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題的提出
眾所周知,資本和勞動是一國或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的兩大源泉,而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證實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于資本,是經濟發展的主動力,而勞動力資源又是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的統一體,數量龐大而老齡化的勞動力資源或者是結構合理但短缺的勞動力資源都不是一國經濟發展所希望的情況。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以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優勢成為"世界工廠",對中國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我國經濟受到沖擊,部分地區由"民工荒"演變為"用工荒",工資上漲,企業用工成本增加,勞動力資源的低成本比較優勢日漸消失,經濟增長的速度也因此放緩。與此同時,中國成功實現了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人口轉變,加之受預期壽命延長的作用,將進入人口加速老齡化發展時期,其必然的結果就是勞動力資源年齡結構的老化,而勞動力老化又直接影響勞動者工作積極性和勞動生產效率,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重大影響。勞動力資源作為推動社會進步和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受到各國政府、企業和個人的一貫高度重視。在我國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的關鍵時期,摸清我國勞動力資源的"家底",分析勞動力資源變動的新特點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于勞動力資源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一直是學界關心的熱點問題,學者們根據各自研究領域的不同,側重點亦不同。通過對前人研究的梳理發現,2000年以前,受勞動力資源總量豐富和經濟快速增長的現實背景影響,主要是研究勞動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如黃清龍(1995)從理論角度構建模型將勞動投入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解成勞動力數量變化的影響和勞動力質量變化的影響。[1]
舒元(1996)從定性的角度論證了1978-1994年間勞動力人數增加、勞動生產率增長是這一時期我國經濟增長的直接原因。[2]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計劃生育政策對控制勞動力資源增長效果明顯,勞動力資源總量增速放緩、年齡結構老化問題初見端倪,學者們關注勞動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產生促進作用的同時也會產生消極的抵制作用。如田成詩等(2005)用現代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全國及各地區勞動生產率及勞動參與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發現勞動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遠高于勞動參與率。[3]
刑慧民(2009)把勞動力老化因素引入經濟增長模型,認為加入勞動力老齡化因素后勞動力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大。[4]
王靜,張西征(2012)利用兩部門模型實證檢驗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詛咒效應,認為盡管勞動密集型產業本身對經濟增長仍有促進作用,但其對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溢出卻不利于經濟增長;中國豐裕的勞動力資源通過資本、中間品和就業這三個傳導途徑對經濟增長產生了負面影響。[5]
鄭君君,朱德勝等(2014)將勞動年齡人口份額和勞動力老齡化因素引入到索洛模型中,利用1995-2010年9省市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發現,勞動年齡人口份額對經濟增長有正向促進作用,勞動力老齡化對經濟增長有負向不利影響。[6]
可見,學者們關于勞動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更多地關注于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參與率的貢獻,而對作為影響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參與率的直接因素---勞動力資源的年齡結構老化這一因素的關注不足。鑒于此,本文首先根據第3至6次人口普查資料,著重分析我國勞動力資源在總量及年齡結構的歷史變動規律和現狀特征;其次,借用聯合國通用人口預測軟件PADIS模擬未來40年我國勞動力資源變動趨勢,以展現我國勞動力資源的全貌;再次,分析勞動力資源總量及結構變化對我國經濟增長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其為調整社會生產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提供參考信息。
2我國勞動力資源總量及結構變化特征及成因
2.1勞動力資源總量及占比持續增加,但增速放緩
根據第3至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持續增加,但增速放緩(如表1)。1982年我國勞動力資源總量為50454.67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0.26%;1990年勞動力資源總量達75451.54萬人,比1982年增長了24996.87萬人,增長率為49.54%,年均增長率為5.16%,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下,1962-1971年我國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時期出生的人口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好進入勞動年齡,使得這一時期我國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的年均增長率達到歷史最快水平,勞動力資源占總人口比重相比1982年也增長了16個百分點。而1976年計劃生育政策在全國的推廣,使得1990-2000年間我國的總人口增幅下降到0.95%,勞動力資源的增速也放緩,2000年時比1990年增加勞動力資源11529.52萬人,增長率為15.28%,年均增長1.43%,但占總人口比重繼續上升到70%.2000-2010年間我國人口總量及勞動力資源繼續保持低速增長,"六普"時總人口比"五普"時僅增加了9019.87萬人,年均增長率0.7%,勞動力資源總量雖受生育高峰推動繼續增長了12275.05萬人,但年均增長率繼續下降到有史以來的最低水平1.33%.雖然從勞動力資源占總人口的比例上是持續增長的,2010年也達到74.47%的水平,可是在人口加速老齡化和生育率持續下降的雙重作用下,未來我國勞動力資源仍面臨增長后勁不足和結構老化的挑戰。
2.2勞動力資源中青壯年占比不斷減少,勞動力老化初見端倪
根據勞動力供給的生命周期理論,本文將勞動年齡人口分三組進行分析,即15-24歲為青年勞動力,25-44歲為壯年勞動力,45-64歲為老年勞動力。分析第3至第6次人口普查中勞動力資源的年齡構成數據發現,1990年時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年齡構成是建國以來最年輕的時期,15-24歲青年勞動力和25-44歲壯年勞動力分別占勞動力資源總量的32.59%和44.82%,其中主要的原因仍然是前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陸續進入勞動年齡隊列。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其作用在2000年已然明朗,此時15-24歲青年勞動力比1990年減少了約10個百分點,同時25-44歲壯年勞動力開始上升,比1990年提高了5.22%.1999年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其對勞動力資源年齡結構的影響尤為凸顯,2010年25-44歲壯年勞動力占比只有44.42%,青壯年勞動力占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例共計67.32%,為歷史最低值。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把勞動年齡人口中45歲及以上的勞動力劃為老年勞動力人口,其比重上升的動態過程被稱為勞動力老化。通常將45-64歲勞動力資源總量與15-44歲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值稱為勞動年齡人口老齡化系數,簡稱勞動力老化指數,借以分析勞動力老化程度發現,我國勞動力老化指數由1990年的29.17%升至2000年的37.43%再升至2010年的48.54,可見,我國勞動力已出現老化問題。
3我國勞動力資源未來發展趨勢
3.1未來勞動力資源總量及占比雙雙下降
預測顯示,未來我國15-64歲勞動力資源總量呈減少趨勢,占總人口比重不斷下降(見表3)。2010年勞動力資源總量高達9.93億人,占總人口的73.86%,2015年開始出現負增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2010-2015年緩慢增長階段,2015-2025年緩慢下降階段和2025-2050年快速下降階段。勞動力資源總量將在2015年達到高峰10億人左右。而在2015-2025年緩慢下降階段的第一個五年里平均每年減少159萬人,快于第二個五年平均117萬人的下降規模。2025年開始快速下降,平均每年減少602萬人,2035年下降最多,達1156萬人。2038年勞動力資源總量下降到9億以下,2040年、2050年分別為8.83億和8.29億。全國勞動力資源占總人口的比重亦是不斷下降的趨勢,2020年勞動力資源占總人口比重不足70%,2040年開始低于60%,2050年低至57.7%.
3.2未來勞動力老化問題日益突出
未來我國勞動力資源從年齡構成上來看,勞動力資源老化問題將更加突出,青、壯年組不斷萎縮,而老年組增長勢頭正旺(見表4)。15-24歲青年勞動力總量及占比均呈減少趨勢,但過程上是先減少再增加又小幅下降并保持平穩的波動過程。具體來看,2010-2020年為快速下降階段,2020年占比最低,僅為15.52%,2020-2035年為緩慢回升階段,2035-2050年為平穩保持階段,2050年為17.33%,比2010年減少了5.6個百分點。
25-44歲壯年勞動力總量處于持續減少態勢,2050年時總規模為3.2億,比2010年減少了1.2億,年均減少303萬人。尤其是2035年之前的25年以年均449萬人的速度快速下降。而從占勞動力資源比例來看總體上是減少的趨勢,但其間經歷了先下降后緩慢回升的過程,拐點位于2035年(35.52%),之前以0.36%的速度下降,之后僅以0.2%的慢速回升,2050年時占比38.58%,比2035年增長了3.06%,與2010年比下降了5.84%.
45-64歲老年勞動力規模和比重不斷攀高,2050年時總量達3.65億,占到勞動力資源的五分之二強,比2010年增長了4113萬,從百名勞動力中有33位45歲以上勞動力發展到44人。2040年占比一度達到最高值46.35%后略有下降。繼續用勞動力老化指數衡量,2020年為71.86%,2030年升至77.81%,2040年達到最高值86.4%,足足是2010年的2倍,說明未來我國勞動力資源老化將愈演愈烈。
4勞動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經濟增長一般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商品和服務能力的增長。主要受資本、勞動、以生產率為代表的技術水平和體制因素所約束。因此,在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問題時,勞動力因素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核心因素。根據索洛經濟增長基本模型Y(t)=F[A(t)K(t),L(t)],本文借鑒鄭君君等考慮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及勞動力老化因素構建的經濟增長模型分析勞動力資源歷史變動特征和未來發展趨勢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體模型如下:[7]其中,z為人均產出,A為外生變量技術水平,λ為45歲以上老年勞動力占勞動力資源總量的份額,θ為老年勞動力的勞動生產率與中青年勞動力生產率的比值,η為勞動力資源占總人口的份額,δ、g、n為外生參數,分別表示折舊率、技術進步率和人口增長率,分別表示總產出中用于實物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積累的份額。
根據模型,技術水平A、實物資本存量Sk、人力資本存量SI和勞動力資源占總人口份額η對經濟增長有正向作用,當技術進步率g和折舊δ保持不變時,人口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作用。λ為45歲以上老年勞動力占勞動力資源總量的份額,即勞動力老化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根據模型結果我們可進一步討論勞動力資源總量、份額及勞動力資源的年齡構成對經濟增長可能產生的影響。
4.1勞動力資源總量對經濟增長有正向促進作用,且勞動力資源增長率的變化直接影響人均產出增長率。
從總產出來看,假設技術水平和資本投入量保持不變,同時假定勞動年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和勞動力的年齡結構保持不變,則總產出水平由勞動投入的多少決定。那么15-64歲的勞動力資源越多,則總產出越多。而勞動力資源占總人口的份額越大,意味著社會總撫養比越小,對人均產出的貢獻越高。
縱觀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史不難發現,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速度之所以保持在9.91%左右,得益于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帶來的人口紅利期滿足了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為我國經濟迅速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如前文所述,中國在20世紀80至90年代勞動力資源快速增長,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70%,而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率平均為10.45%,可謂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2000年開始我國勞動力資源總量雖處于不斷增長的趨勢,但增速大大放緩,尤其是中國1999年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加之生育率持續走低,勞動力資源總量減少,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雖保持在9.9%,但與前一時期比已開始下降。據預測勞動年齡人口總量2015年達到最大值10億左右后開始減少,毫無疑問,勞動力資源的減少對人均產出的不利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蔡昉關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的研究認為,1982-2000年中國總撫養比下降推動了人均GDP增長速度上升2.3個百分點左右,對同期人均GDP增長貢獻了1/4左右,[8]
也證實了勞動力資源總量越大,占總人口的份額越大,則對人均產出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4.2勞動力老化通過降低勞動參與率和勞動生產率進而對經濟增長產生消極作用。
眾所周知,勞動力資源總量多并不能說明用于生產的勞動投入也多,這主要取決于勞動參與率和勞動生產率的情況,而勞動力資源本身年齡結構又成為影響二者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模型推導可知,勞動力資源中老年勞動力的比重對人均產出產生負向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分析勞動力老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勞動參與率是衡量人們參與經濟活動狀況的指標,是經濟活動人口占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率。根據蔡昉關于不同年齡組勞動參與率變化的研究結果,受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得勞動者平均受教育時間在延長的作用影響下,15-19歲年齡組勞動參與率下降速度最快,由1990年的67.05%下降到2005年的34.14%.20-44歲各年齡組勞動參與率都相對穩定也比較高,基本保持在90%以上,45-49歲年齡組勞動參與率不斷下降,尤其是60-64歲組的勞動參與率僅維持在20%左右。[9]
而美國學者研究發現,年齡45歲將成為人們勞動生產率發生下降的一個轉折點,過了這個臨界點,勞動力的創造力將會明顯不如45歲以下勞動力??梢?,勞動力資源中老年勞動力的增加對勞動參與率和勞動生產率產生顯著負作用。我國勞動力資源中45-64歲老年組勞動力占比不斷增長,由1990年的22.58%增長到2000年的27.24%后繼續增加到2010年的32.68%.相應勞動參與率也一路下滑,由1990年的84.18%降到2000年的79.31%,[10]2010年進一步降到74.2%.也說明了勞動參與率隨著勞動力老化程度的加深而降低的事實。研究發現勞動力年齡構成最年輕的1978-1995年間,我國勞動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約為30%.從本課題的預測結果來看,未來勞動力資源老化問題將更加突出,45-64歲老年勞動力規模和比重不斷攀高,2050年時總量達3.65億,占到勞動力資源的五分之二強,比2010年增長了4113萬,從百名勞動力中有33位45歲以上勞動力發展到44人。2040年占比一度達到最高值46.35%后略有下降。因此,在未來勞動力老化使得勞動參與率減少和降低勞動生產率的雙重作用下,人均產出將受到沖擊。尤其是隨著我國未來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高科技的出現和發展,必將會對勞動者的創造力、思維力等提供出更高的要求,勞動力老化的不利影響將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而不斷顯現出來。
5結論與建議
上述分析表明,一是我國勞動力資源總量在1982-2010年間持續增加但增速放緩,2015年達到頂峰10億左右后開始減少,2050年降至8.3億人。二是勞動力資源占總人口比重呈先升后降特征,由1982年的50%增長至2010年的74%后開始下降,2050年為58%.三是勞動力老化問題不斷凸顯,45-64歲老年勞動力占比不斷增大,勞動力老化指數由1990年的29.17%升至2010年的48.54%,再升至2030年的77.81%,2040年達到最高值86.4%.四是勞動力資源作為直接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勞動力資源總量的增加有利于總產出的增加,勞動力資源總量占總人口的比重越高,社會總撫養比越低,對人均產出的貢獻越大,對經濟增長越有利。也就是說,勞動力資源增長率與人均產出增長率呈正相關關系。另一方面,勞動力資源年齡結構對勞動參與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影響進而影響經濟增長。首先,依據勞動力生命周期理論,勞動力老化通過降低勞動參與率,使得勞動供給減少,從而減少總產出和人均產出,對經濟增長產生負向的作用。其次,在假定教育水平和技術水平等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老化必然通過降低勞動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產生消極影響。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將面臨勞動力資源總量短缺和勞動力年齡結構老化的雙重挑戰,而這一問題是涉及人口、經濟和社會的復雜的系統問題,也是世界難題,尤其是其帶來的影響具有長期性、深遠性和廣泛性的特征,最終威脅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為應對勞動力短缺和老化的風險,我們應及早做好應對方案,出臺相應政策。一方面從勞動力自身入手,一手抓勞動力資源的數量,勞動力同森林、草原一樣是可更新資源,而中國1996-2010年間平均生育率只有1.4左右,[12]
長期的低生育率嚴重影響勞動力資源的更新能力,因此,及早調整現行計劃生育政策,使得生育率達到世代更替水平勢在必行。一手抓勞動力資源的質量,應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注重第二次人口紅利的開發,將勞動力資源的數量優勢向素質優勢轉變。另一方面從經濟增長方式入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建立適應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特征的經濟增長方式,由依靠勞動力資源向依靠技術創新型轉變。
參考文獻:
[1]黃清龍。勞動質量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開發研究,1995,(3):61-62.
[2]舒元。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與經濟增長[J].浙江社會科學,1996,(1):29-32.
[3]田成詩,蓋美。勞動生產率、勞動參與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2):61-65.
[4]邢慧民。勞動力老齡化的經濟增長模型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09,(7):11-12.
[5]王靜,張西征。中國勞動力資源影響經濟增長的詛咒效應研究[J].經濟科學,2012,(6):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