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重要性?!拔母铩苯Y束后,各項工作百廢待興。面對當時國內國際復雜的社會、政治問題,他十分關注經濟工作,并把經濟工作提高到頭等政治問題的高度。他說:“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盵3]194針對1979年4月中央提出的“八字方針”,鄧小平認為,“八字方針”的核心是調整,調整的目的是為了以后經濟發展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效益和比較快的速度。他認為,經濟發展的速度要有質量保證,才能體現經濟的發展。他還從國際競爭的角度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于資本主義制度,最好的表現就是擁有比資本主義更好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發展效果。上述論述,不僅反映了鄧小平對經濟發展的重視,而且初步展示出他既要有速度,又要有質量和效益的經濟發展新路子思想。
2.改革開放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實現經濟發展“三步走”戰略,他提出了經濟在快速發展中必須注重質量、講求效益的思想。針對20世紀80年代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擴大投資規模、鋪攤子重復建設、忽視效益的現象,他認為,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效益是并行的,經濟發展沒有一定的速度是不行的,但是沒有質量和效益的速度,對于經濟發展來說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應有之義。他說,發展經濟,“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質量,講求經濟效益和總的社會效益”[2]143.同時,他又進一步指出,在改革過程中,要保持經濟較好的發展,速度太低是不行的,但也不能勉強追求太高的速度,經濟發展的快速度是以保證質量為前提的快速度。他認為,只有高質量的產品,才能打開出口渠道,盡快實現經濟效益。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提高產品質量是最大的節約”[3]30.隨著實踐的發展,鄧小平逐漸形成了以速度為前提、以產品質量為保障、以經濟效益和總的社會效益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新路子思想。
3.20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在南巡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和速度相統一的重要性。面對20世紀80年代末期出現的物價膨脹和速度滑坡現象,他明確指出,速度滑坡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他要求經濟發展要有適當的速度,只有通過適當速度,才能頂住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壓力,才能實現我國的發展戰略。
1992年南巡過程中,鄧小平再次強調經濟發展速度問題,不過他的發展速度理論中,包含著經濟發展要注重提高質量,講求效益的思想。他指出,經濟發展的速度要切合實際,“要扎扎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2]375.他認為,經濟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問題,發現問題要及時治理,能發展就不要阻擋,有條件的地方就要在講效益、講質量基礎上,大膽地發展外向型經濟。顯然,他所強調的“快”,是量力而行的,以效益和質量為保障的;“質量”和“效益”則是以“快”為前提,離開了“快”,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也就無從談起。當時,他能把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速度與質量、效益相結合,實現速度與效益的統一,體現了鄧小平經濟發展思想的戰略性。
鄧小平關于速度快、質量高、效益好的經濟發展新路子思想,對20世紀90年代后期人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很大的啟示。那種“大而全”“小而全”和低水平且浪費嚴重的粗放型經濟發展,已不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通過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促成有利于市場經濟主體公平競爭和資源優化配置的運行機制,學會“向結構優化要效益,向規模經濟要效益,向科技進步要效益,向科學管理要效益”[4]89的集約型經濟發展新路子。
二、走好新路子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
鄧小平以宏遠的眼光,敏銳地覺察到科技和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科技和教育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其他各行各業的發展,包括整個經濟的現代化,都需要科技和教育作有力的支撐,即依靠科技和教育,才能走好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1.走好經濟發展新路子必須依靠科技。鄧小平在經典作家關于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274的思想,并強調科研工作要走在國民經濟的前面。他認為發展經濟,實現速度與質量、效益并行,必須依靠科技。他說:“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度發展?!盵3]86因此,我國要緊跟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大力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特別是前沿科技的發展。他指出,不論任何時候,我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必須緊跟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水平,從一開始就參與高科技領域的發展,爭創世界一流科技,并且科技越高越好。他認為,要極大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必須從難、從嚴要求,經過嚴格訓練,謹守“三老四嚴”的作風,才能達到經濟發展的目的。同時,他特別強調在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后,虛心向國外同行學習,務必要用國際先進的管理方法、經營方法加強企業管理,提高企業效益。這體現了他向先進科技要效益,向先進管理方法要效益的思想。
2.走好經濟發展新路子必須優先發展教育。面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和對科學技術作用的認識,鄧小平深刻感覺到,經濟發展速度加快、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根源于教育對人才的培養。因此,他反復強調發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盵3]40他認為,科技和教育都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大局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實現現代化,關鍵在科學技術,基礎在教育。他指出,教育是國家工作的重點之一。如果地區或部門的領導,只注重抓經濟發展,而不重視抓教育,是缺乏遠見的、思想不成熟的領導,根本就不可能領導人民群眾搞好四化建設。因此,他要求以戰略的眼光,從中小學抓起,否則就會耽誤大事,就要負歷史的責任。他指出,一個國家勞動者的素質、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不僅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而且決定了該國經濟持續發展后勁的大小。
為此,他強調國家要尊師重教,尊重知識,珍視勞動,尊重人才,要廣開進賢之路。鄧小平重視教育和人才思想,既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也為我國當時的經濟發展解決了智力因素。
從以上可以看出,鄧小平把走好經濟發展新路子同科技、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他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把經濟、科技、教育一起抓,要統籌規劃,甚至要求科技和教育的發展要走在經濟發展的前頭。為革除科技、教育與經濟脫節的弊端,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發展相結合,他提出體制改革,要求新的經濟體制,要服務于技術進步的要求,新的科技體制要服務于經濟發展的要求。他的經濟發展與科技、教育緊密結合的思想在當時以粗放型經營為主的時代背景下,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為我國以后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埋下了思想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