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人口結構變動與消費結構的關系探究
【第一章】不同人口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研究緒論
【第二章】人口結構對消費結構影響的理論分析
【3.1】我國人口結構與消費結構的現狀
【3.2 3.3】人口自然與社會結構對消費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
【第四章】從人口結構角度促進我國消費結構合理化的措施
【參考文獻】我國人口與消費結構合理化研究參考文獻
第二章人口結構對消費結構影響的理論分析
第一節人口結構
一、人口結構的涵義
人口是對生活在特定社會制度、特定地區,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的統稱,它是一切社會生活的基礎和出發點,是生產關系的體現者,而勞動人口更是社會生產力構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人口從來就不是一個靜止的總體,它永遠處于復雜的運動之中。
尹豪認為人既具有生物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人口結構也就是人口構成,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人口中按照不同特征劃分的各組成部分所占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可以分為人口的自然結構、地域結構與社會經濟結構52.
人口的自然結構是按照人口自然特征也就是自然標識來劃分,反映自然屬性的質的規定性,主要包括年齡結構與性別結構,它是其它人口結構的自然基礎;人口的地域結構指人口的空間結構,根據人口居住地的地域特征來劃分,既反映了居住地的自然環境特征,也反映了居住地的經濟環境特征,包括人口自然地理結構、行政區域結構及城鄉結構;人口社會經濟結構是根據人口社會經濟特征即人口社會經濟標識來劃分的,它反映了人口社會屬性各種質的規定性,可以分為人口社會結構與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包括教育結構、家庭結構、民族結構等,經濟結構包括行業結構、就業結構等。
陶裕春認為人口過程即人口發生變化的過程,包括自然變動、機械變動與社會變動。自然變動指人口的出生與死亡,結果是人口數量發生變化,或者自然增長、或者減少、或者靜止。這種變動是針對人口的總體而言的,是時時刻刻在發生的,而就個體而言,則意味著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機械變動指人口在空間上的位置移動,即人口遷移,既包括定居地點改變的永久性遷移,也包括臨時寄居的暫時性移動,變動結果為地區間的人口數量發生變化,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發生改變,這種變動是經常性發生的。社會變動是人口社會結構的改變,即人口在社會機體中的組合情況,比如階級結構、部門結構、文化結構、職業結構等,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動,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口質量的變化53.
本文研究的人口結構,又稱為人的構成,指依據人口所具有的各種不同的社會的、自然的、經濟的及生理的特征,把人口劃分成的各組成部分所占比重及其相互關系。
具體而言就是按照人口的不同標志研究一定地區、時點的人口內部結構及其比例關系,理論上可以分為人口的自然結構、社會經濟結構與地域結構。其中自然結構是按照人口的自然指標,將人口劃分為各個組成部分而形成的,包括年齡結構與性別結構,現有的人口自然結構是過去人口自然變動的結果也是今后人口自然變動的基礎。人口的社會結構是指按照一定的社會及經濟標志將人口劃分為各個組成部分而形成的人口結構,是指由于人口的社會角色不同而形成的比例關系,包括人口的階級結構、語言結構、部門結構、文化教育結構、職業結構等等,它是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結果,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在人口結構上的反映。人口的地域結構是指按照地域標志將人口劃分的各個組成部分而形成的人口結構,包括人口的自然地理結構、人口的行政區劃結構、人口的城鄉結構等,它與自然資源條件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由于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決定職業,而職業結構與收入結構密切相關(李軍等,2015),故而將社會經濟結構中的文化結構、受教育結構、職業結構用收入結構來替代。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全國數據,因而不存在自然地域結構與行政區域結構,同時我們認為人口的城鄉結構是人口社會結構的一種(我國一種特殊的社會結構)。所以本文所研究的人口結構比較全面,包括四個部分: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城鄉結構與收入結構。
由于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一個人的收入結構,即一個人的自然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或決定其社會結構,為了避免一個方程中有相同或相似的影響因素,將人口的自然結構與社會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分開研究。
二、人口結構的種類
(一)性別結構
人口的性別結構,是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男性人口與女性人口的比例關系,這種比例關系的合理性對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它不僅僅是社會公正的重要體現,還是實現人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來的研究側重于出生性別比研究,大大弱化了對總人口性別結構的研究,而人口性別結構主要受到出生人口性別比、死亡率性別差異與年齡結構變動三方面的內在影響,所以對總人口的性別比進行研究才會更加全面。
(二)年齡結構
人口年齡結構也即人口年齡構成,是指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由于人口出生率與死亡率變化速度不同,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在發生變化。1956 年,聯合國按照一個國家人口的年齡結構提出了不同類型國家的劃分標準,以 65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大小作為區分依據,該比重小于 4%的為年輕型人口,在 4%到 7%的為成熟型人口,在 7%以上的為老年型人口。
對于人口年齡結構的劃分,1994 年以前國際上對人口年齡劃分為 3 個階段,0 到14 歲為少兒人口,15 歲到 64 歲為勞動人口,64 歲以上為老年人口。發展心理學通常將年齡劃分為七個階段,從出生到 3 周歲為乳嬰兒期,4 歲到 6 歲為幼兒期,7 歲到11 歲為童年期,12 歲到 15 歲為少年期,16 歲到 39 歲為青年期,從 40 歲到 59 歲為中年期,60 歲以上為老年期。國際上通常按照 0 到 14 歲、15 到 64 歲、65 歲以上的劃分標準對人口進行不等距分組,分別稱為少年人口、壯年人口、老年人口。我國統計年鑒也按照國際上的劃分準則,將人口按照不同的年齡階段劃分為三類。本文按照國際上的劃分標準來研究年齡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
(三)城鄉結構
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是社會的兩大基本群體,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自然是社會構建的一項重大任務。城鄉結構就是指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
其中城鎮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鎮范圍內的全部常住人口,是指在城鎮有固定的居住住所,有固定的職業和穩定的收入及生活來源并且戶口落在城鎮的人員,但在城鎮生活、居住、工作達到一定期限的人員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認定為城鎮人員,城鎮居民不僅僅以戶籍為標志。實踐中,城鎮居民不僅僅包括戶口登記為非農業人口并且居住在城鎮的人員,還包括居住在城市和小城鎮戶口登記為自理口糧戶、藍印戶口、地方城鎮居民戶口的人員和戶口雖未落在城鎮,但已經在城鎮居住、工作、生活達到一定期限的人員。農村人口是除上述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
人口城鄉結構的變化,將會給我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帶來質的變化,通常認為城鎮人口占有率的高低代表了一個地區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水平。人口向城鎮發展,會改善生產的組織結構,提高各產業部門的有機構成,生產效益提高;同時,收入形態也會發生轉變,將引起消費方式的變遷,從而繼續促進產業結構的發展,形成良性經濟循環。
(四)收入結構
收入是指某一個體(個人或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或轉讓資產使用權等日?;顒又行纬傻慕洕婵偭魅?。收入結構有兩層含義,按照收入的數量,可以劃分為收入層次結構;按照收入的來源不同,可以將收入劃分為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本文采用的收入結構為第二類收入結構。
工資性收入指居民受雇于單位或個人,靠出賣自身勞動獲得的收入,常住人口外出務工收入與從其他單位勞動獲得的收入。
經營性收入指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生產和管理而獲得的收入,按行業可以劃分為農、林、牧、漁、工業、交通運輸業、社會服務業務等。
財產性收入指金融資產或有形的非生產性資產的所有者向其他機構或單位提供資金或者將有形的非生產性資產供其支配,作為報酬而獲取的收入,包括利息、股息、租金、土地征用補償收入等。
轉移性收入指居民無須付出任何物品而獲得的貨物、資金或服務、資產所有權等。
包括離退休金、價格補貼、贍養收入、贈送收入、記賬補貼等。一般指在二次分配中獲得的收入。
第二節消費結構
一、消費結構的涵義
對居民消費結構的研究是西方經濟學與消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消費結構將宏觀的消費理論與微觀的消費實際相結合,為宏觀消費問題提供了實證的研究方法及應用。
研究全社會的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探索合理的消費結構,對提升我國消費率與政策的制定都具有一定作用。
國外消費結構理論起源于恩格斯,他明確的劃分了消費結構,將生活資料劃分為三個層次,即生存資料、發展資料與享受資料。他指出“在經過一段可能短暫的、艱苦的但很有意義的過渡時期以后,通過有計劃的利用和進一步發展現有的巨大生產力,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必須的資料都將同等地、愈益充分的交歸社會全體成員支配”,這說明消費需求是上升的,相對于生產需求來說是更加重要的。真正使用消費結構這一概念始于 19 世紀末,恩格爾定律和恩格爾系數便是最重要且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恩格爾定律由德國統計學家恩特斯·恩格爾提出,他根據長期的統計資料發現,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食物支出在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且食物支出比重隨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這一規律被稱為恩格爾定律。以后的經濟學家發現,該定律也適用于動態角度的分析,即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有下降的趨勢。恩格爾系數是指食物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即 100%消費支出總額食物支出恩格爾系數 .
恩格爾系數越大,食物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越高,居民越偏重于食物支出也就是生存性消費,消費結構高度越低。它作為表示消費結構高度的重要指標,聯合國將其作為評價貧富國家生活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該系數在 59%以上為絕對貧困狀態消費,50%-59%為溫飽型的消費,40%-50%為小康型的消費,30%-40%為富裕型的消費,30%以下為極富裕型的消費。
國內對消費結構的系統研究始于 1922 年的五四運動前夕,據記載,1971-1930年,我國在上海、北京等地進行過 82 次家庭與個人生活消費調查,明確提出消費結構則是在 1963 年,而近年消費結構才真正成為研究的熱點。尹世杰(1983)認為消費結構就是指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消費的不同類型的消費資料的比例關系54.郭冬樂(1983)將消費結構定義為在消費行為過程中,各類消費品和勞務在數量上各自所占的百分比及其相互間的配合、替代等比例關系55.劉方棫(1984)認為消費結構是在需求與供給的矛盾運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類消費資料(包括勞務)在消費支出總額中所占比例及其相互關系56.楊圣明(1984)將消費結構定義為人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各種社會、自然因素之間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數量規律的總和57.林白鵬與臧旭恒(2001)認為廣義消費結構是指人們生活消費過程中各消費主體、客體之間按照一定方式、一定順序建立起來的相互關系的總和,它既包括人們所消費的各種資料和勞務之間的比例關系,也包括各種消費群體之間消費的比例關系,個人消費同社會集團消費之間的比例關系等等58.王云川(2003)定義其為從宏觀上考察所能觀察到的,在一定時期內對各種消費對象有貨幣支付能力的現實需求之間的比例59.
之后學者對消費結構的研究更側重于對消費內容的具體劃分。我國統計年鑒將消費支出劃分為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居住和其他商品與服務八大類;世界銀行將消費支出劃分為食品、服裝鞋襪、住房及燃料和電力支出、醫療衛生教育、交通和通信、其他支出六類;美國將消費支出分為食品、住房、衣服和服務、交通、醫療、個人保險、其他一共七大類,其中其他內容包括娛樂、個人保健、讀書、教育、煙草、酒、現金捐助。
從以上對消費結構的定義來看,雖然消費結構被廣泛應用,但學術界對其確切含義依然有不同的認識。消費結構的內涵沒有被準確反映,而且定義比較寬泛,導致具體分類較為混亂?,F代經濟學將消費行為劃分為生產消費與生活消費兩大類。生產消費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對勞動力和其他要素的使用、消耗和磨損;生活消費是指在生活過程中,人們為滿足某種需要而在消耗物質產品與非物質產品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行為活動。各種消費對象是價值量與實物量的統一,實物量是指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所耗費的實物在種類與數量上的比例關系,價值量是人們用于各項消費對象的貨幣支出及其比例關系。本文所研究的消費指生活消費,其結構是指生活資料(包括勞務)的結構,具體表現為價值量變動。
因為在研究消費結構時,我們必須首先解決的是消費支出的分類問題。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消費支出越來越廣泛,消費呈現多層次、多樣化特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劃分。
追根溯源,消費結構的多元化源于人們需要的多樣化和消費的多樣化,消費是一17個整體,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消費結構表現為居民在一定經濟條件下,在一定時間內消費的各種各樣的消費資料(包括服務)的組合,這各種商品及服務的消費使得消費者得到一定水平的滿足,即得到一定的效用。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消費必須通過市場購買來實現,首先就表現為各項消費支出,因此我們完全可以使用貨幣支出比例來分析消費結構。但消費支出結構只是商品經濟條件下消費結構的一個方面,消費結構還包括各項具體的消費內容結構和消費方式結構等。消費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按照人們實際支出方面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吃、穿、住、用、行不同形式的消費結構,這種劃分具體直觀,便于統計。其變化趨勢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兩方面的消費比重下降,其他方面的支出比重上升。
按照滿足消費者需要的層次不同,可以劃分為生存資料、發展資料與享受資料。
生存資料是人們最基本的消費資料,是指維持勞動力簡單再生產、保持勞動者體力與腦力和撫育子女所必須的生活資料;享受資料是指滿足居民享受需求的資料,使居民感到舒適、快樂、安逸,對居民的身心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發展資料是為了發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增長知識和才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資料,其中享受資料與發展資料是更高層次的消費資料。隨著經濟的發展,三者相互交錯,界限逐漸模糊化,但對于研究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還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按照消費品的消費形態,可以劃分為實物與服務消費的消費結構。實物消費是有形產品的消費;服務消費是對服務活動的特殊使用價值的占有和消耗,以滿足某種特殊需要的消費,是通過活動提供的消費服務。服務消費與實物消費相比,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消費。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離不開服務消費,隨著經濟的發展,服務消費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不僅可以方便人們社會生活,而且可以促進人們身心健康、提高文化素質,陶冶情操。尤其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信息的發展對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生產方式的轉變非常重要,體現在可以根據兩者之間的發展變化趨勢,調整實物與勞務生產部門的比例結構,促進第三產業與知識信息經濟的發展。
按消費的性質來劃分,消費可以分為紅色、綠色、銀色、灰色和黑色消費。紅色消費是指一切有利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消費,比如公益性的消費活動。綠色消費是一種可持續的先進消費方式,是指人們通過消費綠色產品與服務,以促進自己的身心健康與維持生態平衡的理性消費。銀色消費即老年人口的消費?;疑M是一種揮霍的、浪費的、愚昧的消費,比如損公肥私、迷信消費、超理性、超現實的消費等。
黑色消費是指一種有害于個人甚至社會的消費,比如賭博、吸毒等。
按照消費資料的經濟屬性分類,可以分為自給性消費與商品性消費。自給性消費即自給自足式消費,商品性消費即商品交換式消費。
對消費結構影響因素的研究則大體類似。尹世杰(2001)從一般意義上全面概括了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五大類因素:經濟因素(收入、價格、產業結構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等);社會因素(社會階層、關系集團和家庭);文化因素;消費心理;環境因素60.王云川(2003)認為收入是影響消費結構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價格、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經濟體制、文化背景和消費心理是影響消費結構的重要因素61.姜彩芬(2009)認為影響消費結構的因素有產業結構、收入結構、價格變化、人口以及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消費行為、社會風氣、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民族差異等62.
二、消費結構的種類
(一)吃穿住用行的消費結構
按照居民具體消費的支出形式來劃分,可以分為吃穿住用行的消費結構。
“吃喝是消費形式之一,人吃喝就生產自己的身體,這是明顯的事”(馬克思)。
除吃喝外,要生存、發展還必須要有穿、行、用等消費形式,所以消費形式結構便應用而生。具體表現為對食品、衣著、住房、用品、交通工具等消費,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我們可以對各項消費支出的價值量做具體研究。
“吃”即居民的食物支出。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人類生存的首要問題,是人類維持生命的根本,是一切生活消費的基礎,是人們生存消費的主要內容。
“穿”即居民的衣著支出。人們在解決了吃飯問題之后,就會將消費的重點轉移到衣著需求方面,衣著既可以滿足人們防寒保暖的需要,也可以滿足人們追求美麗的想法。一個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既是自己的一種物質享受,也是一種精神享受,衣服的質量越好,物質消費檔次越高,精神狀態也應該越愉悅。
“住”即居民的住房支出。房屋是人們從事家庭勞動,進行家庭消費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是否擁有住房以及住房質量的高低,會對人們的生活質量產生重大影響。它既是必需品,也是一種體現身份象征的物品,住房購買不僅僅是一種消費行為,還是一種投資行為。居住消費是指與居民居住有關的所有支出。包括租賃房房租、住房保養維修及管理、水電燃料及其他支出和自有住房折算租金。其中自有住房折算租金是指自有住房(包括自建住房、商品房、繼承或獲贈房屋、保障性住房等)的住戶為自身消費提供的住房服務的估算價值,相當于在市場上租用同樣類型的房屋所需要支付的租金。
“用”即生活設備及用品,包括家具及室內裝飾品、家用器具、家用紡織品、家庭日用雜品、個人護理用品等。本文的用主要是指生活各方面的基本生活用品。包括室內裝飾品、床上用品、家庭日用雜品、家具材料及耐用消費品中的彩電、冰箱、洗衣機、電腦、電話、手機等。
“行”即交通支出。交通支出包括交通工具(購買各種非經營用交通工具的支出)、交通工具用燃料(購買各種非經營用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燃料支出)、交通工具使用和維修、交通費(乘坐交通工具的費用支出)等。城鎮化的發展與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交通支出成為消費支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為了促進城鄉資源要素的均衡配置,加大了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居民的交通消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
馬克思在論述有關消費結構問題時,將消費資料劃分為實物形式與勞務形式的消費品,他認為“任何時候,在消費品中,除了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費品外,還包括一定量的以服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63.所以按照消費品的不同形態,消費結構可以劃分為實物與服務消費,兩者都在提供自己特殊的使用價值,不同的是實物消費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的產物,是作為物來體現的。具體而言,實物消費是指對物質產品或有形產品的消費;服務消費則是指對他人所提供服務的消費。
實物消費是消費的最基本內容,社會的消費活動就是從商品性消費行為開始的,在滿足物質消費后,人們才能進行高層次的非物質性消費,但商品消費的實現必須伴隨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兩者是相伴相隨、密切相關的。消費不僅是商品消費,也是服務消費的過程。服務產品消費已經是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馬克思在 1863 年指出“服務只是勞動的特殊使用價值的表現,因為服務不是作為物而有用,而是作為活動而有用”,他明確指出了服務的兩個要素,首先服務必須要具有使用價值,即可以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然后服務是作為活動狀態的勞務來提供服務,這是和普通商品的明顯區別。無論是對物質產品的消費還是對精神和文化產品的消費,都離不開各種各樣的服務活動。沒有各種服務和勞務的提供,就不會有現實的正常消費。
服務行為包括為生產服務的勞務,也包括為生活消費提供的勞務活動。服務消費不體現自然物質的屬性,主要是活勞動的產物,主要是家庭花錢購買的各種服務(理發、旅游、教育等),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文教娛樂首先可以滿足人們追求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根據需要滿足的層次,美國經濟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據該理論,人的消費層次建立在滿足程度上升的基礎之上,表現為低層次向高層次的漸進過程,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就會追求精神等自我完善的高層次需要,也就是說,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后,就會轉向對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甚至享受生活的追求,而該項支出恰好體現這種需求。其次可以體現消費主體的價值追求。雖然人是文化消費的主體,但文化消費的客體會對主體產生一定的效應,為主體服務,促進消費主體的發展與完善,從而體現文化產品的價值。文化產品不僅僅有內在價值,還具有潛在價值。比如說審美價值、學術價值、道德價值等向社會實踐價值的轉化,具體會表現為社會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精神風貌的轉變、智力與文明的發展等等。再次,文化消費促進人力資本的提升與人的全面發展。文化消費具有滯后效應,比如說教育消費要經過較長的實踐才能顯現出其價值。人的能力的提高必須通過精神文化消費,尤其是接受教育與技術培訓等,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人力資本。同時,人的價值觀、世界觀等的形成都有賴于較高的文化精神消費。最后,可以增加消費主體的幸福感與愉悅感。所以說,服務支出的主要特點是方便、可以美化家庭生活、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和質量。
(三)網絡消費與實體店消費
20 實際 90 年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企業與消費者的聯系方式,計算機通信網絡的出現,讓人們超越了時空界限,突破傳統的購物理念,將市場搬到網上,用戶在家就可以逛超市,隨時訂購商品,商家就會按照指定時間送貨上門,方便、省時、省力。何明升(2002)將網絡消費定義為人們借助于互聯網絡而實現其自身需要的滿足過程,這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網絡消費時借助于互聯網實現的;是以滿足自身需要為目的的64.對應的,實體店消費就是人們消費并不是在網上下單,而是在市場中直接與店主進行貨幣與實物的交換,消費者可以對商品進行試穿、試用等。
我國的網絡消費起步較晚,但在發達國家的示范效應作用下,具有強勁快速發展的特點。著名電子專家羅沛霖曾經指出,“產業革命時期技術革命直接作用于人的物質經濟生活,從而間接作用于精神文化生活,而信息技術革命則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以更鮮明的姿態直接作用于物質經濟生活”,并預期網絡消費必然成為民眾的一種基本需要。經濟的高速發展、收入的提高、互聯網的普及、消費者觀念的轉變都為網絡消費的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近年來,伴隨“寬帶中國”工程的實施,4G網絡的提速以及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普及,網絡消費潛力巨大。
網絡消費最大的優勢首先是便捷高效,產品挑選、下單、支付都通過網絡進行,消費者足不出戶便可完成商品選購,節省了時間與人力;其次網絡購物不存在時空地域的限制,打破了傳統市場在空間、時間與流通方面的限制,拓展了交易機會;再次,網絡賣家可以在網上商鋪提供商品的詳細信息,客戶還可以追蹤訂單,進行評價,大大提高了服務質量;最后網絡購物在不侵犯個人隱私的基礎上。通過數據的整理與統計,便于商家了解消費者的行為動態,及時調整自己的營銷。
網絡購物也有自身的缺陷。最主要的便是交易安全問題,用戶的信用卡信息安全等問題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障礙;其次是信用問題,有的商家網絡展示商品與實物不符,很容易打擊消費者的消費熱情;最后是我國的網絡購物法律體系還不完善,一旦發生糾紛,處理渠道會遇到難題。
(四)國內消費與國外消費
隨著現代社會產銷方式的多層次化與復雜化,產品流通的逐漸國際化,不同國家的產品都流入國際市場,自然,對于消費者則有了更多選擇機會,擴大了產品消費的范圍。所以,我們按照消費品來源地區的不同,將消費劃分為國內消費與國外消費。
國內消費是指消費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國內;國外消費是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國外,它可以來自任何其他國家,目的是為了獲取報酬,比如購買國外產品,到國外旅游、到國外就醫等等。
(五)自給性消費與商品性消費
按照消費品來源不同,可以將消費劃分為自給性消費與商品性消費。自給性消費是指消費者消費自給生產的產品,該產品不經過商品貨幣交換,也就是說,不經過市場。商品性消費是指經過市場交換,通過商品貨幣交換關系,從市場上購買所需商品進行消費行為?,F代社會的自給性消費主要存在于農村,農副產品占很大比重,農民自己種植、養殖以滿足自身一部分需求;在城市,居民生活已基本商品化,幾乎不存在自給性消費。
第三節我國人口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
一、我國人口自然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
(一)人口年齡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
較早將人口年齡結構與消費聯系起來的理論是 Modigliani 和 Brumberg(1954)的生命周期假說65.該理論認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者,其消費決策是最優的,勞動年齡人口的收入與財富可以分為用于自身消費的部分、用于撫養下一代的部分與退休后支出的部分,故而勞動年齡人口是正儲蓄,少兒與老年人口是負儲蓄。由于儲蓄與消費之間的互補關系,可以推論一個國家少兒人口與老年人口比重越大,消費也就越旺盛。但是該理論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影響因素,比如老年人對子女的關懷所產生的遺贈動機、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所產生的預防性儲蓄動機都會削弱這種效應,會抵消老年人口增加造成的儲蓄的下降,即消費的上升。Samuelson(1958)認為孩子與儲蓄是養老工具,他們之間是一種替代關系,孩子數量較多的家庭就可以減少儲蓄量,孩子數量較少的家庭就必須增加儲蓄來防老,導致消費的減少66.Becker(1981)則認為孩子數量與質量存在替代關系,孩子數量較少,家庭用于每個孩子人力資本投資增加,消費上升,孩子數量較多,用于人力資本投資數量減少,消費下降67.Hock 和 Weil(2006)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短期出生率下降會引起更高的消費,但長期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會削弱這種影響。而相關研究也表明,少年與老年人口的消費水平相當于成年人口消費水平的 30%-70%,而老年人全年的人均醫療費用是年輕人的 3-5 倍68.所以說,年齡結構對消費支出總量的影響并沒有一致的結論,再加上由于各個國家消費內容的差異,對消費結構的影響更加復雜,所以還需要實證來檢驗。
從消費結構來說,不同年齡階段的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不同。比如在幼年期,需要較多的嬰兒食品與玩具,老年則需要更多的醫療保健產品。由于少兒時期的消費行為還未成熟,其主要的消費決策由父母決定,但通常來說少兒是家庭消費的重點,父母對孩子傾注了無限的關心與愛護,在物質甚至其他各方面都滿足他們的要求,有研究表明,家庭日用品消費中,孩子消費占家庭消費的 1/3 以上,主要為教育消費和節假日消費。所以少兒人口的增加,將會增加嬰兒食品、嬰兒用品、文化用品、教育、旅游等服務性消費支出。而且少兒的心智還沒有成熟,從眾心理較強,容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追求時尚、新潮與個性,對新事物好奇心較重,拉動了服裝、裝飾品、電腦、手機等新事物的消費需求。
勞動年齡人口正處于中年時期,由于生活壓力較大,承擔著贍老撫幼的責任,往往量入為出,消費有較強的計劃性,精打細算,不喜歡華而不實的商品,但中年時期往往是收入最高時期,因為他們有著更強的生產性,勞動人口數量的增多會形成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足夠廉價勞動力,提高了人均產出,增加了現實購買力,既可以購買家庭日用品,又可以購買家庭的大件耐用消費品,而且中年消費者由于壓力往往會選擇一些可以節約時間、提高勞動效率的商品,比如說家庭勞務、家用汽車、微波爐等;同時,對效率的追求與對網絡的熟悉也使得中年人群選擇網絡購物的概率大大增加,并逐漸青睞于服務性消費。
老年人口主要消費年輕時的儲蓄,在分項消費支出方面,由于老年人口在吃穿住行用各方面都有特殊要求,要求有適合自己的獨特產品與服務,以提高老年生活質量,所以老年人口的增加會使得對許多針對老年人設計的產品需求增加。而且,一方面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下降,對商品的需求注重簡單實用、可以減輕體力與腦力負擔,還有益于健康,注重身體的保養,因而會減少對一般食品、衣著、奢侈品的購買,增加對醫療保健品和休閑享受等服務性消費品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穩定的消費習慣與成熟理智的消費行為,不趕時髦,追求實惠,也會減少對手機等比較新潮商品的購買。
當然部分老年人會由于補償性消費心理,試圖補償之前由于條件限制而未能實現的愿望,會在營養食品、健身娛樂和旅游觀光以及一些享受型消費方面增加支出。另外,子女為使老年人安度晚年,自然會幫老人提供更好的條件,比如更好的居住條件、資助老人旅游、為老人購買禮物等,這也構成了老年人口購買力,為老年產業發展注入力量。同時,老年人口增加會引起公共支出的增加,比如說醫療保健、養老等服務性消費的增加。
(二)人口性別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
性別結構的變化歸根到底是新生人口比例、死亡人口性別比例與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男性作為傳宗接代的保障,其婚嫁要消耗大量的物質錢財,所以新生男性的增加會導致所在家庭儲蓄的增加,消費的減少。但同時女性的婚嫁需要嫁妝,也需要一定的資本積累,而且女性的生活物質消費并不比男性差,甚至還要優于男性,對消費既有抑制也有促進作用。所以總體而言,男女比例結構的變化對消費總量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現代社會正在由男性主導的消費主義轉向女性主導的消費主義,女性決定著家庭購買力的 74%,其消費量達到國內市場 60%的營業額69.所以研究人口的性別結構對消費的影響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雖然男性收入比女性高,但在許多家庭中,女性對消費行為具有絕對控制力,女性的消費行為習慣會影響到整個家庭的消費結構,甚至社會的消費結構。2014 年 12 月 16 日中國特賣網站“唯品會”和經濟學人智庫(the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聯合發布《崛起中的亞洲網購力量》顯示,女性正在掌握著消費大權。與線下相比,69%的中國女性更喜歡網上購物,而日本僅有 18%比起實體店更愛網購?!八洕贬绕鹣聛喼夼跃W購力量的三大趨勢關鍵詞為女錢時代(女人地位更高、財務更加獨立)、女權力量(女性對家庭開支使用有強大的話語權)、女神消費(愛家人、更寵愛自己,樂于為美麗買單)。專注于中國電子商務咨詢與研究公司 Observer Solutions 發表文章表示,中國的男性網購者雖然比女性網購者多,但女性才是中國電商市場的主力軍,她們的消費金額比男性要高。所以,女性人口的增加會增加網絡消費。
女性由于自身的特點,有自己獨特的消費心理,通常感情豐富,富于聯想和幻想,對商品的款式、色彩等都會產生沖動性購買行為;對商品的實用性與細節較為關注,與男性不同,女性在購買產品時,注意商品為自己帶來的實際利益,注重商品的便利性,現代女性一般會參加工作,但又要承擔家庭的大部分家務勞動,故而對可以減輕勞動強度、節省家務勞動時間的消費品有較強的需求,比如說家政服務等服務消費,將會成為現代女性的新選擇。不可否認的是女性存在的攀比炫耀心理,總想以購物來顯示自己的某種超人狀態,具體體現為愛美與時髦,追求高檔次、高質量、高價格的可以使自己變美、與眾不同的消費品,比如說對衣服、化妝品的偏愛,這意味著女性人口的增加會導致穿、用等方面的消費量增加。
二、我國人口社會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
(一)人口城鄉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
由于在工業化進程中,國家對城市和農村、市民和農民實行不同的經濟政策,導致資源和收入分配長期向城市與市民傾斜,農業的基礎地位就是為工業化服務,為城市化服務,農村的發展滯后于城市的發展;國家之前的對農產品的低價收購與對工業投資的傾斜,開辟了資金從農村流向城市的轉移路徑,使農業失去了發展機會,對農村人口流動的種種限制都導致了城鄉人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在此過程中,農村人口會不斷的轉化為城鎮人口,許多非物質生產部門以及工業等部門會不斷發展,故而城鄉人口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濟發展水平,而城鎮人口的比重更可以間接衡量國家的富裕程度。在城鄉二元結構的歷史條件下,城鄉居民由于收入差距,地方發展環境不同,自然產生出不同的消費理念與消費行為,而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要求,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鼓勵農民生產,農民收入逐漸提高,城鄉逐步向一體化發展,城鄉居民的消費也在發生而變,即消費結構在發生改變。但城鄉一體化的過程畢竟是緩慢的,短期來看,城鄉差距還有擴大趨勢。城鎮居民的收入要遠遠高于農村居民,使得城鎮消費支出始終是消費的主力(2013 年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為 7408.7 元,城鎮為22880.4 元,城鄉消費水平比值為 3.09),尤其是在一些大件消費品、奢侈性消費品方面,農村居民更是望而卻步。收入的差距的擴大,高收入者消費傾向偏低、低收入者消費能力不足,對消費的影響日益突出。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農村居民外出打工者的增加,伴隨而來的農村居民收入增加與一些新的生活消費習慣傳播,使得農村居民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并且有機會接觸到新的觀念,這對許多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其中就包括消費觀念(超前消費等),這使之前受到收入限制的許多不能滿足的消費欲望可以轉化為實際購買力,大大滿足了人們的需求。
所以,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增加會增加城鎮居民所偏好的服務性消費支出,比如醫療保健、文教娛樂等,還會增加大件耐用消費品等支出。
城鄉居民對消費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網絡覆蓋度、收入水平和周圍的消費便利程度、時間的充裕度等。由于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城鎮居民的收入要遠遠高于農村居民,城市的發展建設要快于農村,網絡覆蓋度高(2013 年中國農村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指出,截止 2013 年 12 月,中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27.5%,城鎮普及率達到 62%),城鎮居民接觸網絡的人口較多(2013 年底,我國網民中農村人口占比 28.6%,城鎮人口占比 71.4%),上網時間長(城鎮居民平均上網時長要比農村居民長 4 個小時/周)70,因而城鎮居民選擇網絡消費的可能性更大。但一方面,由于農村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大型購物市場少,一定程度上會成為農村居民選擇網絡購物的驅動力,另一方面,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使得外出購物成為部分人難得的享受時光,而且城市有較為發達的超級市場,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往往會激起人們的幸福感,去實體店購物也是城市居民的不二選擇。
綜合考慮,城市與農村居民在消費方式的選擇上各有利弊,人口結構變動對消費方式選擇的影響不是很明確。
(二)人口收入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
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與轉移性收入。按照弗里德曼的消費理論,收入可以分為暫時性收入與持久性收入兩部分,并且這兩部分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的影響不同,消費與持久性收入成一定比例,而與暫時性收入的相關度較低,其解釋是暫時性收入的不確定性。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收入分配體制的不斷完善,城鄉居民的收入結構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呈現多元化趨勢,不同來源的收入對消費的影響不同。工資性收入比較穩定,經營性收入會受到經濟條件與自然環境的影響,轉移性收入的不確定性較大,財產性收入比較穩定,但數額較小。所以可以將工資性收入與財產性收入歸為穩定性收入,其余兩項收入為不穩定性收入。一般來說穩定性收入用來滿足一些穩定的消費支出,比如食品、衣著等,如果還有剩余就會增加對休閑享受消費的支出(穩定收入高的人有穩定的工作,相應的會有比較高的學歷水平,注重對教育與健康的投資);不穩定收入在穩定收入之外,因為其不穩定性,居民往往會因為收入的突然增加而無所適從,盲目消費,更多的是對一些大件商品、奢侈性消費品的消費。
所以一般認為穩定性收入較高的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弱,消費能力強,而且多平穩消費(對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等支出比較穩定),不穩定性收入較高的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強,但這也并不排除一些居民因為偶爾的意外不穩定收入而突然增加自己的消費(炫耀性消費),主要體現在對大件耐用消費品、炫耀性消費品的購買支出(衣著、家庭設備及用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