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人口結構變動與消費結構的關系探究
【第一章】不同人口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研究緒論
【第二章】人口結構對消費結構影響的理論分析
【3.1】我國人口結構與消費結構的現狀
【3.2 3.3】人口自然與社會結構對消費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
【第四章】從人口結構角度促進我國消費結構合理化的措施
【參考文獻】我國人口與消費結構合理化研究參考文獻
第四章從人口結構角度促進我國消費結構合理化的措施
第一節我國目前消費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消費結構合理化的標準
由于消費結構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某一因素發生變化,消費結構便會發生變化,所以消費結構合理化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特征,更要從動態變化方面揭示其規律。
林白鵬(1987)認為人類對某種消費品需求的滿足程度存在“飽和度”,正是由于飽和度的存在,消費結構變動才體現出階段性與層次性躍進。衣、食、住是人類生活的前提,是一定階段消費結構變化的主要內容,隨著收入的增加與生產的發展,食品支出達到飽和度之后,絕對增長放緩,之后人的消費內容會逐漸超出基本消費,進入非生活必需品階段,這時非必須生活品的比重增加74.劉慧(2013)通過對美國、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消費情況進行實證分析對比發現,人均收入分為三個階段,收入較低時,消費結構緩慢,中間階段收入結構快速升級,在收入超過一定程度后,消費結構就會趨于穩定,而且我國消費結構的變動趨勢與此相符75.
隨著居民收入提高,消費總體實力會有一個明顯的提高,受消費熱點周期性的影響,新一輪的消費潮蓄勢待發,同時,也會發現我國的消費結構分化會加劇,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得社會成員被劃分為不同階層,不同階層居民的消費需求導致了不同的消費品市場結構。
按照吃穿住用行的消費結構來說,其發展的一般規律是:
對于“吃”來說,由于我國人口眾多,食物供給壓力大,加之“民以食為天”的消費文化,食品消費具有剛性,使得價格水平高居不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品性消費取代自給性消費,外出就餐幾率增加,直接導致了食品支出比重在一段時間里不會下降很多。對于“穿”來說,居民收入的提高使得衣著消費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保暖、舒適了,而是美觀、別致、個性,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穿著的技術含量增加,附加值高,使得居民的衣著支出比重難以下降。對于“住”來說,收入的提高使得居民要求改善生活,住房面積逐漸增大,室內裝飾逐漸高檔化,對應的,我國工業用地使得土地供給壓力大,房價上漲,自然的,水電、、燃料支出都會增加,使得居民居住支出比重上升。對于“行”來說,居民外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多,支出比較少,但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必然使得交通支出增加。對于“用”來說,耐用消費品作為衡量消費結構高度的基本標志,其消費層次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隨著生產的發展,一些奢侈性的消費品逐漸轉變為基本消費品,而又有新的一些耐用消費品作為奢侈品出現,消費層次逐漸提高,對于單個居民來說,其消費結構呈現螺旋式上升,對于整個社會消費來說,隨著許多用品價值的增加,其消費逐漸增加,比重逐漸上升。也就是說,在該消費結構中,吃的比重會逐漸下降,其余則不斷上升,穿著方面表現為高檔品比重上升,用品則表現為耐用消費品比重上升。
按照服務與實物消費的消費結構來說,其一般規律可以簡單總結為服務消費的比重會逐漸提高,實物消費比重逐漸下降。服務消費作為一種商品,其消費市場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支出比重的增加也是必然。
按照網絡消費與實體店消費的消費結構來說,網絡消費的比重會快速增長。21 世紀的社會是信息社會,人們從網上獲取自己需要的一切信息,當然也包括網絡購物、網絡體驗。
按照自給性消費與商品性消費的消費結構來說,商品性消費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自給性消費的比重會逐步縮小。
二、我國目前消費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衣食住行用的消費結構存在的問題
由第三章消費結構的現狀研究發現,我國衣食住行用消費中,食品支出比重逐漸減小,衣著支出比重基本不變,住房支出比重先增加后減少,交通支出比重增長較快,家庭設備及用品支出比重緩慢增加。對比合理消費結構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我國食品支出符合發展的一般規律,而其他則不是很符合。雖然食品支出比重有所下降,但農村居民食品支出的貢獻率較小,可見,農村居民食品支出較少,仍局限于生活必須品的支出;衣著支出、住房支出比重應該有一個緩慢上升的趨勢,家庭設備及用品的支出應該增長更快,這些分項消費中農村居民消費的貢獻率同樣較低。除了經濟發展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外,我國城鎮與農村居民不同的收入結構以及性別結構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收入結構不合理導致居民收入的穩定性差,不確定性預期導致居民的儲蓄動機強,消費動力不足,局限于必須品的消費,許多奢侈性或大件的消費品購買力不足,消費結構升級速度緩慢。
(二)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的消費結構存在的問題
第三章的圖形明顯看出我國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的消費結構的現狀是兩者都在增長,并且服務消費總量已經超實物消費,這與經濟發展趨勢相一致。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服務消費的速度還是較慢,第三產業的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內容,與消費結構存在密切的聯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服務消費不足,會影響第三產業的發展,所以還是要大力促進服務消費的提高。
(三)網絡消費與實體店消費的消費結構存在的問題
對于我國網絡消費與實體店消費的消費結構,雖然網絡消費發展速度很快,但許多網絡購物衍生出的維權問題時有發生,可見許多制度建設不健全,而且我國物流體系建設的不完善,導致網絡購物依然存在很多障礙。
(四)自給性與商品性消費的消費結構存在的問題
對于自給性消費與商品性消費的消費結構,我國自給性消費在許多農村或者偏遠地區仍然占有主要地位,商品經濟不發達,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思想解放仍是治本之策。
第二節從人口結構角度促進消費結構合理化的措施
一、完善我國人口的自然結構
(一)完善我國人口的年齡結構
繼續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必然會使得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情況更加嚴重,所以計劃生育政策的對應調整勢在必行,而且老年人口的增加會降低消費水平,為了提高未來的消費水平,調整現有的人口結構,有必要放開二胎政策,所有家庭都可以生育二胎,而且對于許多特殊家庭,比如子女中有死亡或者其他嚴重疾病的還應該準許生育三胎,提高現有的人口出生率,逐漸增加中年人口占比,增加各項消費,也為應對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做準備。同時,也要意識到二胎甚至三胎政策實施效果有限的原因,不少人感覺養育孩子的成本太高,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怕日后成為“孩奴”,孩子不僅僅需要基本的吃穿用等基本費用,教育支出也是許多家庭沉重的負擔,所以如何減少適齡夫婦面對的經濟負擔,也是社會面臨的一個問題。不僅僅要控制物價,還要發展公立教育制度,為貧困家庭提供教育補助,建立教育基金、??顚S?,解決教育難問題,讓家庭養得起孩子,解決我國現有的人口年齡結構問題。
(二)完善我國人口的性別結構
性別結構作為基本社會關系之一,其和諧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吨袊鴭D女發展綱要(2001-2010)》將男女平等作為基本國策,為實現法律與事實上的平等提供了保障,推動女性的發展,但同時也應該意識到,生活中各個方面依舊存在性別歧視的這個現實,要實現真正的性別平等,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
性別差距的存在源于性別歧視,性別歧視加劇了性別不平等程度,加劇了女性的弱勢地位,反過來說可能進一步強化性別觀念,加重性別歧視,這種惡性循環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治理性別失衡是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大課題。所以,要建立正確的工作機制,各級領導的準確認識與高度責任心是治理關鍵,思想上的高度決定治理的程度,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家庭存在的問題,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案。在社會角度,要切實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認真貫徹《婚姻法》和《婦女權益保障法》等保護婦女權益的法規,以實現女性在政治、家庭、教育和勞動等方面與男性平等的權益,在各層面以性別平等視角進行梳理,推動部門間政策的協調,開展公益活動,落實有女孩家庭的優惠政策,建立養老制度,減少家庭對子女的依賴程度,讓家庭養老逐漸轉變為自我養老、社會養老。在思想方面,要加強宣傳教育,樹立男女平等的生育觀念,淡化城市居民“傳宗接代”與農村居民“養兒防老”的思想觀念。最后,要加強法制觀念,對染色體檢查技術進行嚴格監管,堅決打擊非法性別鑒定,選擇性養育胎兒行為,對相關違法行為的涉事人員嚴格追究責任。
二、完善我國人口的社會結構
(一)完善我國人口的城鄉結構,推動我國的城鎮化進程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鄉人口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地區或國家的城市化水平、生產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當然也會影響消費水平。鑒于本文的研究,城鎮人口比例的提高會增加居民的服務以及實物支出,有必要促進人口城鄉結構合理化,推進人口城鎮化。
采取積極的城鎮化策略,將之作為改變人口結構、實現城鄉均衡發展的方法。人口城鎮化應該是真實的人口城鎮化,流入城鎮的人口要在就業、社會保障等各項制度面前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利,讓農民工的孩子更好的享受市民權利,更快的融入城市生活。城鎮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積極防治解決城市中可能出現的城市貧困問題,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住房、交通等許多關乎社會福利方面問題的關注。城鎮化應該是可持續的發展,構建城市合理格局,建立流動人口服務體系,在流動人口較多的地區開設教育培訓基地,定期進行技能培訓、普法教育,使其在城市盡快就業的同時遵守城市市民行為規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問題。
(二)完善我國人口的收入結構
從收入總量對消費的影響來說,富人的平均消費傾向總是低于窮人,城鄉經濟差距拉大,由此消費差距也拉開,所以要著力增加農村居民的總收入。鑒于我國目前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公平,要建立有效收入調控機制,通過各種手段,包括稅收、福利等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收入公平分配。具體而言,調整個人所得稅、建立各種社會保障政策,解決由各種特殊因素帶來的貧富不均;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為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提供機會。將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轉移支付給窮人,提高我國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必將提高我國的平均消費傾向,提高我國的消費率。
通過上章對人口社會結構對消費結構影響研究,發現農村居民消費明顯不足。由于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穩定性收入)對消費各項支出影響最大,所以要努力增加務農、務工收入,保障工資性收入的增加,同時增加財產性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例,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洜I,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推進農村金融建設,豐富收入來源渠道,使收入來源多元化,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因為我國第二產業大而不強,重工業占比達,第三產業弱而不大,傳統服務業占比高,金融服務、科技研發等現代服務業帶動力不強,而這種工業資本有機構成高的內部結構導致就業與收入效應低,勞動者尚處于弱勢地位。故而要從各個方向帶動科技、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引導大型企業將非核心的許多服務環節剝離成為專業化的社會性服務,引導民營企業以更高的技術水平,更高的基本素質進入服務領域,更多的吸納就業,增加居民的工資性收入與經營性收入。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與轉移性收入對各項消費支出影響較大,這在于城鎮居民面臨未來的不確定時,在滿足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費之后,非穩定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被用來滿足人們的消費欲望,所以在增加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的同時,要努力完善城鎮居民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降低居民的不確定性預期;完善市場環境,尤其是完善資本市場,增加居民的投資渠道,提高居民的不穩定性收入;還要大力發展消費金融,開展消費信貸業務,比如汽車、電商、旅游等,增加居民經營性收入。同時,對一些年輕化、前衛的消費觀念進行正確倡導,使居民了解更多的消費金融內容,提前享受許多服務,完善居民的個人消費信貸機制,進行信貸機制創新,減少貸款手續,逐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使居民由遠期儲蓄傾向變為即期消費動力。要積極調整城鎮居民的收入結構,宣揚正確理性的消費觀念,盡量減少許多炫耀性等不合理消費,降低城鄉收入差距,減少農村居民攀比性消費,促進城鎮與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合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