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人口結構變動與消費結構的關系探究
【第一章】不同人口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研究緒論
【第二章】人口結構對消費結構影響的理論分析
【3.1】我國人口結構與消費結構的現狀
【3.2 3.3】人口自然與社會結構對消費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
【第四章】從人口結構角度促進我國消費結構合理化的措施
【參考文獻】我國人口與消費結構合理化研究參考文獻
第二節人口自然結構對消費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定與變量說明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經濟、社會制度與之都有很大的不同,這些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居民的消費行為,而居民的消費行為是構建消費函數的基礎。在消費者函數的設定方面,本文在之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我國自身特點構建居民宏觀消費函數。
凱恩斯最早提出消費函數理論,認為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且兩者呈正比關系,這一結論已經得到許多學者的認同并將消費函數模型的形式定義為:
本文借鑒上面對方程的處理方法構造人口結構影響消費結構的消費方程。其中的被解釋變量為各分項消費支出額:食品支出總額、衣著支出總額、居住支出總額、交通支出總額、家庭設備及用品支出總額、實物消費總額、服務消費總額、網上消費總額、實體店消費總額。
解釋變量包括人口的性別結構(男性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女性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年齡結構(0-14 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15-64 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65 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
考慮到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與經濟發展速度制約著該地區的消費水平,不僅僅是在消費品的供給方面,也對居民的消費觀念產生影響,所以將各地區生產總值及生產總值增長率納入影響因素。城鄉收入比可以衡量國內城鄉收入差距,也就是城鄉收入的不平等性,國內有研究認為收入差距對消費有負影響,本文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衡量收入差距,借以考察收入差距對各分項消費支出的影響。實際利率作為居民跨期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將實際利率(名義利率與通貨膨脹率的差額)納入影響因素之中,其中的名義利率采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一年中存在的不同利率利用加權平均法獲得,權重為該利率占 12 個月的比例),通貨膨脹率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時,價格因素作為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本文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衡量??紤]到消費具有慣性,即消費具有棘輪效應,所以將各分項消費的滯后一期也加入到解釋變量之中。
二、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與實證分析方法
(一)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與所包含的經濟含義,也為了反映各分項消費與各影響因素在時間與截面兩個方向上的變化規律,本文采用宏觀的省際面板數據模型(包括除香港、澳門與臺灣之外的 31 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
在研究人口結構對衣食住行用消費結構及實物、服務消費結構時,選擇的樣本期間為 2003 年-2013 年,為了保證數據的全面性,選取了全國 31 個省市自治區的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其中的名義數據用以 2003 年為基期的指數數據進行處理,處理后的數據為實際數據(例:實際消費支出=名義消費支出/消費價格指數)。
從數據統計性描述可以看出,各省的各項數據都有很大的變異,比如食品消費支出均值為 4333.1,最大值為 19210.49,最小值為 142.58 等。
(二)實證分析方法
時間序列數據是按照時間得到的數據,截面數據是在一時點按照截面得到的數據,兩者都是一維數據,面板數據則是包括時間與截面的二維數據,又稱為時間序列與截面混合數據,對這種數據的分析被稱為面板數據模型,這種模型可以同時反映時間與截面兩個方向上的變化規律,有其獨特的優勢。
靜態面板數據的計量模型通常有三種選擇:
第一種是混合估計模型(Pooled Regression Model)。該模型實質上相當于總體平均估計模型,將所有的個體效應都抹掉。適用于從時間序列上看,不同個體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從橫截面看,不同截面之間同樣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的數據,也即這種數據就可以采用數據混合后的最小二乘法(OLS)估計參數。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忽略了個體之間的差異。
第二種是固定效應模型(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該模型假設存在個體效應且個體效應以固定效應的形式存在,其中的常數項就是所有個體效應的平均值。
適用于各獨立個體間無差異或差異較小的研究。
第三種是隨機效應模型(Random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該模型假設固定效應模型中的截距項包括了截面隨機誤差項以及時間隨機誤差項的平均效應,而且這兩者都服從正態分布。適用于個體效應以隨機效應形式存在的情況。
也就是說,混合估計模型假定所有個體在不同時間有相同的截距項;固定效應模型假定截距項會隨個體變化與時間變化而變化;隨機效應模型則更進一步,不但假定截距項會隨時間和個體變化,而且這些不同的截距項還和其他的解釋變量不相關。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在模型設定的有效性問題上,需要檢驗混合估計模型、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的有效性(其中固定效應模型又包括時間固定效應與個體固定效應)。對于模型的選擇,具體檢驗方法見下表:
為確定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的 Hausman 檢驗的基本原理:
0H :個體效應與回歸變量無關;個體隨機效應回歸模型。
1H :個體性效應與回歸變量相關;個體固定效應回歸模型。
如果 Hausman 檢驗值大于臨界值或者對應概率小于對應預期,則拒絕原假設。認為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是合適的,否則選隨機效應模型。
根據以上方法選擇的步驟,使用 eviews6.0 軟件進行回歸,分別采用 F 檢驗與Hausman 檢驗選擇最優估計方法,比較發現固定效應模型是最優的。
三、實證分析結果
(一)人口自然結構對衣食住行用、實物與服務消費結構影響結果分析
首先因為男性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與女性人口所占比例之間為完全相關關系,所以剔除變量男性人口占比(是因為女性已逐漸成為新的消費主力,成為影響消費結構的主要因素)。其次由于在人口的年齡結構中,0-14 歲、15-64 歲和 65 及以上人口占比中其中一個變量可以用其他兩個變量表示,而且 0-14 歲人口的消費主要由其父母決定,所以剔除變量 0-14 歲人口占比。最后我們必須將影響消費的其他因素作為控制變量列入方程,包括各省的 GDP、各省 GDP 增長率、實際利率、通貨膨脹率以及城鄉收入差距。為消除不同單位、不同量綱的影響,本文將各分項消費支出、各省 GDP先進行了取對數處理。
從實證結果來看,多數解釋變量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回歸結果如下:
1.人口自然結構對居民衣食住行用消費結構的檢驗結果
(1)消費結構中的衣食住行用各分項消費的滯后一期對當期各分項消費支出都具有顯著的正影響,即上期該項消費增加,下期消費也會增加,這說明消費結構具有一定的慣性,或者說具有棘輪效應,在短期內很難出現急劇的改變,是一個緩慢變化的過程。生產總值與生產總值增長率對各分項消費支出影響為正,說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經濟發展速度越快,該地區的消費支出增長越快。城鄉收入差距(城鄉收入的不平等性)對食品消費支出、衣著消費支出及交通支出的影響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對居住支出、家庭設備支出的影響方向相反,即城鄉收入差距增加一個百分點,居住支出減少 0.0157 個百分點,家庭設備及用品支出增加 0.0054 個百分點;這個結論與之前學者得出的結論(收入差距擴大對消費有負的影響)有一定出入,主要是由于本文研究內容為各分項消費支出,如果將影響加總,結論猶未可知。實際利率對各項消費影響為正,說明財富效應要大于替代效應,實際利率增加,居民財富增加,消費增加。通貨膨脹率對消費的影響為負,物價水平越高,居民就會推遲消費或者不消費,這與經濟理論相一致。
(2)女性人口所占比例變動對衣著支出影響不顯著,其余消費支出影響為負,也就是說,女性人口比例每增加 1%,食品消費、居住消費與家庭設備及用品消費、交通消費就會分別減少 0.0034%、0.0084%、00085%、0.0073%.女性之前的弱勢地位正在逐漸改變,但對消費的影響還是弱于男性。雖然,一方面,女性不再是單純的家庭主婦,更多的女性擁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收入來源,有更多的社交活動需求與休閑享受需求,消費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另一方面,女性往往掌握一個家庭的經濟大權,各種家庭消費決策往往由女性作出,女性自身需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得到滿足,但是由于我國歷來男性依然是家庭生活甚至是社會生活的主力,所以男性依然是消費主力,尤其是在居住支出和家庭設備支出(男性有著婚房剛性需求)方面。
(3)15-64 歲人口所占比例變動對各項支出影響為正。雖然在社會資本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勞動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均資本存量減少,由此帶來的人均收入減少,但收入減少所導致消費的減少要小于人口增長帶來消費的增加,這就解釋了勞動人口增長對消費影響為正。
(4)65 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變動對食品和家庭設備用品影響為正,對衣著消費影響為負,其余兩項不顯著。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的下降,對一般食品的需求減少,但是對高營養好吸收的高質量食品需求增加,而這些食品往往具有較高的價值,導致食品消費支出有可能增加,此外老年人由于行動不便,對可以幫助減輕勞動負擔的許多家庭設備及用品需求量必然增加。對于衣著支出,老年人的社交需求減少,對于衣著等一些外在的東西不再特別關注,導致衣著消費減少。
2.人口自然結構對實物、服務消費結構的檢驗結果
(1)實物與服務消費的滯后一期項對當期消費影響為正,符合我們對消費規律的一般認識。實際利率對服務消費與實物消費的影響為負,這與對分項消費支出的影響相反,這說明了總量與分量的不一致性,實際利率增加,居民總量來說會增加儲蓄,減少消費,符合一般的經濟學規律。
(2)女性人口每增加 1%,服務消費增加 0.0101%,實物消費增加 0.012%.驗證了女性逐漸成為消費主力的事實。
(3)15-64歲人口比例每增加1%,實物消費減少0.0033%,服務消費減少0.0007%,人均資本存量的減少所導致的收入減少,消費量減少。
(4)65 歲及以上人口比例每增加 1%,服務消費增加 0.0089%,實物消費增加0.0058%.老年人口的增加導致對服務性需求上升,尤其是對家政服務的需求。
(二)人口自然結構對網絡與實體店消費結構影響結果分析
研究人口結構對實體店與網絡消費的消費結構影響時,由于數據的可取得性,選取 2005-2013 年的年度宏觀數據,其中網絡消費數據來源于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研究報告,消費數據用以 2005 年為基期的消費價格指數數據進行處理。
在綜合比較各影響系數的顯著性、整體方程的擬合優度之后,得到回歸方程如下:
兩個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都較高,整體回歸顯著,各變量也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
根據回歸方程,女性人口比例的增加會增加實體店消費,減少網絡消費,可見女性更加偏愛實體店購物;中年人口比例的提高會增加網絡消費,這一部分人大都忙于工作,閑暇時間少,接觸網絡時間長,選擇網絡購物動機強;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導致實體店消費增加、網絡消費減少,顯然,城鎮居民收入增加導致的收入效應要大,居民將更多享受閑暇時間,帶動實體店消費上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會引起實體店消費下降、網絡消費上升,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通常伴隨思想觀念的提高,網絡消費對于農村來說,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第三節人口社會結構對消費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定與變量說明
模型設定同上節。
其中的被解釋變量為各分項消費支出額:食品支出總額、衣著支出總額、居住支出總額、交通支出總額、家庭設備及用品支出總額、實物消費總額、服務消費總額、網上消費總額、實體店消費總額。
解釋變量包括人口的社會結構:城鄉結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收入結構(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與轉移性收入;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與轉移性收入)、控制變量(各省 GDP、各省 GDP 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實際利率、城鄉收入比)。
二、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與實證分析方法
由于上節已經給出控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特征,故本節只給出所要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觀察數據的統計性特征發現,城鄉居民的收入差異性很大,最小值與最大值分別在兩個極端,差距很大。
實證方法同上節,由于實體店消費與網絡消費數據年度少,待估參數多,模型無法識別,所以不再列出結果。
三、實證分析結果
1.人口社會結構對衣食住行用消費結構的檢驗結果可以總結如下:
橫向觀察發現:城鎮人口比例對交通支出影響為正,其余不顯著,即城鎮人口增加會增加交通消費支出。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的收入彈性在消費分項支出方面從大到小依次排序為:交通、衣著、食品、家庭設備及用品、居??;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彈性為負,財產性收入更多的是用來投資而不是用來進行消費支出;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的收入彈性從大到小為交通、居住、衣著、食品、家庭設備及用品;城鎮居民轉移性收入對食品支出影響不顯著,其余影響為正,對居住支出的影響最大,衣著支出影響最小。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對衣著支出彈性為正,對衣著以及交通支出彈性為負,其余不顯著,主要是由于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收入的增加較多的用來滿足基本的生活支出,比如食品以及少量耐用的大件消費品;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對家庭設備及用品影響為負,其余不顯著;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對居住支出、家庭設備及用品影響不顯著,其余影響為正;農村居民轉移性收入對衣著支出彈性為正,其余不顯著。如果將工資性收入與財產性收入歸為穩定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與轉移性收入歸為不穩定性收入,城鎮居民穩定性收入的增加多用于滿足食品、家庭設備及用品、交通支出,不穩定性收入則滿足衣著、居住需求,可見,食品、交通支出相對于城鎮居民來說已經是基本支出,而高端衣著、居住顯然是較高層次的需要;農村居民穩定性收入的增加會滿足食品、衣著、家庭設備及用品消費,且增加最多的是食品消費,可見,農村居民的消費還處于較低層次,收入的增加較多的是用來滿足基本的生存物質資料需求。
穩定的工資性收入與財產性收入對食品、居住、交通通訊類支出的影響較大,因為這三類商品在現代社會相當于生活基本資料;不穩定性收入則更多的用來滿足較高檔次的需求。
縱向觀察發現:影響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及用品支出最主要因素為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次之,經營性收入與財產性收入影響不能一概而論,論證了穩定性收入更多的是用來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理論;相較于收入來說,城鎮人口比例對各項支出的影響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2.人口社會結構對實物、服務消費結構的檢驗結果可以總結如下:
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的增加,無論是對服務消費還是實物消費都產生負面影響,導致消費的減少,可以想到的原因是城鎮居民有定量儲蓄或投資的習慣,穩定性收入的增加會通過投資來間接增加消費;轉移性收入的增加將會帶來消費減少,而且轉移性收入增加 1%,服務消費減少 0.1132%,實物消費減少 01464%;財產性收入的增加會帶來服務消費增加 0.0662%,食物消費增加 0.0543%.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增加,服務消費與實物消費分別增加 0.1276%、0.1138%;經營性收入增加 1%,實物與服務消費分別減少 0.1268%、0.0603%.
對服務消費影響較大的是城鎮居民轉移性收入與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這兩種收入的性質都是不穩定的;對實物消費影響較大的是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是穩定性收入。轉移性收入不能無限增加,可操作性弱,所以比較而言,提高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可以促進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