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國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城鎮化建設,以此作為當前經濟環境下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就區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化之間的關系來看,城鎮化對于經濟穩定增長以及轉型有著較為深遠的意義,但是就當前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和城鎮化現狀而言,存在一系列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新型城鎮化與區域經濟增長現狀
中國特色的城鎮化是一種新型的城鎮化,它具有豐富的內涵。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還包括人口、文化、社會等維度。我國十八大以來,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方針,推動城鎮化建設,促進區域經濟增長。但部分地區城鎮化建設過于盲目,尚未能有效提升城鎮化建設,導致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區域經濟發展缺乏持續增長動力。學界也試圖對城鎮化作出分類,提出小城鎮、中等城市、大城市以及城市群等不同類型的發展模式,然而對城鎮化的規模和效率以及經濟增長均衡方面的研究觀點也表現不一致(李強等,2012)[1].部分地區出現盲目追求GDP增長,導致政府負債過重,不利于我國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部分城鎮地區,建設發展中對經濟增長的動力支持不足,未能嚴格遵循相關城鎮化建設標準要求,諸如在建設過程中城鎮盲目擴大城鎮規模,城市內部文化建設以及公共服務建設力度不足,基礎設施缺乏。由此,導致城市內吸納居民能力停滯不前,甚至部分地區出現了"偽城鎮化"現象,不僅浪費了大量土地資源,同時造成了城鎮化進程的弊端涌現。
基于上述客觀因素的存在,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對于新型城鎮化對區域經濟增長作用產生了懷疑,如何推動城鎮化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需要經過大量實踐去驗證。
結合當前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理論研究,從中不難看出,當前理論過多關注城鎮進程同經濟增長趨同的關系研究,但是對于兩者趨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較少,本文將從城鎮化進程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入手,發現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客觀問題,進而提出有價值的政策建議。
二、城鎮化進程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
城鎮化建設水平提升,有助于優化產業結構。由于當前社會的快速進步,人均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城鎮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吸引了大量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村,來到城鎮打工,導致農村閑置勞動力問題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并且引入了更為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采用機械化生產,優化農業生產結構。
一個地區人口所占比重多少直接影響著該城鎮化程度,自改革開放依賴,我國在城市建設發展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觀念,不斷突破城鄉之間戶籍的差異歧視,營造一個良好的城鄉一體化勞務市場,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從而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城鎮,需要加快城鎮化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來完善相應的城市基礎設施,并提供相應公共服務功能,拓展城鎮就業空間,為更多的農村閑置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對于城鄉人口結構優化有著突出作用。
城鎮化建設水平提升,推動工業化進程[5].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吸引了大量農村閑置勞動力,在優化了農業生產結構的同時,在城鎮中形成了集群效應,大量務工人員,加劇了消費市場的擴大,進而刺激工業生產規模擴大,產生更大的經濟效應。因此,我國各省要通過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工業開發區的帶頭作用,降低農業產業比重,增加非農業產業比重,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來帶動區域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城鎮化建設水平提升,促進第三產業規模擴大。城鎮化建設水平快速發展,必然會對第三產業規模起到促進作用,激發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反作用于第三產業規模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相較于農村而言,城鎮擁有大量人口,生活和生產方式均有所差異,市場化運作特點較為顯著,生產要素較為密集,為第三產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由此看來,城鎮化建設水平的提升,相應區域內生產規模隨之增加,在市場化運作環境下,必然會極大的促進第三產業規模擴大。
三、城鎮化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一)城鎮化虛高現象的出現
城鎮化建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發展水平的直觀表現,并不僅僅局限于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擴大城鎮規模,而是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主要表現在將當前農業為主導的社會形態轉變為工業化社會,加快工業化水平,促進城鄉信息化建設,將農民從傳統的經濟形勢中脫離出來,摒棄以往單一的生活方式,朝著更加多樣化的生活發展,包括農村人們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盡管這個過程較為復雜,但同樣的,這也是我國社會進程中一次巨大的變革,是必然選擇。此外,應注意的是在城鎮化建設中,不能盲目的將城鎮建設政策作為主要依據,城鎮建設和城鎮化建設存在著本質性的區別,否則難以取得實際成效。
這種片面的城鎮化調控政策主要是將重點放在城鎮改造中,盲目的擴大城鎮規模,未能遵循實際情況,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形成一種虛高城鎮化現象,不利于我國區域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工業化目標不明確
城鎮化建設中,最主要的動力來源于工業化發展水平,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存在密切的聯系,但是相應的工業化同城鎮化不能等同看待。城鎮化并不僅僅意味著大力促進工業化建設,而是包含著多樣的建設內涵,工業化建設只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就當前我國城鎮化建設同工業化之間的關系來看,部分地區出現了嚴重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超過城鎮化水平,甚至部分地方政府為了追趕城鎮化建設步伐,盲目的加大對工業化建設的投入,認為城鎮化就是需要大力建設工業化城市,投資辦工廠,吸引工業項目進駐等。
(三)忽視城鎮化建設同社會的協調發展
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大多數人更為關心城鎮化建設速度和成效,而在實際城鎮化建設中,地方政府同樣過于重視城鎮化建設速度,忽視了其他政策和機構建設緩慢,停滯不前,同城鎮化建設速度不相協調,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社會性問題。諸如,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的忽視,可能會造成自然資源的破壞,環境惡化,影響周邊農業的發展和人民的居住生活;盲目的吸引農村人口前往城鎮,促進城鎮建設,但是卻沒有提供相應的就業空間,第三產業尚未能興起,致使城鎮失業率升高,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城鎮化建設過快,相應的制度和保障體系不健全,會造成保險措施執行力度不夠,資金出現缺口。城鎮化建設的初衷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如果不能充分協調城鎮化建設和社會協調發展,就會引發更多的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此外,我國中小城市數量較多,大城市數量較少,中小城市自身聚集能力較弱,由此會對區域經濟建設產生消極影響。
四、實現區域經濟增長與城鎮化發展措施
(一)制定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
制定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主要是按照聚集、聚合和聚變三個步驟進行。其中聚集階段主要是配置人口資源,制定相應開發空間方案,結合政府政策實施;聚合階段主要是指將各種資源聚集起來,其中包括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遵循發展規律形成產業鏈,從而推動城鎮化建設,實現產業群集,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深化體制改革
為了更好的推動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持續深化體制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也是摒棄傳統城鎮化建設政策阻礙的必然選擇,能夠顯著增強城鎮生產力。城鎮化進程中,產業結構優化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同時也是根本的立足優勢。產業結構只有科學化布局,因地制宜,才能更好的促進產業和城鎮建設融合,為區域經濟增長提供長足動力。
(三)強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完整的交通網絡,通過城鎮建設推動鄉村交通建設。利用區域統籌規劃,努力提升供電、供水以及網絡通訊等基礎配套設施,從而全面推進城鎮化建設,吸納更多居民,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6].
結論
綜上所述,從上述的實證分析中可以發現,我國東、西部和中部地區城鎮化建設存在明顯差異,各種客觀因素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同樣存在差異。只有充分明細各種客觀因素在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中產生的影響,才能更有效的推動城鎮化建設,完善基礎服務設施,健全相關城鎮發展規劃,促進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佳,杜亞楠,張廣海。沿海地區旅游業、城鎮化與區域經濟增長研究[J].商業研究,2014(8):155-161
[2]申云,曹躍群,彭小兵。城鎮化區域外溢與區域經濟增長趨同---基于成渝經濟區的經驗證據[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5):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