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目標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出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一概念是由胡錦濤同志在 2007 年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的講話中首次提出,直接經過內容和內涵的豐富,被寫入了黨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報告,作為經濟領域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概念的提出基于國內經濟環境和外部需求環境兩個背景。就國內環境而言,原有增長模式帶來負面效應越來越多,而且增長乏力。近幾十年來,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一直高速增長,但是在增長的光芒下,出現了很多的其他問題,比如資源的利用率低、環境破壞、收入差距的擴大,這些負面效應表明經濟發展質量較低;同時,勞動力紅利漸漸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上升,基礎建設投資的空間日益縮減,很多產業由于盲目擴張,項目盲目上馬,出現產出大面積過剩的現象,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也是日趨乏力。就國際環境而言,外部需求萎縮,世界經濟的不景氣,給我國的出口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同時來自東南亞、印度等地區競爭,原來依靠的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也日漸萎縮。黨中央從全局的高度看到,原有增長方式已經無法再為中國這個世界經濟總量排名第二位的經濟體續航,因此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全局性、戰略性的方案,體現了我黨的高瞻遠矚。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目標
首先是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轉變。過去經濟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一個時期注重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的一個方面,比如在 08 年,國家宏觀調控,中央政府聯合地方政府投資了 4 萬億,投資額急劇攀升,但是對于其他兩個卻有著負面的影響。比如 4 萬億投資計劃會給居民的消費產生很大的擠出效應,會減少居民的消費,同時巨大的投資計劃會使得通貨膨脹上升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對居民和出口部門也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黨中央提出,由過去只注重單方面的拉動轉向三駕馬車的協調拉動,防止三駕馬車之間出現速度不一致而導致馬車不穩的局面。
其次是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我國的產業現狀是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過高,而第三產業的貢獻率不足。
在我國第二產業是指傳統的制造產業,呈現出高污染和低技術含量的特征,而且各個地區存在著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的特征。高端的現代服務業,例如這種互聯網“+”與服務業相結合的情況目前比不是很多,比如金融業,龐大的資產在銀行手中,但金融業在近兩年產生與互聯網“+”的融合態勢,但是由于增量比較小,還未看出對現代服務業產值的整體影響?,F代服務業的發展可以彌補政府那只對市場經濟規劃的不足,比如積極的金融業可以助力產業升級和轉型,幫助企業進行并購和收購,完成產業升級。因此,黨中央更強調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協同發展。
最后是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過去我國經濟增長大量依賴于資源的效勞和勞動力紅利,增長方式不精細,有很多生態問題,在人于資源上的關系上不具有可持續發展性。反觀國際發達經濟體,他們的發展不是靠資源的消耗,而是靠勞動者的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不是能源的堆砌,而是創意和服務在引領經濟發展的潮流。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內涵
區別過去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立足點在于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過去的盲目投資,很容易在一兩年的短期造成由巨額投資帶來的經濟迅速增長,但是這種不予以抑制的投資沖動,很容易造成全行業的產能過剩,形成大量資源的浪費和壞賬的出現,影響更長期間的經濟發展的質量。將創新和科技基因植入企業發展和勞動者素質提升中,激發經濟主體的活力與能力,更好的為經濟發展服務。
區別于過去對經濟與環境的取舍態度,黨中央提出要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既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水,將環境保護納入工作重點,對于地方政府,不僅僅考核 GDP 的數量,而且要考核環境治理情況。對環境資源的利用和開采,要有計劃,有規劃,不能盲目開采,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
(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途徑
首先是深化改革,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動力和活力。簡政放權,對不需要審批的環節交還給市場,對需要審批的環節加快審批的進程,讓企業的審批流程走的更短。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對國有經濟也適當借鑒多有所有制經濟體制,在不影響國有經濟對經濟的控制能力下,積極改變國有企業的經營體制,把國有經濟搞活。
其次是增加對外開放,對內實施改革,對外進行開放。對外開放使得中國經濟煥發活力,積極引導國外大型企業來中國投資,傳播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創新產品,為中國對內的經濟體制改革提供經驗。對外開放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從生產領域到流動領域,未來將著眼于從流通領域到金融領域。
最后是培育現代產業體系。過去我國的產業體系發展緩慢,很多產業處于世界產業鏈的末端,耗費很多資源和勞動力,但是沒有取得很高的經濟附加值,也沒有創造出很高的經濟效益。在未來,我國將采取更為積極主動的態度,在國際需求變化中尋找機會,積極利用自身優勢,著力構建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增加科技含量和綠色含量,走電子化、信息化、綠色發展的協同路線。
二、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面臨的問題
(一)代表國家科技水準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足
我國的高新技術企業從數量上最近幾年有不少的增加,但是從質量上看,依舊堪憂。從專利技術看,僅有極少數的企業具有世界水平的專利技術,大部分的所謂高科技企業僅僅只是集成二次開發,或者僅僅是做國外高科技產品的代理商。我國依舊十足缺乏知名品牌和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沒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就稱不上真正的高科技企業。其次,我國的高科技企業呈現分布不均衡的,不是所有的行業都有涉及,而是僅僅在一些領域有一些高科技企業,這樣發展不均衡的態勢,對未來的技術協同埋下了一個隱患,同時也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重復研發,即企業之間的研發成果區別很小,從整個行業來看這就是嚴重的資源和人員浪費問題。
(二)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均衡
現代服務業對于平衡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和提高經濟體防御風險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主要是指依托于信息產業的服務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經濟。我們經??吹降陌⒗锇桶?、華為都屬于現代服務業,它是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標志。當前的不均衡,主要是以交通運輸等行業提供的傳統服務為主,新型的服務數量和質量上還不高,計算機產業、信息產業的產值規模還比較小,總體質量不高,在國際比較中排名比較落后。
(三)資源利用率比較低
在第二產業中,我國企業技術水準良莠不齊,大型國有企業的比較高,大量中小型企業的比較低,這導致從全國或者行業來看,資源的利用率水平比較低。企業發展更多的是靠規模的提高,而不是效益的提升,粗放式的增長方式,也給環境帶來的很大的壓力,由此導致的環境問題比比皆是。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環境壓力是很迫切的課題。
(四)區域差距仍然巨大
在區域上講,中國區域經濟水平從東向西下降。從科技含量上講,東部沿海地區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從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而言,東部最低,中部其次,西部最高。因為三個地區的經濟差異巨大,而導致的內需不足問題和社會問題極為重要,破解區域經濟發展的嚴重差異迫在眉睫。
三、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策
(一)通過擴大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戰略應對高新技術產業問題
繼續對外擴大開放程度,對國外的先進繼續保持學習的態度,從目前來講,國內的技術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直接進行創新比較難。因此,我國可以采取曲線救國的方法來提高高科技行業的創新問題。首先,國家出臺政策,對創新企業增加補貼的力度,采用更大程度的激勵來鼓勵企業進行創業;其次,創造制度環境,促使國內企業與國際高科技巨頭建立聯合公司,增加我國企業對先進技術的認識,增加在先進技術上進行二次開發的經驗和實力,逐步為企業的原始創新積累力量;最后,政府建立平臺,實現高校與企業的對接,高校實驗室中有很多的先進技術沒有市場化,通過企業與高校的對接,可以同時利用企業市場化平臺和高校理論創新平臺,促進我國高科技行業發展。與高校合作同時減少行業內的重復研發,提高資源利用率。
(二)通過改革和創新發展戰略應對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均衡問題
我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間,涌現了不少優質的現代服務業,比如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等等。這說明,我國擁有世界頂尖的技術實力和管理水平,但是這種數量比較少。我們可以通過對內改革的方法,掃除阻礙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障礙,以此來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我們還可以通過創新發展戰略來發展現代服務業,例如在各行各業植入互聯網“+”基因,通過互聯網“+”來改變很多行業原有的生態。
互聯網“+”應用到金融領域產生互聯網金融,以余額寶為代表;互聯網“+”應用到裝備制造業,就產生了物聯網和車聯網等產業;互聯網“+”應用到旅游行業,就涌現了去哪兒和攜程網等一大批優質企業。通過這種技術創新來改變原有行業面貌,增加行業產值,可以減少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均衡問題。
(三)通過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來應對資源利用率問題
從改革的層面講,我國應該出臺相應的產業利用率細則,對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并且低產出的企業應該實施逐步淘汰制度,杜絕這些低技術水準的中小型企業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并僅僅進行低附加值的生產。通過創新驅動戰略,提高第二產業的技術水準,適當引入互聯網“+”基因,通過改造工藝流程和電子信息化,達到產能的提升和資源利用率的提升。
(四)通過深化改革和培育現代產業體系來縮小區域差距
我們可以看到,區域差距主要是經濟差距,細分來看主要是產業結構差距。東部的現代服務業或者是第三產業以及高新技術業發展最好,中部擁有者龐大的第二產業和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對于西部而言,第一產業比重仍然比較高,第二產業發展空間巨大,第三產業比較較小。經濟的差距體現的是產業體系的差距和創新能力的差距,因此想縮小區域差距,應該從產業體系上下功夫。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應該改革當地產業體系,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比如,在西部,更多的引進第二產業和培育第三產業的發展,縮小與中部的差距;對于中部而言,應該著力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以縮小與沿海地區的差距;對于領先者東部而言,則應該放棄一些低附加值的行業,全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孟溦蕾。潘建偉。朝克。發展生態消費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思考[J]. 消費經濟。 2015(01)
[2] 李翀。論加快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發展戰略[J].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