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據統計,2014年山西省生產總值12759.4億元,與去年相比,增加4.9%,遠低于全國增速(7.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5064元,遠低于全國水平(46531元)。山西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38元,增長9.4%,但是遠遠低于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其中山西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69元,增長8.1%,而同期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844元;山西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9元,增長10.8%,而同期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489元 .位于中國中部地區的山西,在國家制定的多項區域發展政策中,都沒有獲得實質性的政策扶持,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發展,最新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也沒有包括山西。山西迫切需要一次轉型的機遇?!靶鲁B”理論的提出,為山西省經濟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實現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意味著既要重視發展速度,擺脫貧困,縮小省內各區域與省際間之間的差距;也要注意發展方式的轉型,使得經濟發展有了質的提升。
本文在對山西省經濟發展出現的戰略問題進行客觀分析和總結,針對制約山西省經濟發展的若干戰略因素,以新常態理論為指導,從經濟增長帶、產業整合、交通網絡、政府決策、對外開放等角度入手,提出發展戰略對策。
二、新常態下山西經濟發展戰略問題
(一)產業結構畸形
作為中國著名的能源基地,山西省的發展戰略一直以能源基地的建設為中心。2014年,山西省全年全省生產總值 12759.4 億元。
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6.2%、49.7%、44.1%.而同期全國三大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9.2%、42.6%、48.2%.與全國相比,山西省第一產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低,這大大限制了山西省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就業問題的解決。
在第二產業中,煤炭行業、焦炭行業、黑色金屬冶煉業、電力行業所占比重最大,工業生產總值中,山西的重工業比例達95%以上,煤炭、焦炭、冶金和電力四大傳統產業占73%以上,煤炭又占到工業經濟的40%以上。裝備制造業、化工工業、食品工業、建材工業僅僅占工業總值的16%左右,造成山西產業結構嚴重不合理,重工業一支獨大 .
(二)產業層次低下
第二產業方面,工業以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形成了過分依賴煤炭資源的畸形資源型產業結構,導致山西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受到制約,造成了山西的結構重型化、產品初級化,對已有資源的開發力度和開發水平不夠,下游產業鏈較短;此外,沒有形成多元化的支柱工業體系,導致經濟效益低,缺乏持續發展所需的基礎和后勁。
第三產業雖然蓬勃發展,但是以生活性服務業占主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長期落后,在較高層次上可以代表第三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如高科技開發、法律、教育、投資、信息咨詢、物流等行業的產值占第三產業產值的比重較低;較低層次上的生活性服務業如倉儲、飲食、批發零售所占比重較高。
(三)基礎設施不足
山西省基礎設施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太原、晉城、長治的城市基礎設施較發達;大同、晉中、陽泉、臨汾次之;朔州、忻州、運城、呂梁的基礎設施較落后。在一些城市的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的緊張狀況還沒有完全根除。中小城市的道路擁擠、交通堵塞,出難入難還依然存在,與周邊地區交通設施的配套能力差。城市公共設施和公共事業是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環節;而廣大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更是長期被基礎設施規劃忽略的地方,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政府管理失效
政策因素是制約山西企業生產和發展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煤炭資源整合使山西的煤炭產業提升,產業鏈條延伸,為實現轉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山西煤炭資源整合后,山西不少行業特別是焦化行業煤源緊缺,煤炭價格長時期在高位運行,造成企業生產成本過高,產品價格倒掛等現象,企業的生產受到影響,企業的發展受到牽制。
其次是政府職能部門辦事效率低,企業在項目審批過程中,經常出現程序繁瑣、耗時過長,對企業項目的上馬和技術的革新造成了嚴重影響。
第三是長期存在的政治腐敗問題。山西省是唯一被中央定性為系統性腐敗的省份。腐敗問題對山西省的整體形象和政府公信力產生毀滅性的影響,也對山西省資源的有效配置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
(五)環境污染嚴重
山西省主要面臨的環境污染著重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空氣污染嚴重,空氣中的二氧化硫、粉塵、工業廢氣含量居高不下,2012年共排放廢氣42244.9億標立方米。在2015年春節期間,山西十一個城市中,除了長治、呂梁徘徊在空氣質量良好與輕度污染之間,其余全部污染,而太原則最為嚴重,空氣質量屬于嚴重污染。其次是水污染十分嚴峻。2012年,山西省共排放廢水51765萬噸,全省 26條主要河流的85%以上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74%的河流受到嚴重污染, 失去使用功能, 不少地方的水庫和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2年12月31日長治市發生苯泄漏導致的水污染,直接影響長治市和河北邯鄲市正常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第三,固體廢物污染令人擔憂。2012年全省共產生固體廢物29201.9萬噸,其中被綜合利用的有20290.3萬噸,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9.4%,固體廢物處置量達到7274.3萬噸,固體廢物的貯存量達到1758.7萬噸,最終導致固體廢物排放量達到16.6萬噸。山西的單位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新常態下山西經濟發展戰略對策
(一)構建大-太-運新增長帶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會,也是山西省的政治、文化、交通、經濟中心,是我國北方的軍事、文化重鎮,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之一。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是山西之屏障、北方之門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軍事重鎮。大同市位于神府、準格爾新興能源區、京津唐工業區的中點,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也是國家重化工能源基地。運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端,地處山西、陜西、河南交界處的黃河金三角中心地帶,是“中原經濟區”、“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互相疊加的地級市,擁有中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基地、亞洲最大的鋁工業基地、中國第二大銅冶煉基地。
在山西省11個地級市中,大同、太原、運城三個城市在山西省整體經濟運行中發揮的作用是最大的。這三個城市的總人口占山西總人口的35%,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山西省平均線以上,構成了強大的消費市場和潛在的消費力;三個城市的總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22%,有利于滿足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需求,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三個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稅收、年末存款余額分別占山西省的37.1%、34.4%、52%,為以后城市的建設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三個城市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占全省的93.4%、72.5%,幾乎全部承擔了山西省的進出口業務,對外經濟聯系較密切;三個城市的郵電業務總量和旅游總收入分別占全省的38.5%和34.4%,說明這三個城市不僅旅游資源豐富,而且相應的第三產業也比較發達,可以解決大量的就業問題,并促進經濟的轉型。
根據以上分析,重點發展大同、太原、運城,以建設山西省經濟增長極為目標;以大同、太原、運城構成山西省的經濟增長帶,依托貫穿全境的大西鐵路,實現3小時內從任一城市到另一城市,快捷的交通為資源和人才的流動提供便利;太原市位于大同市、運城市的中心,向兩個城市進行科技、文化以及第三產業的輸出,同時輸入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同市、運城市利用地緣優勢,在進行省內和省際的經濟交流中,帶動附近城市的發展;在大同-太原-運城三個增長極之間的輻射作用下,帶動并促進其余8個地級市的綜合發展。
(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作為一個以資源型經濟為主體的資源大省,山西省在經濟發展中,必須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已有的產業進行整合。第一產業方面,政府應該持續關注農業問題,適時推進農業的集約化發展和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業高科技產品和農業機械普及率,實現農業、工業、服務業的協調發展;第二產業方面,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發展原則和前提,提升煤炭、焦化、電力、冶金等產業的科技水平,使省內資源型產業的整體水平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嚴格控制資源型產業的產能,優化行業產品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節能工程,促進煤炭以及其他礦產資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實現高耗能產業的低碳環保發展;在改造并提升已有的煤炭產業和工業的基礎上,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技術的原則,不斷培養和壯大替代產業,如裝備制造業、生物醫藥業和高端技術產業,增加高技術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第三產業方面,充分發揮山西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晉商故里等悠久歷史文化優勢,利用好晉商大院、佛教圣地、關公故里等山西特有的旅游資源,將旅游業發展為山西經濟的重要支柱;重點發展金融市場,提高山西省金融業的服務水平;積極促進信息、會展、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向規?;?、專業化發展,積極發展商貿、養生、住宿餐飲、體育等生活性服務業。
(三)構建新型交通網絡
繼續加快高鐵建設,提高山西南部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通道能力。大西高鐵通車打開了山西通往陜西、西部的南大門,運營一年來,其通道效益正在顯現。在此基礎上應該加快規劃建設太原到河南的高鐵,打開山西東南部對接中部地區的大門。其次,在此基礎上不斷拓展和豐富省內、省際交通網絡,爭取在2025年之前,建成以太原為中心,離石家莊等城市1小時客運圈;離大同、北京、運城、鄭州等城市2小時客運圈;北到呼和浩特、南至徐州等城市3小時客運圈。
構建現代化物流交通網絡,加快構建覆蓋全省、輻射省外的現代化物流交通網絡,在大同、太原、運城加快建設綜合物流樞紐,以太原市武宿物流園區為中心,大同市、運城市物流園區為分中心,其余各市、縣為節點,發展專門針對煤炭、化工、金屬冶煉等能源工業的專業物流。
(四)建設創新驅動機制
加強創新主體建設。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創新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深化大中型企業研發活動;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認定;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加強重點產業創新。山西省產業創新的重點有煤炭及煤層氣、電力及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現代農業、文化旅游,從這些方面出發,全面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加強體制創新。營造激勵創新的政策環境;建立科技、金融和產業的融合機制;完善人才培育、引進和使用機制;創新知識產權運用與保護機制;改革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健全科技合作機制,切實形成創新驅動的動力機制。
(五)提高政府決策水平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重新定位政府的職能,把政府的決策職能和執行職能適當分開,某些執行職能應由社會經濟組織和中介組織承擔;深化地方政府改革,縮減相關重疊的政府機構,減少內部層次,提高政府對問題的反應速度。其次,完善決策程序,包括建立完善政策議程、政策規劃和政策合法化等程序。第三,優化決策人員素質。主要包括政治素質、理智素質、職業素質。最后,實現決策科學化。實現政策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是提高政府政策決策效率的核心問題。在政策決策科學化問題上,要建立健全政策決策系統,以決斷系統為核心,充分發揮信息系統、咨詢系統、監督系統的作用;遵循科學的決策原則,即信息原則、預測原則、程序原則、可行性原則和民主集中制原則。
(六)擴大對外開放程度
在與內蒙古、河南、陜西、以及河北等臨近省份的交流中,在現有的基礎上,從經濟貿易、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入手,擴大雙方的合作領域,在加強自身經濟實力的前提下,提高企業走出去的能力。此外,在“一路一帶”戰略大背景下,政府應當注重對外開放政策的制定,及時解決對外開放、招商引資中出現的問題,建立對對外開放工作目標考核評價體系。鼓勵民營企業轉讓股權、產權和境外投資、上市,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競爭力,提高經營水平。進一步加深與絲綢之路國家的往來合作,發展經濟,擴大對外開放。
參考文獻
[1]淮尉。山西煤炭產業轉型發展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2011(3)。
[2]陳忠華,王熠坤。山西:我國煤炭業諸多矛盾的“縮影”[N].經濟參考報,20O7-04-10.
[3]徐康寧,韓劍。中國區域經濟的“資源詛咒”效應:地區差距的另一解釋[J].經濟學家。2005,(6):96-102.
[4]黃婧。山西能源產業結構優化研究[M].經濟與決策,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