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歷程,主要經歷四個階段:以票據貼現為代表的起步階段、以貿易融資為代表的初級階段、以供應鏈金融為代表的中級階段和以線上供應鏈金融為代表的高級階段。目前,業界實踐已經由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邁進。長期以來,不難發現,供應鏈金融領域存在學術研究滯后于業界實踐的現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理論研究對實踐發展的推動作用。本文試圖通過總結國內外在供應鏈金融方向的理論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研究展望為學術界提供參考,以期使理論研究更好地服務于業界實踐。
一、供應鏈金融概念與模式研究
(一)國外研究
供應鏈金融由最初的貿易融資發展演變而來,Saulnier(1943)在20世紀40年代總結了美國應收賬款融資的發展情況(當時的應收賬款融資主要指票據貼現業務,并沒有供應鏈的特征)。Koch(1948)、Sutkowski(1963)、Wessman(1990)等對以存貨融資為代表的物流金融做了探討;Hartley(1998)提出了預付賬款融資模式和供應鏈融資系統的設計理念,并于2000年申請獲得專利。在Hartley提出的預付融資模式中,金融機構、供應商和零售商在數據庫層面共享訂單信息。金融機構基于訂單信息為零售商提供融資完成提前采購。融資到期時,零售商將所得銷售貨款與銀行進行結算。Berger(2004)提出了關于中小企業融資的完整框架,并闡述了“政府政策-金融結構-貸款技術”解決中小企業(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融資問題的思路,供應鏈融資則是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Beck(2006)總結了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并指出資金短缺是制約中小企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直接原因。他認為租賃、保理等新的融資工具不僅可以完善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數據,還可以優化銀行的貸款結構。klapper(2006) 對保理融資的作用進行了分析,結論表明保理融資可以有效轉移供應商的信貸風險。此外,klapper還對保理融資與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的區別、反向保理在解決借款人信息不透明問題上的作用做了分析。Mapper(2004)對面向供應商融資的反向保理模式進行了研究,并說明了反向保理對各參與方的作用和意義。Fenmore(2004)對一種新興的物流金融業務——訂單融資進行了模式分析。K Hofmann(2009)從物流服務供應商的角度介紹了基于供應鏈的庫存融資,并通過調查進行了LSP(物流服務供應商) 的利潤分析。Michael Lamoureux(2008)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供應鏈金融的概念做了重新定義,他認為供應鏈金融是在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企業生態圈中,對資金的可得性和成本進行系統優化的過程。Basu(2012)探討了預付賬款融資模式,指出通過預付融資訂貨可有效解決物流的滯后性,并建立了隨機動態規劃模型對融資的價值和可行性進行分析。
(二)國內研究
任文超(1998)最早提出物資銀行的概念,將動產質押引入到銀行的擔保融資服務之中。隨后,朱道立(2002)提出“融通倉”的概念,并開始對物流金融相關理論展開研究。朱道立認為融通倉是一個第三方物流服務平臺,它為中小企業與銀行間架起了橋梁,同時可以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2001年,馮耕中領導的研究小組承擔國家標準《庫存商品融資業務作業規范》的起草工作,界定了兩種基于存貨融資的基本模式,即存貨質押和倉單質押融資,并發表了系列文章對物流金融的內涵、模式和風險管理做了討論;楊紹輝(2005)從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角度,介紹了供應鏈金融的服務內容,并對應收賬款融資和存貨融資的操作模式做了闡述。何濤(2007)對供應鏈金融的概念、構成要素、模式做了分析,并對國內銀行和物流企業的實踐做了總結。胡躍飛(2009)從實體經濟背景入手,討論了從財務供應鏈管理向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演變過程,并對供應鏈金融的內涵和外延做了學理上的界定。李毅學(2010)在《一個新的學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實踐發展與理論綜述》一文中,從業務基礎研究、資金約束下企業的物流運營決策、物流金融中銀行與物流企業的風險控制決策三個方面對物流金融的國內外理論研究進行了全面的概述。劉林艷(2011)對供應鏈金融的構成要素、協作特征、功能及面臨的挑戰做了分析討論。
吳窯(2012)利用協同學理論對供應鏈金融系統協同發展的含義、協同的目標、協同發展的過程、系統協同發展的動力機制、協同的內容及協同發展的模式進行了說明,并給出了系統協同發展的序參量指標即經濟效益。占義芳(2012)構建了一個由金融機構、供應商和經銷商構成的簡單供應鏈的多周期模型,研究了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下各方的期望收益,并與傳統融資模式下的收益情況進行了比較,并通過模型證明:在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下,當訂貨達到最優訂貨量時,供應鏈上的整體收益是最大的。程浩亮(2012)指出信息技術作為當前經濟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力量,能在業務支撐、風險管控、渠道拓展等方面予以供應鏈金融愈發重要的支持,并對供應鏈金融信息化的基本概念、技術要求、功能需求及實施方案等做了闡述,總結了我國供應鏈金融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建議。吳啟成(2012)提出了“1+1+SCE”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即以“1”個商業銀行和“1”個物流公司或第三方軟件服務商,合作建立供應鏈結算信息平臺和供應鏈融資信息平臺,為供應鏈企業提供結算、融資等全面資金流管理服務。
謝世清(2013)總結了國際供應鏈金融三種典型模式,即以美國聯合包裹服務公司為代表的物流企業主導模式,以通用電氣信用公司為代表的企業集團合作模式,以渣打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服務模式,并從融資主導、運作優勢等多個方面對這三種模式進行了比較分析,進而為我國更好地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提出了若干建議。
二、供應鏈金融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
風險管理主要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度量和風險控制三個方面,國內外學者對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研究也是從這三個方面展開。其中,風險識別重點是分析供應鏈金融的特點和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礎上發現業務中的風險要素和風險環節;風險度量一般集中在對借款企業的信用風險評估方面,即采用各種風險度量技術和模型對貸款企業的信用狀況進行估計,為銀行信貸決策提供參考;風險控制則多研究擔保品及擔保方式的選擇、擔保貨物質押率和貸款利率的設定、風險預警策略和機制等方面。
(一)國外研究
Besanko(1987) 對擔保貸款利率的影響指標進行了研究,認為銀行對不同風險層次的企業可以通過設定差異性的擔保物和貸款利率組合來降低風險。Rajan(1995)認為借款企業擔保物的數量應根據還款風險確定,并且兩者成正相關的關系。Siskin(1997)分析了針對供應鏈下游的經銷商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風險,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監控措施,包括:與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合作、定期評估存貨等相關資產價值等。Shearer(1999)指出在傳統的商業銀行融資業務中,風險評級的管理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供應鏈金融和物流金融的新模式下,風險出現了很多新特征,傳統的風險評價方法已無法滿足需要,銀行等方面需采用更有針對性的、更準確的風險度量方法對業務風險進行評估和控制。Jokivuolle(2003) 對擔保貸款中的貸款價值比率進行了研究,建立了擔保物價值和違約概率之間的模型,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貸款價值比與擔保物價值波動率、借款人違約概率之間的關系。Cossin(2003) 認為應基于擔保物 (質押物)的價格風險進行信用風險定價,并給出了不同情形下的信用風險定價模型。Diercks(2004)認為供應鏈金融業務中銀行進行嚴密的風險監控是十分必要的,并介紹了幾種監控手段,其中對與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合作給予了高度肯定。
(二)國內研究
李雙江(2005)對存貨質押融資業務中質押物的選擇做了系統研究,指出選擇合適的質押物有利于降低銀行的風險,并給出了一套判斷質押物優劣的方法和準則。楊晏忠(2007)對供應鏈金融的風險表現形式進行了深入剖析,并從宏觀層面給出了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措施,強調加強內部控制是防范供應鏈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方勝(2009)以中國銀行湖南省分行為例,通過考察總結了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風險控制的對策和建議。郭清馬 (2010) 指出供應鏈金融有著參與主體多、融資模式靈活、契約設計復雜的特點,在風險控制中應關注核心企業作為決定變量的特異性。徐學鋒(2010)指出我國要實現技術手段進行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控制任重道遠,應把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納入到金融全面風險管理中來,加快技術創新,構建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技術平臺。陳成(2011)詳細分析了供應鏈金融中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并提出了加強“現金流管理”和“結構化授信”的建議。龔堅(2011)基于開放經濟學的視角,用委托-代理理論對供應鏈金融中銀行的信用風險進行了分析和討論。黃丹(2012)指出對于線上供應鏈金融而言,信用風險在逐漸向操作風險轉化,能否有效管理操作風險將直接影響業務的運營。在分析線上供應鏈金融交易聯動特性的基礎上,作者針對業務中操作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控制進行了研究??聳|(2013)等通過案例對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控制進行了研究,并據此為建立金融機構、物流企業、融資企業三者之間的風險控制平臺提供了思路。
在對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量化研究方面,國內學者近年來也提出了幾種思路。李毅學(2007)研究了在委托嚴密監控、委托簡單監控、統一授信等多種模式下的質押率決策模型。閆俊宏(2007)構建了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多層灰色評價對風險進行評估,進而提出運用信用利差期權的方法轉移和管理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思路。馬佳(2008)運用Logistic回歸對供應鏈金融中借款企業的信用風險進行評價,并提出了基于套期保值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方案。此外,熊熊 (2009)、何山(2010)、張瑯 (2010)、何其慧 (2011)、曹俊 (2011)、李嫚(2012)、惠泉(2012)等先后用Logistic回歸或改進的模型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張瑋(2010)采用基于違約概率預測的KMV模型對供應鏈金融中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進行了研究。胡海青(2012)建立了供應鏈金融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機器學習的方法支持向量機(SVM)建立信用風險評估模型,并與用BP神經網絡算法建立的信用風險評估模型進行了實證結果對比,結果表明前者更具有效性和優越性。李雯靚(2012)把博弈論和多主體仿真理論結合到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研究中,為銀行信貸業務風險管理提供了新視角。雷曉燕(2012)對供應鏈金融應收賬款融資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進行了分析,并分別用主成分分析和VaR風險評估對風險進行度量。
郭勝圣(2011)在報童模型的基礎上,構建了保兌倉業務的運作模型,并定量化研究了業務參與方契約設計的重要參數,為參與方前期洽談和后期契約執行提出了風險控制建議。李毅學(2012)以江西郵政速遞物流公司開展的質押監管為例,系統分析了業務合約設計過程中的風險控制:考慮了我國物流金融創新下存貨質押融資業務的特征和環境,并根據業務流程風險的來源設計了相應的業務合約條款、業務合約中的關鍵風險控制點和關鍵風險控制指標,為存貨質押融資業務的規范健康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李榮榮(2012)將供應鏈金融產品看作一份歐式看漲期權,通過對看漲期權的定價,把關系租金收益融入基于供應鏈金融產品的定價模型中,并根據租金收益給出應補償調整的融資利率。
湯迪(2012)對保兌倉和通融倉兩種存貨融資中擔保物的風險控制進行了研究,通過建立以銀行期望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函數的擔保物質押率模型,發現違約概率、擔保物市場價格波動情況等是設定質押率的關鍵因素。易雪輝(2012)對存貨質押融資中銀行信貸決策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模型確定了貸款價值比的解析式,討論了其與產品處置價值、批發價格和回購率等供應鏈決策因素的關系,并通過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了中小企業的產品訂購策略、核心企業的批發價格策略以及銀行的產品回購擔保要求、質押融資貸款利率決策等問題。張志浩(2013)從銀行角度提出了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的概念,并根據供應鏈金融運作機理,研究了供應鏈金融具體融資模式產生違約風險的原因,構建了違約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提出了相應的防范措施。王苗雯(2012)指出供應鏈金融中融資企業債務違約具有關聯性,存在違約傳染,在對供應鏈金融中融資企業違約傳染的路徑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利用我國汽車產業鏈中的上市公司樣本,結合KMV模型、Copula函數理論及風險值技術,構建了基于違約依賴的組合信用風險定量分析框架。范堃(2013)著重分析了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對融資企業的授信風險,構建了授信額度控制模型,并運用中信銀行實際的案例數據,對模型的有效性進行了驗證。
三、基于第三方B2B平臺的線上供應鏈金融及其風險管理研究
(一)國外研究
國外文獻對基于B2B的線上供應鏈金融的研究起步較早,但多集中在概念和模式設想層面。Cronin(1997)很早在《互聯網上的銀行和金融服務》一書中就談到,隨著科技發展和電子技術的成熟,電子商務將成為金融服務的一個重要領域。在概括全球領先電商企業發展狀況的基礎上,Cronin總結了基于Web的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的關鍵問題及面臨的挑戰。Kaplan(2000) 提出E-hub(電子中心) 的概念,并在供應鏈聚合模型中介紹了電子中心可為買賣雙方提供融資服務。Heng(2001)認為電子商務有潛力影響銀行和金融系統,并介紹了電子商務與金融系統在三方面存在互動關系。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互動則為:電子商務給銀行提供了一個創新產品和服務的商業機會,并說明了電子商務融資的可能性。Corning(2001)提出B2B電子商務交易為開展即時融資創造了條件,B2B交易參與方應與金融服務機構結成聯盟,發展速成授信、融資及糾紛處理等服務。Chen(2012) 指出網上交易的速度和規模與傳統交易存在差異,面向網絡交易的企業提供供應鏈融資服務需要做到及時化,快速響應市場的變化。他在貨押貸款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網絡交易的融資模式,并闡述了在線融資服務的概念和理念。
(二)國內研究
國內在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成果較少,但學者提出的符合國情的線上供應鏈金融操作模式和發展思路同樣具有積極意義。李明銳(2007)總結了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并指出第三方平臺背景下的供應鏈融資是解決該問題的較好渠道。張強(2007)最早提出將電子商務和倉單質押相結合的融資模式,并對該模式的動因、運營和收益做了初步探討。吳檣(2011)在分析基于B2B電子商務平臺的網商融資服務難點的基礎上,提出在現有環境下支持網商融資服務應加強綜合配套機制建設。吳曉光(2011)指出網絡融資業務是網絡金融創新的典型實例,分析了商業銀行網絡融資業務的主要模式、積極意義和發展思路,并對業務的潛在風險和控制做了簡要說明。李衛嬌(2011)對基于B2B的供應鏈金融進行了研究,并指出將供應鏈融資模式應用到B2B電子商務中,可以有效提升融資業務利益相關者的綜合經濟效益,并且有效降低融資風險。陶強(2012)對基于第三方B2B電子商務平臺的物流金融模式進行了初步分析,并建立了風險評價指標,利用模糊評價法對該業務中銀行的風險進行了綜合評價。郭菊娥、史金召等(2014)等運用理論研究和對比研究的方法,對基于第三方B2B的線上供應鏈金融的模式演進與風險要素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發現,雖然線上供應鏈金融在協同運作和服務效率上有很大提升,但是針對網商的特性和線上化的特點,其風險發生了諸多變化,銀行面臨的風險整體有所增加。作者據此從多個方面對銀行的風險管控提出了參考建議。
四、研究述評與展望
近年來,學術界對供應鏈金融研究呈現出高漲熱情。在中國知網2012年以來收錄的全國碩博士畢業論文中,已有超過百篇選題與“供應鏈金融”或“供應鏈融資”相關,期刊類文獻更是數不勝數。但不難發現,一些文章內容重復率高、創新不足,且大多集中在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的分析、信用風險的評估等方面,方法單一,又缺乏對業界的指導作用,這也導致了供應鏈金融領域長期以來學術研究滯后于業界實踐的現狀。
為了更好地發揮學術研究對業界的指導作用,對供應鏈金融領域的研究做以下展望:
①應多加強與已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商業銀行、物流企業、融資企業等的交流與合作,充分了解業務操作流程,發現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研究解決。
②避免重復性研究,注重研究問題的實用性。如對供應鏈金融中參與方的契約設計、風險評估與動態監控預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是業界實踐最需要不斷改進的部分,而相關的學術研究卻極少涉及或深入。
③與時俱進,注重研究的時效性。如今,供應鏈金融的實踐已經逐步向線上化轉移,由此催生的新模式、新的風險管理手段的研究已經成為眼下研究的熱點,學術界的焦點應該發生相應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