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宏觀經濟; 產業結構; 關聯性; 分析;
宏觀經濟波動是各個國家在不同金融體系、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收入水平下產生的經濟現象, 需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促進經濟的良性化發展, 因此我國學者也對宏觀經濟波動與產業結構調整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認為二者的關系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 其對經濟增長、產業科學化、物價指數、勞動生產率、就業率、匯率、貿易出口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并且二者之間的關系更具穩定性, 能夠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的快速增長, 對我國的經濟結構失衡和對外貿易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 我們要對宏觀經濟波動與產業結構的關聯性進行系統的分析, 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有效的控制宏觀經濟波動。本文從宏觀經濟波動與產業結構的關聯性出發, 論述了宏觀經濟波動下產業結構的相關問題, 并詳細的分析了宏觀經濟波動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
一、宏觀經濟波動與產業結構的關聯性
\\(一\\) 宏觀經濟波動與產業結構是否存在正比關系
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宏觀經濟波動與產業結構應承正比關系, 通過泰爾指數、薩甘檢驗、動態指數分析, 得出宏觀經濟的穩定性與產業結構調整有著必然的聯系, 一部分國家先對相關產業進行了適當性調整, 以保持經濟穩定的增長, 但在具體實際操作中結果的差異性較為明顯, 產業結構調整對經濟指數的波動性影響較大。
\\(二\\) 我國宏觀濟波動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指數呈現高速增長, 并且在多種因素制約和外國經濟打擊下還能保持經濟平穩的增長, 這說明我國的市場經濟策略和宏觀調控政策是正確的, 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擴張, 經濟的穩定性也在逐步增強, 充分了證實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但也要注意產業結構的特點, 如果產業結構發展過于均衡宏觀經濟的波動往往較大, 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
\\(三\\) 產業結構均衡發展的不利因素
西方古典經濟學曾指出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是客觀規律, 產業結構調控影響著資源配置, 如果要使其達到平衡, 也就是市場經濟環境下資源配置達到平衡, 這是現實情況根本無法滿足的, 因此也就無法保證產業結構發展的平衡。在此我們假設兩者之間已經做到了相對的平衡, 社會將不再產生新投資、新技術、新創造, 這將使國家的經濟發展停滯, 并且在同步投資的前提下各產業的投資結構相同, 投資結束的時間也相同, 造成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存在必然的差異性, 引發了宏觀經濟的波動, 因此說產業結構調整的平衡性, 會對宏觀經濟的運轉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宏觀經濟波動下產業結構的相關問題
\\(一\\) 市場環境產業結構的變化
市場經濟環境下, 各產業的資源配置還不夠均衡, 主要體現在平均力量和邊際力量, 這就客觀的指出了經濟結構的不平衡, 在實際操作中產業結構的不平均會使產品的質量、比價、性能產生差異, 也就造成了同類產品產生了不同的市場價值, 這也導致企業利潤的不同, 引發了市場環境的波動, 盡而造成宏觀經濟產生波動。
\\(二\\) 產業結構要利用市場機制進行調整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 產業結構的發展會存在不平衡的時期和狀態, 這類情況是宏觀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 但在這個過程中產業結構的發展是否存在失衡現象難以進行判斷, 并且對金融發展、進出口貿易、物價指數等內容有著嚴重的影響, 因此需要利用市場機制調整的策略來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 我國產業結構失衡的原因
我國經濟存在產業結構發展失衡的現象, 并且在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的失衡為經濟發展制造了很多障礙, 限制了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質量。但在市場經濟改革制度逐步完善的進程中, 一部分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或轉化, 但還是存在一些產業結構的新問題, 筆者通過自身工作經驗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認為主要因素來源于我國政府在經濟改革初期參與了利益的分配, 并不是單一的進行監督與管理。改革開放后我國各產業的發展呈現多元化, 產業結構的失衡比例較大, 各產業之間的利潤與社會價值不同, 存在政策主導、參與利益劃分、調整策略不到位等現象, 造成產能過剩、技術革新緩慢、非市場經濟調節過度, 阻礙了宏觀經濟的良性化發展。
三、宏觀經濟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
\\(一\\) 引導產業良性化發展
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 產業的構成與自身的發展對宏觀經濟的穩定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 我國政府要從政策上、調控上、制度上給予產業相應的支持, 引導產業向著科學、合理、有序的方向發展, 以此來減少產業結構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同時避免體制改革與結構調整帶來了經濟指數波動。筆者認為產業結構的良性化發展應從著眼于兩個方面:首先, 要依據產業自身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要從政策、法規、產業價值、產業升級條件、市場環境、發展前景等內容入手, 強化主動干預與正確引導;其次, 加強對波動性較大產業的監管力度, 對需要打破限制的產業應逐步放開限制, 利用社會資源的流動性增強產業變革, 同時促進產業之間的資源互利與共享, 保證產業發展能夠得到快速提升。實踐過程中要注意產業的周期性化變, 要針對不同產業的不同特點進行調控, 確保我國主體經濟運行的穩定。在經濟周期呈上升趨勢時要注意防微杜漸, 對有發展前景的產業要大力扶持, 對產能過?;蛱蕴彤a業要及時的進行處理, 同時也要避免“粗放式”和“一刀切”, 要客觀理性的引導產業走出發展瓶頸, 減少新興產業增長造成經濟運行的大波動。
\\(二\\) 產業結構的理性化調整
產業結構的合理性關系到我國宏觀經濟的平穩發展, 因我國經濟還處于快速發展時期, 不同的經濟形態和經濟影響因素居多, 所以一些產業結構問題不可避免的影響到經濟的穩定運行, 所以調整產業結構勢在必行。
1、以農業為基礎。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 在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 因此要加強農業結構的調整, 要從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技術等方面進行調整, 加大農業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 確保農業產業科學化發展。同時, 要確保農業產業的規?;?、效益化、品牌化, 要協調好農產品的市場價格。
2、發展新興產業。
第二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產業, 因此要優化和升極第二產業結構, 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首先要轉變第二產業的發展結構, 要把以往粗放式的資源消耗產業轉為綠色、精細、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其次, 加強信息化技術的服務范圍, 突出信息技術的利用, 以促進產業升級和轉型;再次, 把節能產業、環保產業、能源車輛產業、生物產業等新能源產業作為我國第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心, 促進第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加快第三產業的增長。
第三產為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緩沖器, 其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扶持作用, 因此要加快第三產業經濟的增長速度, 尤其是服務業的經濟增長要保持穩步增長, 這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平穩過度有著直接的引導性作用。
\\(三\\) 擴大國內需求
從我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態勢來看, 拉動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主要集中在消費、投資、出口三個方面, 擴大內需是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必要手段, 因此我國應擴大國內需求, 升級國內的消費水平, 為我國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后盾。同時, 要協調金融市場環境, 通過相關政策的出臺, 拉動國內消費的體量, 如:減少稅收、降息、調節分配制度等, 盡而促進宏觀經濟的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詹浩勇.產業結構變遷與就業互動:一個基本分析框架[J].商業研究, 2010 \\(7\\) .
[2]王立平, 王健.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分析——基于空間動態面板數據模型[J].統計與信息論壇, 2010 \\(7\\) .
[3]段志民, 張洋.產業結構、勞動生產率與經濟增長——基于環渤海經濟圈的實證分析[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 2011 \\(2\\) .